5/07/2020

終結邪靈帝國:龍文化與甲骨文(4)

🌹終結邪靈帝國:龍文化與甲骨文(4)


第五十一章,龍之詭術


創世記 3:1 


耶和華神所造的,唯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對女人說:「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


在這末日世代,基督的跟隨者必須知道大紅龍就是那古蛇,牠很狡猾與惡毒;由大紅龍所創造出來的龍文化,它也具有蛇狡猾與惡毒的特質。


東亞大陸龍文化生出來許多的小龍,牠們都是吃人的毒蛇;從孔丘、商鞅、孟軻、荀況、韓非、嬴政、曹操、朱元璋、王陽明、曾國藩、左宗棠、孫文、蔣介石,到毛澤東等,牠們都是屬狡猾、詭詐、惡毒、權謀的蛇。


在這末日世代,東亞大陸人應該如何地認識自己身上的罪與蛇性、離開罪、回轉歸向神、跟隨基督、走天國與永生的道路呢?


馬太福音 12:34


你們這些毒蛇的子孫!你們做為惡人,怎麼能說出善的來呢?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誒好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發出善來;壞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發出惡來。


馬太福音 12:36-37


我告訴你們:人所說的每一句無益的話,在那審判的日子,句句都要做出交代,因為憑你的話,你將被稱為義;也憑你的話,你將被定有罪。


馬太福音 23:33


你們這些蛇類,這些毒蛇的子孫!你們怎麼能逃避欣嫩谷的懲罰呢?


G 1067: γέεννα-geenna;發音gheh'-en-nahGehenna,欣嫩谷;名詞。


馬太福音 3:7-8


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洗,就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憤怒呢?你們應當結出果子,與回轉的心相稱。


G 3341: μετάνοια-metanoia;發音met-an'-oy-ahchange of mind, return, go back, repentance,回轉;名詞。


羅馬書 1:18 


原來,神的憤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


東亞大陸人世世代代吃龍文化的毒,這毒是「以自我為中心」;那麼當大紅龍掌權者出現時,牠將會如何地「以自我為中心」來轄制人呢?


在東亞大陸的龍文化圈裡,有無數條龍將毒霧吐進了東亞大陸的靈裡;牠們有孔丘(551479)、孔丘傳承者、商鞅(390338)、兵家等。


這些毒物都源於商周時代的巫術,即《易經》,後來演化成為權謀術;孔丘、孔丘傳承者、商鞅(390338)、兵家等都是擅長權謀術的毒蛇。


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龍文化裡,人為了滿足其自私自利的慾望,於是產生了「權謀術」,這是那些愛世界的人在世界裡求生存與求利益的工具。


「權謀術」的本質是蛇術,它是蛇與蛇的後裔謀取利益的武器;然而,蛇與蛇的後裔總是用「權謀術」來破壞「神的愛(agape)與神的公義(righteousness)」的律法,成為牠們危害人的工具。


這些屬狡猾、詭詐、惡毒、權謀的蛇,牠們所說的話必須與牠們的行為對觀審視,否則你如何能真正地分辨牠們所說的話裡的毒藥?


牠們的行為有那些呢?孔丘刺殺少正卯、王陽明大屠殺苗人、曾國藩發動南京大屠殺、左宗棠在陝甘對回民大屠殺、孫文是支那暗殺團首領、蔣介石刺殺陶成章、毛澤東謀殺其黨內同志等。


這些屬狡猾、詭詐、惡毒、權謀的蛇,牠們心中沒有「神的愛與神的公義」;牠們也不追求「神的愛與神的公義」;牠們不接受光,牠們是惡者,神必將牠們全拋入燒著硫磺的火湖裡。


1,孔丘之權謀術


孔丘之權謀術很多,在此只摘錄一小部分;所有的孔丘的言論,都必須同「孔丘刺殺少正卯」的行為相比對,如此就可以充分地看出「儒者說一套,做又一套」的本質。


從孔丘下列的論述與「孔丘刺殺少正卯」行為可知,孔丘是毫無絕對正義與道德的人;他是惡魔,他是敵基督,他擅長用他的話來毒害人的靈魂。


(1),孔丘的權術與謀術


《論語·子罕第九》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論語· 述而第七》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子曰: 「道不同,不相為謀。」


(2),孔丘的無可無不可術(變色龍)


《論語·微子第十八》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3),孔丘的無適無莫術(唯利是圖)


《論語里仁第四》,「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4),孔丘的四毋術(投機取巧)


《論語子罕第九》,「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孔丘的叩其兩端而竭焉術


《論語子罕第九》,「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6),孔丘的鄉原術


《論語·陽貨第十七》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論語· 為政第二》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在孔丘的權、謀、無可無不可、無適無莫、四毋、叩其兩端而竭焉等思想下,「鄉原」與「不鄉原」是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與利益隨時作轉換。


孔丘說「汎愛眾而親仁」與「孔丘刺殺少正卯」,此兩者可以按孔丘的意志與利益隨時作轉換。


《論語·學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里仁第四》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論語·里仁第四》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雍也第六》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顏淵第十二》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論語·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 子罕第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孟子·離婁下第二十八》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7),孔丘的和同術


《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孔丘的權、謀、無可無不可、無適無莫、四毋、叩其兩端而竭焉等思想下,「和」與「同」是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與利益隨時作轉換。


(8),孔丘的巧言令色術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論語·泰伯第八》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論語· 為政第二》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論語·憲問第十四》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論語·陽貨第十七》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公冶長第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註,孔丘教人「見機說話術」與「察顏觀色術」,這不正是「巧言令色術」嗎?


(9),孔丘的中庸術


《論語·先進第十一》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在孔丘的權、謀、無可無不可、無適無莫、四毋、叩其兩端而竭焉等思想下,人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與利益見機行事,這不就是「中庸」的本質?


(10),孔丘的溫良恭儉讓術


《論語·學而第一》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孔丘的恭寬信敏惠術


《論語· 陽貨第十七》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2),孔丘的縱橫術


《論語·憲問第十四》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13),孔丘的無違術


《論語· 為政第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 為政第二》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在孔丘的權、謀、無可無不可、無適無莫、四毋、叩其兩端而竭焉等思想下,「無違」與「違」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與利益隨時作轉換;例如,孔丘違反「仁,愛人」原則而刺殺了少正卯。


殷商甲骨文的「孝」,從「爻」從「子」,代表「子」要完全地服從「爻」,因此「孝」的本意是「無違」,這是孔丘在宋學「殷禮」所得到的觀點。


西周初期,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啓於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周朝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與周為客;因此宋繼承了殷商的祭祀禮儀。


(14),孔丘的周比術


《論語· 為政第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在孔丘的權、謀、無可無不可、無適無莫、四毋、叩其兩端而竭焉等思想下,「周」與「比」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與利益隨時作轉換


(15),孔丘的正南面術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6),孔丘的為政五術


《論語·堯曰第二十》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17),孔丘的求干祿術


《論語·里仁第二》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論語· 述而第七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論語·為政第二》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論語·憲問第十四》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論語·憲問第十四》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8),孔丘的吾將仕思想


《論語·陽貨第十七》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19),孔丘的君子與小人思想


《詩經·國風·周南· 關雎》裡的「君子」是「好男人」的意思;孔丘將「君子」的定義擴大,它所認為的「君子」,包括了「仁知勇三達德、品德完美、知識通達、勇而有謀、追求名利權位」等特質。


為什麼孔丘特意要用「君子與小人」來對比論述?孔丘心中的「君子」最終是指向是「君王、掌權者、完美的聖者」(如同柏拉圖的哲學王),所以他才會用「為政: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來等同化「君子與掌權者」。


孔丘心中的「小人」是「小民、草民、刁民、暴民、愚民、農民、盜民、流氓、貪婪者、自私自利者、為利是圖者、無學識者、無權無勢者、道德敗壞者」等的複合名稱。


孔丘的邏輯是「有文化或掌權者君子等於仁德」與「無文化或無權者小人等於壞人」;這種「二元化的分人法「有利於構建「人的等級與專制政治」,孔丘同管仲、商鞅、荀況、韓非、李斯等都是秦制的幕後推手。


《詩經·國風·周南· 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論語·憲問第十四》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論語· 為政第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 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論語· 雍也第六》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論語· 述而第七》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顏淵第十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顏淵第十二》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憲問第十四》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論語·憲問第十四》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斯濫矣。」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論語.陽貨第十七》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論語.陽貨第十七》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 「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20),孔丘的人的等級與專制思想


《論語· 憲問》: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1),孔丘的王天下思想


《禮記·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禮記·中庸》:「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禮記·中庸》:「《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史記·孔子世家》: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說(同悅)


《論語· 憲問》: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註:這些孔丘的話是孔丘的王天下思想。


《論語· 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論語· 憲問》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22),孔丘的有天下思想


《論語· 泰伯第八》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23),孔丘的大一統思想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禮記·坊記》:子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也。」


《禮記·曾子問》:孔子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嘗禘郊社,尊無二上。」


孔丘在《禮記·坊記》與篇中闡述了「天下一家」的思想;孔丘在《禮記·禮運》與《禮記·曾子問》篇中闡述了「王至尊無上」與「王天下(大一統)」思想。


《論語· 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詩經·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論語·憲問第十四》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論語·憲問第十四》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論語·憲問第十四》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24),孔丘的愚民術


《論語·泰伯第八》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論語·憲問第十四》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論語·憲問第十四》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25),孔丘的無違思想


《論語· 為政第二》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6),孔丘的拜鬼思想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 八佾第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論語· 八佾第三》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論語· 八佾第三》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挺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墨子·節葬下》:「若送從,曰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史記·秦本紀》:「(武公)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


《史記·秦本紀》:「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


《史記·秦始皇本紀》:「行從直道至咸陽,發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藏皆知之,藏重即洩。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張守節《史記正義》引《三輔舊事》云:「始皇表河以為秦東門,表汧以為秦西門,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衝於天。」


從這些論述可知,孔丘崇尚商周古禮,商周古禮拜祖宗神,祖宗神是撒旦不是耶和華;商周古禮崇尚人牲人殉陪葬制,因此孔丘反對作俑陪葬方式。


從上列《史記·秦本紀》可知,秦人仍然「遵循商周古禮」與「崇尚人牲人殉陪葬制」;主曆前210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命令秦始皇后宮的一萬多女子陪葬。


(27),孔丘的仇視夷狄思想


《論語· 八佾第三》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論語·憲問第十四》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論語·憲問第十四》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孔丘的「華夷之辨」與「仇視夷狄」思想是後來的「大漢種族沙文主義」的核心意識。


《左傳僖公九年》夏,會於葵丘,尋盟,且修好,禮也。 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於文武,使孔賜伯舅胙。」齊侯將下拜。孔曰:「且有後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於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左傳僖公九年》秋,齊侯盟諸侯於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宰孔先歸,遇晉侯曰:「可無會也。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也。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其在亂乎。君務靖亂,無勤於行。」晉侯乃還。


「尊王攘夷」詞出於《春秋公羊傳》,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依據史料:魯僖公九年(651),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舉行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周襄王派宰孔參加,並賜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給齊桓公。


齊桓公二十三年(663),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桓公救燕。齊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邢國,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齊桓公再次發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國。


《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周易·繫辭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國語·鄭語》:「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非親則頑,不可入也……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春秋管仲:「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左傳·閔公元年》:狄人伐邢。管敬仲言於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宴安鴆毒,不可懷也。《詩》云:『豈不懷歸,畏此簡書。』簡書,同惡相恤之謂也。請救邢以從簡書。」齊人救邢。


《春秋左傳·成公四年》:「秋,公至自晉,欲求成于楚,而叛晉,季文子曰,不可,晉雖無道,未可叛也,國大臣睦,而邇於我,諸侯聽焉,未可以貳,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公乃止。」


《春秋左傳·定公十年》:「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孔丘相,犁彌言於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孟子·滕文公上》:「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


《詩經·魯頌·駉之什·閟宮》:「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 


·韓愈《原道》韓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28),孔丘的歧視女人思想


孔丘家族三代都離婚,這都源於孔丘家族歧視女人的文化基因;《禮記·檀弓》記載「孔門三世出妻」,即「孔子、孔鯉與孔子的孫子孔伋都三人都離婚了」。


《禮記·檀弓》: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論語·陽貨第十七》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從這些文字訊息可知,孔丘對待其死去的前妻是如此地無情;這種「無情」意識是來自於他思想中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如此就可以明白「孔門三世出妻」的原因了。


(28),孔丘的自我中心思想


《論語· 里仁第四》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 里仁第四》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公冶長第五》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論語·憲問第十四》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從這些論述可知,孔丘喜歡以自己的觀點審判人;這是屬人的觀點,而不是屬神的愛(agape)與神的公義(righteousness)的觀點。


2,孟軻之權謀術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從這些言論可知,孟軻之權謀術,在於他擅長以「仁民」名義來包裝統治者行「王天下」(征服天下)與「帝王術」。


3,荀況的權謀術


《荀子·王霸》:「國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埶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無之;及其綦也,索為匹夫不可得也,齊泯、宋獻是也。故人主天下之利埶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之者必將道也。」


《荀子·王霸》:「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謹擇也,仁人之所務白也。潔國以呼禮義,而無以害之,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荀子·王霸》:「國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為擇所而後錯之,錯險則危;不可不善為擇道然後道之,塗薉則塞;危塞則亡。」


《荀子·王霸》:「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為之,匹夫則無所移之。百畝一守,事業窮,無所移之也。今以一人兼聽天下,日有餘而治不足者,使人為之也。大有天下,小有一國,必自為之然後可,則勞苦秏顇莫甚焉。」


《荀子·王霸》:「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為聖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而王者兼而有是者也。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財物而制之,合天下而君之,飲食甚厚,聲樂甚大,台謝甚高,園囿甚廣,臣使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而天子之禮制如是者也。」


《荀子·王霸》:「無國而不有治法,無國而不有亂法;無國而不有賢士,無國而不有罷士;無國而不有願民,無國而不有悍民;無國而不有美俗,無國而不有惡俗。兩者並行而國在,上偏而國安,在下偏而國危;上一而王,下一而亡。故其法治,其佐賢,其民願,其俗美,而四者齊,夫是之謂上一。如是則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故湯以亳,文王以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無它故焉,四者齊也。桀紂即厚於有天下之埶,索為匹夫而不可得也,是無它故焉,四者並亡也。故百王之法不同,若是所歸者一也。」


《荀子·王霸》:「然後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共()己而止矣。


《荀子·王霸》:「治國者分已定,則主相臣下百吏,各謹其所聞,不務聽其所不聞;各謹其所見,不務視其所不見。所聞所見誠以齊矣。則雖幽閒隱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治國之徵也。」


《荀子·王霸》:「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


從這些論述可知,荀況擅長用「聖王仁義」來包裝「王天下」(征服天下)與「ㄧ天下」(統一天下)的意圖。


4,李耳之權謀術


李耳《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從這些論述可知,李耳擅長以柔弱勝剛強,李耳擅長以虛實變化術來征服敵對國。


5 管仲之權謀術


先秦的法家,其代表人有管仲、李悝、吳起、申不害、慎到、商鞅、韓非、李斯等。


管仲(725-645),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齊國的政治家;他是屬法家。


管仲《管子》:「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


管仲《管子》:「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善用兵著無溝壘而有耳目。」、「凡用兵者,攻堅則軔,乘瑕則神。」、「罰避親貴,不可使主兵。」、「令重於寶,社稷先於親戚;法重於民,威權貴幹爵祿。」


管仲《管子》:「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刑殺不赦,則民不偷於為善;爵祿毋假,則下不亂其上。」、「凡將舉事,令必先出。」、「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


管仲《管子》:「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


管仲《管子》:「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參之,害霸也。」、「聖人能輔時,不能違時。智者善謀,不如當時。」


管仲《管子》:「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塗,治國之道也。」、「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


管仲《管子》:「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聖人若天然,無私覆,若地然,無私載也。」、「聖人畏微,而愚者畏明。」


管仲《管子》:「治國常富,而亂國必貧。」、「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聞賢而不舉,殆;聞善而不索,殆;見健而不使,殆。」


管仲《管子》:「凡用兵者,攻堅則軔,乘瑕則神。」、「上下不和,令乃不行。」、「獨王之國,勞而多禍。」、「均地分力,使民知時也。民乃知時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饑寒之至於身也。」


《史記·管晏列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6 吳起之權謀術


吳起(440381),春秋末期戰國初衞國左氏人;他是軍事家、政治家、兵家。


吳起說,「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凡兵有四機:一曰氣機,二曰地機,三曰事機,四曰力機。」、「知此四者,乃可為將。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眾,怖敵決疑。」


吳起說,「兼剛柔者,兵之事也。」、「施令而下不敢犯,所在而寇不敢敵。」、「禁令刑罰,所以威心。」、「得之國強,去之國亡。是謂良將。」


吳起說,「遇諸丘陵、林谷、深山、大澤,疾行亟去,勿得從容;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譟而乘之,進弓與弩,且射且虜,審察其政,亂則擊之勿疑。」


吳起說,「上富而驕,下貧而怨,可離而間。」、「於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營,之敵人必懼,車騎挑之,勿令得休。此谷戰之法也。」


吳起說,「此謂水戰,無用車騎,且留其旁。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廣狹,盡其淺深,乃可為奇以勝之。敵若絕水,半渡而薄之。」


吳起說,「夫鼙鼓金鐸,所以威耳;旌旗麾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於聲,不可不清;目威於色,不可不明;心威於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雖有其國,必敗於敵。」


吳起說,「令賤而勇者,將輕銳以嘗之。務於北,無務於得,觀敵之來,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為不及,其見利佯為不知,如此將者,名為智將,勿與戰矣。」


7,商鞅之權謀術


商鞅(390338)是戰國衛國人;法家中有三派: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


商鞅幫助秦孝公在秦國變法,商鞅因此使秦國富強;後來商鞅被秦惠文王處以「車裂之刑」與「滅族」。


商鞅變法包括了「重農抑商、獎勵農耕與農戰、按農民糧食收入徵收田租、抑制貴族與官吏的特權、加重貴族與商人稅賦、要求貴族參與農業生產、開阡陌與封疆、廢井田與制轅田、實行連坐之法、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開放土地私有與買賣、實行郡縣制、執行分戶令」等。


商鞅《商君書》:「聖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後於時,修今則塞於勢。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異勢,而皆可以王。故興王有道,而持之異理。」


商鞅《商君書》:「因世而為之治,度俗而為之法。」、「凡賞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約也。」、


商鞅《商君書》:「國之所興者,農戰也。聖人之為國也,入令民以屬農,出令民以計戰。入使民盡力,則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則勝敵。勝敵而草不荒,富強之功,可坐而致也。」


商鞅《商君書》:「今先聖人為書,而傳之後世,必師受之,乃知所謂之名;不師受之,而人以其心意議之,至死不能知其名與其意。」


商鞅《商君書》:「法制明,則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眾而奸邪生,故立法制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義,五官之分,法制之禁。」


商鞅《商君書》:「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聽也。」、「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


商鞅說,「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衆。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從這些論述可知,商鞅擅長用法術來卑民、弱民、制民、奴民、疲民;商鞅擅長以其權謀術來治理秦民。


8,申不害之權謀術


申不害(420337),戰國時鄭國京邑(今河南滎陽)人;他被尊稱申子,他是屬法家「術」派。


申不害《申子》說,「堯之治也,蓋明法審令而已。聖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而不任說。黃帝之治天下,置法而不變,使民安樂其法也。」、「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然而俱王天下,何也?必當國富而粟多也。」


申不害《申子》說,「君必有明法正義,若懸權衡以稱輕重,所以一群臣也。」、「君之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令。」、「智均不相使,力均不相勝。」


申不害《申子》說,「妒妻不破難家,亂臣不難破國。一妻擅夫,眾妻皆亂;一臣專君,群臣皆蔽。」、「四海之內,六合之間,曰:奚貴?土,食之本也。」


9,慎到之權謀術


慎到(395315),戰國時趙國邯鄲人,他是屬道家、法家的思想家;他是屬法家「勢」派。


《申子·大體》:君主「示天下無為」。


  《管子·乘馬》:「無為者帝,為而無以為者王,為而不貴者霸。不自以為所貴,則君道也。」


《申子·大體》:「君設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詳;君操其柄,臣事其常。」


《慎子·民雜》:「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  


慎到說,「故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立官長以為官。非立官以為長也。」  


慎到說,「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一曰尚法不尚贤,二曰君无事臣有事」  家富則疏族聚,家貧則兄弟離。」、「海與山爭水,海必得之。」


慎到說,「廊廟之材,非一木之枝;狐白之裘,非一狐之腋。」、「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餘;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  


慎到說,「尚法不尚賢;君無事臣有事;不用忠臣;空言忠心。」


10,韓非之權謀術


韓非(約前281233),戰國末期韓國的宗室公子,又稱公子非;他是術法家,他認為要「法」、「術」、「勢」三者並重,著有《韓非子》。


《韓非子·揚權》 :「用一之道,以名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聖人執一以靜,使名自命,令事自定。」


《韓非子·揚權》 :「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獨道之容。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禱,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參同,上下和調也。」


《韓非子·揚權》 :「聖人之道,去智與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國危亡。」


《韓非子·孤憤》:「智術之士,明察聽用,且燭重人之陰情;能法之士,勁直聽用,且矯重人之姦行。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是智法之士與當塗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


《韓非子· 孤憤》:「凡法術之難行也,不獨萬乘,千乘亦然。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於人有所智而聽之,因與左右論其言,是與愚人論智也。 


《韓非子· 孤憤》:「大臣挾愚污之人,上與之欺主,下與之收利侵漁,朋黨比周,相與一口,惑主敗法,以亂士民,使國家危削,主上勞辱,此大罪也。」


《韓非子· 安危》:「安術:一曰、賞罰隨是非,二曰、禍福隨善惡,三曰、死生隨法度,四曰、有賢不肖而無愛惡,五曰、有愚智而無非譽,六曰、有尺寸而無意度,七曰、有信而無詐。」  


《韓非子· 安危》:「危道:一曰、斲削於繩之內,二曰、斷割於法之外,三曰、利人之所害,四曰、樂人之所禍,五曰、危人於所安,六曰、所愛不親,所惡不疏。如此,則人失其所以樂生,而忘其所以重死,人不樂生則人主不尊,不重死則令不行也。」


《韓非子·難勢》:「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而矢高者,激於風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於眾也。堯教於隸屬而民不聽,至於南面而王天下,令則行,禁則止。由此觀之,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詘賢者也。」


《韓非子·內儲說上》:「主之所用也七術,所察也六微。七術:一曰、眾端參觀,二曰、必罰明威,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聽責下,五曰、疑詔詭使,六曰、挾知而問,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韓非子·內儲說下》:「六微:一曰、權借在下,二曰、利異外借,三曰、託於似類,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參疑內爭,六曰、敵國廢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


《韓非子·內儲說下》:「權勢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為百。故臣得借則力多,力多則內外為用,內外為用則人主壅。其說在老聃之言失魚也。是以人主久語,而左右鬻懷刷。其患在胥僮之諫厲公,與州侯之一言,而燕人浴矢也。」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一、賞罰共則禁令不行,何以明之,明之以造父、於期。子罕為出彘,田恆為圃池,故宋君、簡公弒。患在王良、造父之共車,田連、成竅之共琴也。」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二、治強生於法,弱亂生於阿,君明於此,則正賞罰而非仁下也。爵祿生於功,誅罰生於罪,臣明於此,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君通於不仁,臣通於不忠,則可以王矣。」


《韓非子·內儲說下》:「勢重者,人主之淵也;臣者,勢重之魚也。魚失於淵而不可復得也,人主失其勢重於臣而不可復收也。古之人難正言,故託之於魚。」


《韓非子·內儲說下》:「賞罰者,利器也。君操之以制臣,臣得之以擁主。故君先見所賞則臣鬻之以為德,君先見所罰則臣鬻之以為威。故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韓非子·詭使》:「聖人之所以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


《韓非子·詭使》:「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矣。私者所以亂法也。而士有二心私學、巖居窞處、託伏深慮,大者非世,細者惑下;上不禁,又從而尊之,以名化之以實,是無功而顯,無勞而富也。」


《韓非子·人主》:「人主之所以身危國亡者,大臣太貴,左右太威也。所謂貴者,無法而擅行,操國柄而便私者也。所謂威者,擅權勢而輕重者也。此二者,不可不察也。」


《韓非子·心度》:「聖人之治民,度於本,不從其欲,期於利民而已。故其與之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刑勝而民靜,賞繁而姦生,故治民者,刑勝、治之首也,賞繁、亂之本也。」


《韓非子·制分》:「夫凡國博君尊者,未嘗非法重而可以至乎令行禁止於天下者也。是以君人者分爵制祿,則法必嚴以重之。夫國治則民安,事亂則邦危。法重者得人情,禁輕者失事實。」


從這些論述可知,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韓非集法家「法術勢」之大成,強調君權至上,韓非將帝王權謀術發揮到了極點,使帝王成為人間的惡魔。


11,子產之權謀術


子產,姬姓,字子產,他是春秋末期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


《論語·公冶長第五》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產說,「火形嚴,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 何以知之?」、「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子產說,「其所善者,吾則行之。 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政如農功,日夜思之。 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


子產說,「德,國家之基也」、「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12,鬻子之權謀術


《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有《鬻子》二十二篇;被人認為是假託西周時期楚國的先祖鬻熊所著,現今傳世有《鬻子》一卷,被人疑為偽書。


《鬻子》:「君子不與人之謀則已矣。若與人謀之,則非道無由也。故君子之謀,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見受也。能必忠,而不能必入也。能必信,而不能必見信也。君子非仁仁作人者不出之於辭,而施之於行,故非非者行是,而惡惡者行善,而道諭矣。」


《鬻子》:「夫卿相無世,賢者有之,國無因治,智者理之,智者非一日之志也。治者非一日之謀也。治志治謀在於帝王,然後民知所保而知所避,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除天下之害謂之仁,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也。凡萬物皆有器,故欲有為而不行其器者,補不成也。欲王者亦然,不用帝王之器者,亦不成也。」


《鬻子·道符五帝三王傳政甲第五》:「夫國者、卿相世賢者有之,有國無國智者治之,智者非一日之志,治者非一日之謀,而知所避。發教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除去天下之害謂之仁。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凡萬物皆有器。故欲有為不行其器者,雖欲有為不成。諸侯之欲王者亦然,不用帝王之器者不成。」


13,劉向之權謀


西漢劉向《說苑·權謀》:「聖王之舉事,必先諦之於謀慮,而後考之於蓍龜。白屋之士,皆關其謀;芻蕘之役,咸盡其心。故萬舉而無遺籌失策。傳曰:『眾人之智,可以測天,兼聽獨斷,惟在一人。』此大謀之術也。謀有二端:上謀知命,其次知事。知命者預見存亡禍福之原,早知盛衰廢興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難於無形,若此人者,居亂世則不害於其身,在乎太平之世則必得天下之權;彼知事者亦尚矣,見事而知得失成敗之分,而究其所終極,故無敗業廢功。孔子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也。』夫非知命知事者,孰能得權謀之術。」


西漢劉向《說苑·權謀》:「夫權謀有正有邪;君子之權謀正,小人之權謀邪。夫正者,其權謀公,故其為百姓盡心也誠;彼邪者,好私尚利,故其為百姓也詐。夫詐則亂,誠則平,是故堯之九臣誠而興於朝,其四臣詐而誅於野。誠者隆至後世;詐者當身而滅。知命知事而能於權謀者,必察誠詐之原而以處身焉,則是亦權謀之術也。夫知者舉事也,滿則慮溢,平則慮險,安則慮危,曲則慮直。由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舉而不陷也。」


西漢劉向《說苑·權謀》:智伯請地於魏宣子,宣子不與。任增曰:「何為不與?」宣子曰:「彼無故而請地,吾是以不與。」任增曰:「彼無故而請地者,無故而與之,是重欲無厭也。彼喜,必又請地於諸侯,諸侯不與,必怒而伐之。」宣子曰:「善。」遂與地。智伯喜,又請地於趙,趙不與,智伯怒,圍晉陽。韓、魏合趙而反智氏,智氏遂滅。


14,源於蛇術的中庸術


孔丘與其後裔的思想裡充滿了權謀術,即蛇術;其蛇術中又以「中庸」(即中用)為最極至。


蛇喜好躲藏在陰暗的草叢中,如此有利於掩護自己,並且能隨時偷襲與呑食小動物;那詭詐的蛇在草叢中行走時,不論地勢如何複雜與變化,牠總能找到最適中的道路。


這適中的道路就是中間道路,或稱中間路線;然而,這適中的道路並不是屬神的公義道路,它也不具有絕對正義與道德的義涵。


在兩點之間取中間點,它如何能代表絕對的正義與道德?如果這兩點都代表邪惡,那麼其中心點如何能不屬邪惡呢?


那詭詐的蛇,牠最擅長各種的蛇術,蛇術即中庸術;那詭詐的蛇,當牠擁有了各種的中庸術,牠當然最會投機取巧與有洞就鑽了,這不就蛇最擅常尋找適中道路的原因?


49種中庸術:擇乎中庸、中道而立、允執其中、執兩用中、執中守利、折中致和、因時制宜、隨時處中、恪守中道、明執中道、倚中行中、按中行事、從容中道、守中抱一、擇中而行、從中得利、凡事居中、觀察風向、觀察形勢、順應環境、見機行事、隨機應變、見風轉舵、通權達變、審時度變、爭取最利己、爭取最不傷己、高度妥協、明哲保身、進退有度、察顏觀色、牆頭草隨風倒、順風飛翔、順水推舟、說兩面話、巧言令色、八面玲瓏、四面討好、千面人格、逢迎拍馬、與時俱進、調和折衷、高度妥協、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止於至善、止於至利」等。


孔丘的「中庸觀」生出了「權」、「謀」、「四毋」(子絕四)、「無可無不可」、「無適無莫」、「叩其兩端而竭焉」、「過猶不及」、「用其中於民」、「禮所以製中」等邪惡思想。


孔丘的「中庸觀」裡沒有「神的愛(agape)與神的公義(righteousness)」,即「無絕對的道德原則與立場」。


《論語· 堯曰第二十》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虞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禮記·中庸》:子日:「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禮記·中庸》:「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禮記·仲尼燕居》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


《禮記·仲尼燕居》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製中也。」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孟子·盡心上》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註:屬肉體與私欲的人,如何可以談論率性之道?


《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 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註:屬肉體與私欲的人,如何可以談論盡人之性?


《禮記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荀子·儒效第八》:「凡事行,有益於理者立之,無益於理者廢之,夫是之謂中事。凡知說,有益於理者為之,無益於理者舍之,夫是之謂中說。事行失中謂之奸事,知說失中謂之奸道。」


 東漢·徐幹《中論·智行》仲尼曰:『可與立,未可與權。』孟軻曰:『子莫執中,執中無權,猶執一也。』仲尼、孟軻可謂達於權智之實者也。


南宋·黎立武《中庸分章》「中庸之德至矣,而其義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義;以戒懼謹獨,明執中之道;以中和,明體用之一貫;以位育,明仁誠之極功。」


南宋·朱熹《中庸章句》「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南宋·朱熹《中庸章句》朱子序言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方孝儒《夷齊》:「聖人之道,中而已矣,堯、舜、禹三聖人為萬世法,一『允執厥中』也。」


《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爲舜乎?」


15,兵法之權謀


(1),《武經七書》:《武經七書》是北宋朝廷作為官書頒行的兵法書;它包含《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衞公問對》等七部兵書。


《孫子兵法》 :作者是春秋末期的齊國人孫武。


《吳子兵法》 :作者是戰國時衛國人吳起。分上下兩卷,每卷三篇,共六篇,約五千字;《孫子兵法》與《吳子兵法》合稱「孫吳兵法」。


《六韜》 :作者是周朝人姜尚;分《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等六卷。 


《三略》 :作者是秦朝末年人黃石公;此書著重從政治策略上談論治國用兵之道。


《司馬法》:作者是春秋時代後期齊國的將軍田穰苴,共155篇。今本《司馬法》35篇,其中談論了春秋與戰國時的制度。


 《尉缭子》, 作者是戰國時代魏國人尉繚;書中雜家類著錄《尉繚》29篇,兵形勢家類著錄《尉繚》31篇。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作者是唐朝人李靖。此書採行傳統的問答式,全書共有98次問答。


(2),《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作《武經》、《兵經》、《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有十三篇,即「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等。


《孫子兵法·始計》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3),《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又稱《齊孫子》,作者是戰國時齊國人孫臏。


現存的《孫臏兵法》有十六篇,即「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篡卒、月戰、八陣、地葆、勢備、兵情、行篡、殺士、延氣、官一、五教法、強兵」。


(4),《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源於《易經》的詭詐思想;《三十六計》引用了《易經》27處;其中還涉及了22個卦,這些都與《易經》的「六十四卦」相關。


《三十六計》又稱《三十六策),作者是南北朝時南朝宋國著名武將「檀道濟」,屬兵法書;它包含了六篇章,這六篇章,如下:


《勝戰計第一》「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


《敵戰計第二》「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裡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


《攻戰計第三》「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 、拋磚引玉、擒賊擒王 


《混戰計第四》「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


《並戰計第五》「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


《敗戰計第五》「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策」


從這些龍文化的權謀訊息可知,大紅龍要奪走人的靈魂,牠就必須用詭詐與權謀之術來欺騙人,使人離開了神的愛(agape)與神的公義(righteousness),如此祂不就可以輕易地擄走人的靈魂了?


在這末日世代,人應該要如何做,他才能不被大紅龍所欺騙與擄走呢?人唯有倚靠「聖靈的寶劍神的話語」,他才能得著光來消滅黑暗?主耶穌即將再臨,那些好詭詐與權謀術的惡者滅亡命運也不遠了。


第五十二章,龍之解碼


在這末日世代,東亞大陸人應該要如何地對龍文化進行解碼的工作?東亞大陸人要倚靠什麼力量才能對龍文化進行完全性的解碼工作?


東亞大陸人唯有倚靠基督的真理與光,他們才能對龍文化進行完全性的解碼工作,因為唯有真理才能破解謊言、光才能除去黑暗。


龍文化創造的最大圖騰就是「中」,撒旦是如何形塑出這充滿謊言的圖騰?


甲骨文裡的邪靈,就是龍文化的本體;龍文化現在住在漢文字裡,因此漢文字成為邪靈居住的家園。使用漢文字就是拜訪邪靈,成為邪靈的座上客,並可與邪靈交友與共餐。


龍文化透過漢文字,將「中」轉化成「中國」病毒;「中國」病毒就是「龍」,即是會「變身的龍」、「騙人的龍」、「殺人的龍」、「吃人的龍」。


1,「中」生產鬼話


漢文字裡最大的病毒,就是「中」;「中」的病毒生出了「中國」、「中華」、「中夏」、「中土」、「華夏」、「諸華」、「諸夏」、「大華」、「大中國」等。


這九個名稱,就是「龍的九子」,都是鬼造的謊言,都是鬼用來吃人的病毒。


這九個謊言,就如同有人對你說,「我住在月球的最中心國」一樣,你會知道那是騙人的鬼話。


解碼「中國」就是解碼東亞大陸最大的「吃人病毒」;解碼「中國」,可以幫助十幾億人從「集體主義的鬼籠子」裡解救出來。


創世記 1:27 


神就照著自己的特質造人,乃是照著他的特質,造男造女。(So God created man in his own image, in the image of God created he him; male and female created he them.)


當人了解了「image of God」的意義後,才能了解「individual」與「God」的密切關係;當人了解了「individual 」與「God」的密切關係後,才能了解「a freeman」與「individual dignity and Rights」的意義。


約翰一書 1:7 


但如果我們在光明中行走,就像神在光明中那樣,我們就是彼此相契合的;而且神的兒子耶穌的血也潔淨我們脫離一切的罪。


當「individual」被「耶穌的血潔淨」後,才有可能產生「An independent individual walks with the Holy Spirit」。


2,甲骨文的「中」


甲骨文的「中」從口從豎一;金文的「中」象「儀仗、旌旗在城的中軸線行走與飄揚」,表示「大巫王在城中御道行走,儀仗、旌旗隨行飄揚」。


古代的王在城中御道行走,有不同的原因,如祭祀、嘉禮、軍禮、賓禮、喪禮等。嘉禮如大婚、婚宴、節慶等;軍禮如親征、凱旋、命將出征、受降、獻俘、受俘、大閱、秋獮、日食救護等;賓禮如邦國間的接待外賓等。


「日食救護」就是巫人創造的鬼話;有關「日食救護」的文獻資料,如下:


《尚書·夏書·胤徵》:「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沈亂于酒,畔官離次,俶擾天紀,遐棄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聞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誅,《政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今予以爾有眾,奉將天罰。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火炎崑岡,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污俗,咸與維新。嗚呼!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其爾眾士懋戒哉!」


《詩經·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國無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則維其常; 此日而食,於何不臧。」


《周禮·夏官·虎賁氏》: 「凡軍旅、田役贊王鼓。救日月亦如之。」


《左傳·莊公二十五年》:「夏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非常也。唯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食之,於是乎用幣於社,伐鼓於朝。」


古代皇宮的內城叫宮城,外城稱皇城。皇宮的南北中軸線是御道,是專供皇帝走的中間道路,兩側是臣僚、侍者走的道。


有關清代皇帝的御道走法,可參閱《大清會典》,其中記載,皇帝登極大典前,皇帝乘輿自乾清門出,經中和殿暫歇,後至太和殿受朝拜;皇帝乘輿凌空行御道,轎夫行走於兩側台階。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滿文武百官,中間御道兩邊排列儀仗,皇帝端坐於寶座上。


有關皇帝的隨行「儀仗、旌旗」制度文獻,可參閱清代乾隆制定的《皇朝禮器圖式》,其中包含了清代鹵簿儀仗制度的所用禮儀器具,主要有「玉輦、導蓋、拂塵、提爐、香合、盥盆、唾壺、水瓶、馬杌、交椅、儀刀、櫜鞬、豹尾槍、殳、㦸,葢、傘、扇、幢、旛、旌、纛、旗各多種,金節、儀鍠氅、黃麾、鉞、星、臥瓜、立瓜、吾仗、御仗、引仗、紅燈、玉輅、金輅、木輅、象輅、革輅、寶象、導象、靜鞭、仗馬、後護豹尾槍」等。這些都是鬼用來虛張聲勢的裝飾品,如同插在鬼面具上的假花。


有關於清代祭祀所用器具的規制,可以參閱乾隆制定的器具的規制,如「籩編竹,絲絹裡,髹漆。郊壇純漆,太廟采畫。其豆、登、簠、簋,郊壇用陶,太廟惟登用之,其他用木,髤漆,飾金玉。鉶范銅飾金。尊則郊壇用陶。太廟春犧尊、夏象尊、秋著尊、冬壺尊、祫祭山尊,均範銅。祀天地爵用匏,太廟玉,兩廡陶。社稷正位,玉一陶二。配位純陶。又豆、登、簠、簋、鉶、尊皆陶。日、月、先農、先蠶亦如之。帝王、先師、關帝、文昌及諸祠,則皆用銅。凡陶必辨色,圜丘、祈穀、常雩青、方澤、社稷、先農黃,日壇赤,月壇白。太廟陶登,黃質采飾,餘俱白。盛帛用竹篚,髹色如其器。載牲用木俎,髹以丹漆。毛血盤用陶,色亦如其器。」等。這些都是用於交鬼的器具。


王城的中軸線處於正南正北的子午線上,這中軸御道就是「中道」,「中道」就是「王道」,代表「王的最高權威」。


3,「中道」的鬼話


漢文字文化從「中道」、「王道」發展出「中思想」(中庸)、「中道思想」、「王道思想」、「天道思想」、「地道思想」、「人道思想」、「大道思想」等鬼話;然後再發展出「中國」偽概念,這就是一系列鬼話連篇的「謊言」建立過程。


以下的資料,可以幫助人瞭解「中」的謊言發展過程,也就是「中」的病毒變異過程的各種基因圖譜。


《史記·殷本紀》裡,曾提出「致於王道」與「中絕其命」等概念。


《史記·殷本紀》:「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


《史記·殷本紀》:「帝武丁祭成湯,明日,有飛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懼。祖己曰:『王勿憂,先修政事。』祖己乃訓王曰:『唯天監下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絕其命。民有不若德,不聽罪,天既附命正厥德,乃曰其奈何。鳴呼!王嗣敬民,罔非天繼,常祀毋禮於棄道。』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復興。」


《禮記·曲禮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門。」


《逸周書·武順解》:「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東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


《尚書·虞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尚書·洪範》:「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


《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


《尚書·呂刑》:「士制百姓於刑之中。」


《大戴禮記·保傅》說「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


《禮記·仲尼燕居》:「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將何以為此中者也』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


《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荀子·禮論》所謂先王「為之立中制節」


《孟子·盡心下》:孔子曰:「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孟子·盡心下》:「 孔子豈不欲中道哉?」 


《漢書·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黃道,一曰光道。」


第五十三章,龍之鬼舌


1,「中道」生「中庸」


儒教的「中庸」是建立在「相對道德」意識而不是建立在「絕對道德」意識上;「中庸」是「蛇術」,它拒絕耶和華的十誡,它要混淆神的絕對道德;它是屬土、屬人與屬世的思想,它不是屬天、屬神與屬天國律法的思想。


儒教的「中庸」講的「中間路線、中間道路、求中間值、居中、適中、中立、中道、中觀、中空、中論、中人、中土、中原、中國、中間正好、中規中矩、兩點取其中、雙方妥協、兩面討好、不偏不倚、大中至正、允執厥中、執兩用中、正合我心、正中要點、恰到好處、恰到合適、止於至善」等,都是建立在「以自我為中心」與「在世界追求個人最大利益與好處」上的思想,猶如蛇行於道路中間,其中並沒有遵神旨意、遵神的誡律、絕對道德、攫奪正義、絕對真、絕對善、絕對美等意涵。


儒教是「唯我獨尊」的宗教,儒教的「止於至善」是「止於我的至利」,也就是「對我的最大利益」,這裡面沒有敬畏神與愛人如己的思想內涵。


甲骨文「善」從羊從一目,表示人看見了羊,即看見了羌人,羌人是殷商用來祭祀與食用的人牲;金文「善」從羊從兩辛從兩口,即將抓來的羌人,祭祀與刑罰後放入鼎裡烹煮食用。甲骨文與金文「善」代表滿足口慾,滿足口慾是physical concept,不是spiritual conceptgood.


儒教的「中庸」就是「變色龍術」,它必然會發展出「和稀泥、牆頭草、迎風倒、隨風倒、見風轉舵、隨機應變、見機行事、見機而作、相機行事、見風轉舵、因變制宜、因事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投機取巧、見利忘義」等思想。


儒教的「中庸」就是「唯我利益」與「唯我偶像利益」,它必然會發展出「尊尊親親、親親相隱、親屬相為容隱、同居相為容隱、親親得相首匿、親親相容隱者不治罪、親親相容匿者不治罪、父為子隱、子父隱、隱惡揚善、為長者隱、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為聖人隱、為大人隱、為尊者隱、為賢者隱、為親者隱」等文化,即說謊、不敢面對真相、不尊重事實、踐踏法制、造假等文化。


2,中庸的殺人案例:


中庸就是「對我有利的就是中庸」。孔丘因為「三盈三虛」之事,對少正卯產生了嫉妒,因此殺了他;孔丘殺少正卯就是殺人罪,孔丘不可以用「五惡」的謊言藉口來掩蓋其殺人罪行。


孔丘擅長扣帽子殺人,孔丘扣少正卯的帽子即為「五惡」,「五惡」就是「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這些都屬於個體人言論自由的權利;孔丘擅長扣帽子殺人,毛澤東也擅長扣帽子殺人,例如,毛澤東用扣「黑五類」的帽子殺人,毛澤東是「厚黑學始祖孔丘」的傳人。


3,中庸的容忍與抉擇邪惡:


中庸只專注權力的強弱與利益的大小,不在乎其選擇是否邪惡,這是中庸生產邪惡的根源。


194738日,儲安平在《中國的政局》文裡說:「老實說,我們現在爭取自由,在國民黨統治下,這個『自由』還是一個『多』、『少』的問題,假如共產黨執政了,這個『自由』就變成一個『有』、『無』的問題了。」


1933年儲安平任南京《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儲安平反美反國民黨;1949年他選擇留在大陸與共產黨為伍,他在儒共政權下擔任新華書店經理、《光明日報》社總編、九三學社宣傳部副部長等職務;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儲安平遭受殘酷迫害而死亡。


儲安平的中庸思想:儲安平以為反美反國民黨與投向共產黨可以取得平安;然而,國民黨與共產黨都是邪惡者,邪惡者不會容許異見者存活。聖經教導人要不站罪人的道路,也不要與惡人同坐、同行,這才符合絕對道德的立場與原則。


1949年時,某東亞大陸的軍人曾說,「我們軍人只能在國民黨軍與共產黨紅軍裡,作一選擇,要不投國,要不投共。」 ;然而,國民黨與共產黨都是殺人政權,兩者都是邪惡的,兩者都不值得選擇,國共內戰是兩條毒蛇的戰爭,參與國共戰爭的軍人只是蛇殺人的工具。


19593月,胡適先生發表了文章《容忍與自由》:「我在五十年前引用〈王制〉第四誅,要「殺」《西遊記》、《封神榜》的作者;那時候我當然沒有想到:十年之後我在北京大學教書時就有一些同樣『衛道』的正人君子也想引用〈王制〉的第三誅來『殺』我和我的朋友們。當年我要「殺」人,後來人要『殺』我,動機是一樣的:都只因為動了一點正義的火氣,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我自己敘述五十年前主張『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的故事,為的是要說明我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我到今天還是一個無神論者,我不信有一個有意志的神,我也不信靈魂不朽的說法。但我的無神論和共產黨的無神論有一點最根本的不同:我能夠容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也能夠容忍一切誠心信仰宗教的人。共產黨自己主張無神論,就要消滅一切有神的信仰,要禁絕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這就是我五十年前幼稚而又狂妄的不容忍的態度了。我自己總覺得,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是信神的,居然能有這雅量,能容忍我的無神論,能容忍我這個不信神也不信靈魂不滅的人,能容忍我在國內、國外自由發表我的無神論思想,從沒有人因此用石頭擲我,把我關在監獄裡,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燒死。我在這個世界裡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與自由。我覺得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對我的容忍度量是可愛的,是可以感激的。」


ㄧ位不認識基督真理與光者,他的「殺」與「容忍」行為,都將成為服務魔鬼的行為;他的「殺」可能是去殺異己或殺正義,他的「容忍」可能是去容忍邪惡與魔鬼。


1929 年,胡適提出「全盤西化」(Wholesale westernization)和「一心一意的現代化」(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後來又將「全盤西化」,解釋為「充分世界化」;胡適認為為了救國建國,「無論什麼文化,凡可以使我們起死回生,返老還童的,都可以充分採用,都應該充分接受。」。


結果東亞大陸的「全盤西化」成功了,變成了「全盤馬列化」;人若不信仰基督真理與光,那麼不論你怎說或你怎麼做,最後都會被鬼抓去的。


龍文化的「自由」概念,它與在基督裡的「Liberty and Freedom」是不同的;主的靈在那裡,那裡才有「Liberty and Freedom」。


奠基在基督真理與光的「Liberty and Freedom」,包含有「敬畏神、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遵神旨意、愛人如己、愛敵人」與「Self-dignitySelf-controlSelf-governmentSelf-responsibilityIndividual moral responsibilityHelping people gain freedomFighting for freedom for slaves」等價值理念。


神不容忍邪惡,人若不聖潔則無法看見神。人必須站在基督真理與光的基礎上,人才能知道該怎麼做;人若不是站在神的真理與光的基礎上,人所做的事經常是錯誤與邪惡的。


1922321日,李石曾、陳獨秀、李大釗、汪精衛、朱執信、蔡元培、戴季陶、吳稚暉等77學者,發表《北京非宗教大同盟宣言》:「我們自誓要為人類社會掃除宗教的毒害,我們深惡痛絕宗教之流毒於人類社會,十百千萬倍於洪水猛獸。有宗教可無人類,有 人類應無宗教。宗教與人類,不能兩立。」


他們是一群捍衛「儒教」者,他們迎來了馬列邪教,他們的行為導致了後來超過八千萬人死在馬列邪教之刀下;這群捍衛「儒教」者成為殺人政權的引路者,他們身上背負數千萬人之死的血債,他們是有罪的。


4,中庸的憲章案例


任何人類的憲章都必須建立在「敬畏神與遵行神的公義」的理念上;這憲章絕不可以容忍龍文化,它也不可以同龍文化妥協,否則它就是屬邪惡的憲章。


中庸就是出於龍文化的妥協思想,它在兩點中取中間點,即中間路線、中間道路、中間政策;中間路線、中間道路、中間政策等合乎神的公義原則嗎?


在龍文化的古代衙門,縣官對原告與被告雙方先用木棒各打他們50大板,這是合乎神的公義原則嗎?


中間路線、中間道路、中間政策等是中庸觀點;在龍文化裡,在兩點中取中間點,它不代表正義,它代表雙方的妥協;如果兩點都是邪惡的,那麼中間點如何可能代表正義?正義如何能與邪惡妥協?正義如何能與邪惡相交?


哥林多後書 6:14


你們不可與不信的人同負一軛。公義和罪惡到底有什麼相通呢?光明與黑暗有什麼相合呢?


從這經文可知,光明與黑暗不能共存,神的公義與龍文化政權如何能妥協?人若想透過美化龍文化政權來取得憲章的通行證,他們最終將成為被魔鬼愚弄與踐踏的囚徒。


5,撒旦建構了中庸的概念


那麼撒旦是如何地建構中庸的概念?撒旦是如何地用中庸的概念蛇化東亞大陸人?


《論語·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論語·里仁》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論語·子罕》子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論語·述而》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從這些文字可知,孔丘論權論謀,他是功利主義者,他是投機主義者,他是牆頭草,他是毫無絕對道德立場與原則者;凡是吃中庸的果子者,他必都具有孔丘的特質與蛇性,中庸結出了「孔丘殺少正卯」的果子。


中庸思想是蛇發明出來的詭術,它否定了神的絕對正義的義涵;它是蛇的後裔走投機主義的參考捷徑;它是大紅龍發明出來模糊化神的公義的謊言。誰吃了中庸的果子,誰就會在其血液與靈魂裡注入了蛇的DNA


2008129日,張祖樺負責起草與劉曉波等303人首批簽署的《零八憲章》宣言,其中有「二十世紀後期的改革開放,使中國擺脫了毛澤東時代的普遍貧困和絕對極權,民間財富和民眾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個人的經濟自由和社會權利得到部分恢復,公民社會開始生長,民間對人權和政治自由的呼聲日益高漲。執政者也在進行走向市場化和私有化的經濟改革的同時,開始了從拒絕人權到逐漸承認人權的轉變。」與「人權保障:切實保障人權,維護人的尊嚴。設立對最高民意機關負責的人權委員會,防止政府濫用公權侵犯人權,尤其要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任何人不受非法逮捕、拘禁、傳訊、審問、處罰,廢除勞動教養制度。」等文字。


在中庸崇拜強權的文化下,《零八憲章》首先肯定魔鬼政權的政績,然後企圖向魔鬼索取「自由、人權、平等、憲政」等權利,這就是向魔鬼示好以求魔鬼善意與妥協的中庸思想;然而,魔鬼只有「黑暗、邪惡、謊言、暴力、專制、鎮壓、殺人、貪污、腐敗」等毒瘤,並沒有「自由、人權、平等、憲政」等思想,你不可以向魔鬼索取它沒有的寶物。


177674日,《美國獨立宣言》: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That whenever any form of Government becomes destructive of these ends, it is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alter or to abolish it, and to institute new Government, laying its foundation on such principles and organizing its powers in such form, as to them shall seem most likely to effect their Safety and Happiness. Prudence, indeed, will dictate that Governments long established should not be changed for light and transient causes; and accordingly all experience has shown, that mankind are more disposed to suffer, while evils are sufferable, than to right themselves by abolishing the forms to which they are accustomed. But when a long train of abuses and usurpations, pursuing invariably the same Object, evinces a design to reduce them under absolute Despotism, it is their right, it is their duty, to throw off such Government, and to provide new Guards for their future security.」;1787917日在費城召開的制憲會議上,獲得代表的批准的《美國憲法》,其序言「We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 establish Justice, insure domestic Tranquility, provide for the common defence, promote the general Welfare, and secure the Blessings of Liberty to ourselves and our Posterity, do ordain and establish this Constitu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6,龍文化生出的《零八憲章》


東亞大陸人長期吃龍文化,他們如何能結出聖靈的果子;如果他們不能結出聖靈的果子,那麼他們所設計的《憲章》如何能呈現出「神的愛(agape)與神的公義(righteousness)」?


《零八憲章》是龍文化生出來的果子;這果子是與大紅龍政權妥協的結果,光如何能與黑暗有交集?光如何能容忍黑暗?光如何能與黑暗妥協?光如何能與黑暗共存?


這果子裡沒有「敬畏神與遵行神的公義」;這果子裡沒有「基督的真理與光」;這果子無法彰顯與呈現出「神的公義」;這果子包藏了龍文化的有毒DNA


《零八憲章》與《美國獨立宣言》是完全不同的憲政文件;《零八憲章》建立在儒教的中庸文化基礎上,它不將魔鬼政權定為邪惡帝國,它幻想在魔鬼的懷裡取得善意,它沒有取得基督的聖靈寶劍,最後它必死在魔鬼的刀下,成為阿Q亡魂。


《零八憲章》缺乏基督之真理與光,因此缺少了現代憲政的四大元素。第一,所有的人是被神創造平等的,不是人人生而平等;第二,造物主賦予人有絕對不可被侵犯的權利(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權利是神賜給人的,不是國與政權賜給人的;第三,美國憲法序言裡有「We the People」,表示美國是由People建立的,People授權給government officials,不是government officials賜給People權利,government officialsPeople奴僕;第四,主人有權解僱奴僕,People有權throw off bad Government(甩掉不良的政府)


7,「中庸」 是龍文化生出的果子


《尚書·虞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禮記·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論語·子路》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荀子·宥坐》:「孔子為魯司寇,有父子訟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別,其父請止,孔子捨之。」


漢代蔡邕《陳留太守胡碩碑》:「爰自登朝,進退以方,見機而作,如鴻之翔。」


《周書·齊煬王憲傳》:「兵者詭道,去留不定,見機而作,不得遵常。」


《漢書‧武帝紀》:「稽諸往古, 制宜於今。」    


《唐律·名律》:「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若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即洩露其事,擿語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隱,減凡人三等。若犯謀逆以上者不用此律。」


 《資治通鑒‧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用兵有緩有急, 當隨時制宜。」    


 《清史稿‧禮志二》:「禮貴制宜, 孝當承志。」 


《春秋公羊傳·閔公元年》:「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


這裏竟然鼓勵人說謊,這是吃人的禮教與蛇文化發展的根源。


《春秋·成公元年》:秋,王師敗績於貿戎。


《公羊傳》曰:孰敗之?蓋晉敗之。然則何為不言晉敗之?王者無敵,莫敢當也。


《穀梁傳》曰:不言戰,莫之敢敵也。為尊者諱敵不諱敗,為親者諱敗不諱敵,尊尊親親之義也。然則孰敗之?晉也。


《禮記.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南宋朱熹《中庸章句》题注:「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漢朝班固《白虎通》:「兄弟相為隱,與父子同義;朋友相為隱者,人本接朋結友,為欲立身揚名也。朋友之道四焉:通財不在其中,近則正之,遠則稱之,樂則思之,患則死之。」


《晉書·刑法志》:「相隱之道離,則君臣之義廢;君臣之義廢,則犯上之奸著矣。」


《元典章》:「人倫之大,莫大於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敘,至如刑法之設,正為裨補教化,當以人倫為本。近年有罪者,子證其父,弟證其兄,婦證其夫,奴證其主,……其弊至於使人不復知有綱常之理。」


《大元通制·訴訟》:「諸子證其父,奴訐其主,及其妻妾侄不相容隱。凡干名犯義為風化之玷者,並禁止之。」


《大清律例·名例律·親屬相為容隱·條例》:「父為母所殺,其子隱忍至破案後始行供明者,照不應重律,杖八十;如經官審訊猶復隱忍不言者,照違制律,杖一百。若母為父所殺,其子仍聽依律容隱免科。」


《孟子·盡心章句上》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已矣。」「然則舜不禁與?」 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 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


「中庸」 是龍文化,龍文化就是說謊文化;「中庸」 裡沒有基督真理與光。


8,中庸來自那說謊者


約翰福音 8:44 


你們屬於你們的父——魔鬼,並且想要隨你們父的欲望去做。他從起初就是殺人的,不站在真理之中,因為他裡面沒有真理。他說虛假之事是出於自己的本性,因為他本來就是個說謊者,並且是說謊者之父。


唯有基督真理與光裡,才會有「Absolute truthAbsolute beautyAbsolute goodAbsolute moralAbsolute Love(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 Love your enemy as yourselfLove each other as Jesus has loved you)Absolute JusticeAbsolute RighteousnessAbsolute FaithHoly spirit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等思想。


《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至誠」與「盡其性」無關;「盡其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等,同基督的真理與道路無關。


約翰一書 2:16 


原來世界上一切肉體的欲望、眼目的欲望、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出於父,而是出於世界的。


耶利米書 17:9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盡人之性」裡有「肉體的欲望、眼目的欲望、今生的驕傲」與「人心詭詐」,「盡人之性」就是人變魔鬼的方法。


「盡物之性」就是「將人物化」,使人成為「兩腳羊」與「兩條腿的怪物」。


約翰福音 14:6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約翰福音 3:36


信從子的人,就有永恆的生命;但是不肯信從子的人,見不到生命,而且神的震怒也停留在他身上。


「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的「天地」是受造物,受造的人去「參」受造的物(天地),受造的人將永遠無法了解造物主的旨意與計畫,更不可能認識道路、真理、生命與永生的意義。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身脩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親民」是專制統治者對被統治者民的概念,所謂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即「專制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謂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等永遠不可以超越專制的紅線,只能成為事奉專制的奴隸。


9,仁義禮智信的鬼話


《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曰:「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脩飭也。」


《白虎通·性情》班固曰:「五性者何?謂仁、義、禮、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愛人也;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者也;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是也。」


仁義禮智信是大紅龍設計給奴隸的偽道德觀,仁義禮智信是大紅龍用來維護與擁護皇權與專制的武器;仁義禮智信並沒有超越皇權與專制的獨立本質,仁義禮智信是皇權與專制為非作惡的遮羞布。


仁義禮智信的主人是禮,禮就是專制與一言堂,禮就是專門用來支撐專制文化的人的差序位格與等級制,禮就是絕對擁護皇權與專制,禮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仁義智信就是禮的奴隸,禮可以隨時讓仁義智信下跪。


人民不可以用仁義禮智信要求皇權與專制遵從,人民不可以用仁義禮智信制約皇權與專制,人民不可以用仁義禮智信反抗皇權與專制;但是,皇權與專制卻可以用仁義禮智信來奴役人民,皇權與專制卻可以用仁義禮智信來殺人民。


《禮記·中庸》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儒教圈將「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者,稱為「聖人」;儒教圈將孔丘稱為「聖人」,這「聖人」的內涵裡藏著「孔丘殘殺少正卯」的病毒。


將「中」與「中道」引申成「中庸」,這是歷代儒生的集體發明;「中庸」是最邪惡的概念,因為它的內涵是「Babel(βαβλ),意思是「混淆」。


這「Babel」的基因圖譜,包含「以自我的利益與觀點為中心」、「否定了絕對道德的立場與原則」、「否定了十字架的真理」、「否定了耶和華的十誡」、「讓人失去了真理與永生」等病毒,它完全是迷惑人的鬼話。


「中庸」是取兩點之間的中點,即「中道、中間道路、中間路線、折中辦法、妥協方案、各讓一步方案、各退一步方案」等;「兩點之間的中點」不是「絕對道德的立場與原則」。


龍文化從「中道」定位為「王道」;龍文化又有大發明,將「中」與「正」結合使用。


10,龍生七子


龍文化又再將「中」、「王」、「正」、「聖」、「中用」、「用中」、「中庸」等鬼扯在一起。事實上,這七者之間,毫無關係。


龍文化又再將「王」、「和」、「禮」、「美」、「中」、「中和」、「中庸」等鬼扯在一起。事實上,這七者之間,毫無關係。


以下都是鬼扯話的出處,鬼扯話即「鬼扯出來的連篇鬼話」;這些連篇鬼話即「典型的漢文字遊戲」。


《論語·學而篇》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全唐文》貞憲趙公神道碑銘:「及夫被儒服,踐法言,敬直而文,肅莊而溫。端誠博物,錯綜古今,非大中至正,不接於心術。」


北宋王安石《淮南雜說》:「聞古有堯舜也者,其道大中至正,常行之道也。」


北宋程颢、程颐《二程粹言》:「知聖人為大中至正,則釋氏不能以說惑之矣。」


北宋周敦頤《太極圖說》:「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卷126》:「儒者之道大中至正,四面均平。」


明王陽明《傳習錄‧上卷‧49》:「若論聖人大中至正之道,徹上徹下,只是一貫。」


《易經》豫卦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蔣瑞元,據此改名為蔣中正,字介石,其意是想在鬼文化裡學作聖人。


11,中庸術


「中庸」就是「儒術」;「儒術」就是「蛇術」;「蛇術」就是「執兩用中」。


「執兩用中」就是「權謀詭詐、坑蒙拐騙、唯我獨尊、唯利是圖、見風轉舵、牆頭草、假大空、帝王術、厚黑」等病毒。


「中庸」就是「變色龍、變形蟲、和稀泥、牆頭草、風吹兩面倒、隨風而倒、朝秦暮楚、趨炎附勢、隨波逐流、投機取巧、兩面討好、曲意逢迎、奉承討好、巧言令色、毫無原則、見風轉舵、隨聲附和、見異思遷、趁風揚帆、回船轉舵、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通權達變、見機而作、相機行事、隨機應變、無適無莫、無可無不可」等28種術。


「絕對道德」與「相對道德」,兩者有永恆的對立關係,即「Absolute Morality vs Relative Morality」;即神與惡魔的對立的型態;即聖靈與邪靈的對立的型態。


所有的人文文化都是在傳遞「相對道德」的意識,「相對道德」的意識是撒旦要讓人死在世界的謊言;這謊言裡沒有真理與光。


「中庸」就是「相對道德」,就是反「耶和華的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of God),就是反「絕對道德」,就是反真理與光。


在黑暗與黑暗之間、在邪惡與邪惡之間、在錯誤與錯誤之間、在謊言與謊言之間、在暴力與暴力之間、在惡人與惡人之間、在鬼與鬼之間等,你不可能在其中選擇正確無誤的立足點。


例如,有人想在「蔣介石與毛澤東之間」做選擇,這就如同在大毒蛇與特大毒蛇之間做選擇,這就如同在大魔鬼與特大魔鬼之間做選擇,這就是「相對的選擇」。


上一個世紀的許多東亞大陸人,就是死在這種「相對的選擇」的謊言裡,因為他們只知道「分別善惡知識樹」而不認識「生命樹」;「生命樹」就是基督。


約翰福音 14:6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人在世界的「相對道德」與「相對選擇」環境裡,永遠找不到「真理與光」;「真理與光」只能從「主耶穌基督」裡找到,不是嗎?


12,中庸的鬼話


人若心中沒有了「絕對道德的立場與原則」,那麼他就是魔鬼;魔鬼講出來的話都是在騙人,以下都是騙人的鬼話。


《尚書·虞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方孝儒《夷齊》:「聖人之道,中而已矣,堯、舜、禹三聖人為萬世法,一『允執厥中』也。」


《禮記·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禮記·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禮記·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止於至善」是「中庸」的遮羞布;「孔丘殺少正卯」就是「止於至善」的最好詮釋。


東漢鄭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


北宋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南宋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朱熹的「不偏不倚」就是「只倚靠強權」;朱熹的「無過無不及」就是「恰到好處」,就是「可以得到好處」的方法。


13,「中庸」生出殺人魔王


王陽明《傳習錄41》澄問:《學》、《庸》同異。先生曰 :「子思括《大學》一書之義,為《中庸》首章 。」


王陽明《傳習錄215 先生曰:「『天命之謂性』,命即是性。『率性之謂道』,性即是道。『修道之謂教』,道即是教。」


王陽明在論《中庸》的「天命之謂性」與「率性之謂道」時,他從不思考自己是「殺人魔王」的問題,因為他已經接受了儒教與儒術裡的邪靈。


《中庸》首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14,中庸導致殺戮與苦難


曾國藩說:「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從人可羞,剛愎自用可惡。不執不阿,是為中道。尋常不見得,能立於波流風靡之中,最為雅操。」、「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自柔出,柔能克剛。」


洪秀全在1847年的《原道覺世訓》與《天條書》中,洪秀全多次引用《詩》、《書》、《易》、《大學》、《中庸》與湯、文、武等概念,可知洪秀全是從儒教邪靈生出來的鬼。


毛澤東在 191596日,致蕭子升的信說:「僕讀《中庸》,曰博學之,朱子補《大學》,曰: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固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至乎其極。表裡精粗無不列,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其上孔子之言,謂博學於文,孟子曰博學而詳說,竊以為是天經地義,學者之所宜遵循。」


蔣介石説:「研究中庸時,第一點我們應該知道大學、中庸二書是不可分的,一般所謂學庸,便是指這兩部書互相貫通的要旨而言。程子謂:『大學者,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又言:『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筆之於書,以授孟子。』我們再看兩書的要點,大學以格致誠意為本,而中庸一書,亦以慎獨存誠的『誠』字為體,所謂『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這就意可以看出中庸是『本體論』,而大學則是『方法論』,乃是我們中華民族四千年來古聖昔賢遞相傳習的『道統』。」(《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一冊》)


林彪說,「中庸之道,合理。」、「中庸之道合理——做什麼事既不要達不到,也不要過頭。」


王陽明、曾國藩、洪秀全、蔣介石、毛澤東、林彪等都好談「中庸」,都是好食「中庸大餐」者,都因此成為了「殺人魔王」;「中庸」會養小鬼,會使小鬼變鬼王,會使這鬼王成為無道德的「殺人魔王」。


第五十四章,龍之長戈


1,龍是鬼


約翰福音 1:1-4


始初(In beginning),有神的話(Saying),神的話(Saying)與神同在,神的話(Saying)就是神。他起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世界與萬物都是基督造的,然而龍文化卻用「中」與「國」來否定這個真理,造成東亞大陸人無法認識真正的父,而認魔鬼為父了;那些認魔鬼為父者,都自稱是「中國人」。


2,龍文化的「國」


甲骨文的「國」從口從戈,表示「以武力佔領的土地」;金文的「國」有很多種圖像,如從或在口中,篆文與漢隸的「國」即依據金文演化而來。


3,「中國」的鬼話


「中國」就是龍,龍就是謊言;以下是「中國」名稱最早的資料,這些都是巫人的「自我中心意識」,他們要這些謊言來成為「鬼王」。


周成王《何尊》青銅器銘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後迷民,用懌先王受命。」


《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無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遠能邇,以定我王。」


《禮記·王制》:「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


《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禮記·中庸》:「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


《尚書·夏書·禹貢》: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砥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孟子·萬章上》:「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


《詩·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


《詩經·商頌·殷武》:「維女荊楚,你們荊楚一小邦,居國南鄉。偏居中國在南方。」


《左傳·定公十年》:「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孔穎達《左傳註疏·56·定公十年》:「裔不至亂華。正義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春秋左傳· 僖公二十五年》:蒼葛呼曰,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毛傳》:「中國,京師也。四方,諸夏也。」;《毛傳》即《毛詩故訓傳》、《毛詩詁訓傳》。


《史記·五帝本紀》:「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


《史記·夏本紀》: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甚修,眾土交正,致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國賜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甲骨文與漢文字的「國」就是「人用武力強佔的土地」。這個本質概念從殷商到現在,並沒改變過;在這個概念下,東亞大陸只有專制王朝,並沒有奠基在三權分立憲政的「Nation, Country, State」。


那些崇尚使用漢文字者,竟然用這種概念字來理解現代「country, State, Nation」,這真是自外於真理與光的選擇。


《美國獨立宣言》 (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July 4, 1776):「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That whenever any Form of Government becomes destructive of these ends, it is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alter or to abolish it, and to institute new Government, laying its foundation on such principles and organizing its powers in such form, as to them shall seem most likely to effect their Safety and Happiness. 


那些崇尚使用漢文字者,若想用「中國」、「中華」、「國家」與「民族」(即種族)等概念,來理解《美國獨立宣言》裡的概念,這將如同地上的螞蟻想要瞭解老鷹的視野與思維一樣,那種差距不是226年,而是「畜民」與「Freeman」的差別。


以弗所書2:8-9


你們得救確實是藉著恩典、藉著信,這不是出於你們自己,而是神的恩賜;也不是本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美利堅合眾國是由一群人的「Kings」、「Freeman」、「individuals」、「Godly men」、「Godly children」等建立的;這些「individuals」敬畏「God」,敬畏「God」者得恩典,因此就不可能是奴了。


4,中國妓院的故事


一群儒士開了一家孔家店,取了一個非常自大的名字,即「中國」,「中國」 就是專門服務來自四方來客的「妓院」;儒士是統治者的國師,實為巫師,儒士就是專門從事洗人腦的工作,他們的職業就是透過餵食人吃「儒教、禮教、忠君、孝道、三綱五常、人的等級、尊王攘夷」等搖頭丸,來讓人接受專制與安心當奴隸,即從事逼良為娼的行業。


2千多年來的東亞大陸人早已被儒教洗腦洗成了奴,奴就是可以隨時出賣靈魂的妓女,他們被洗腦到不覺得當奴隸是可恥的事情;儒士就是專門向統治者自薦為官的老鴇;漢、唐、宋、元、明、清、洪憲等就是嫖客。


老鴇只認利益,才不管誰是嫖客;只要嫖客願意向老鴇買「禮」卷,老鴇就會努力說服妓女接客,如此嫖客就可以在老鴇的安排下入院嫖妓了。


儒士販賣的「禮」卷就是「尊孔祭天」,「尊孔祭天」的本質就是「交鬼」;嫖客必須假裝尊孔祭天,這樣老鴇與妓女才會完全配合嫖客演出這場性虐待的戲,即「奴隸主奴役與壓迫奴隸的戲」。


這故事的結局很令人無語,這位妓女被無數的嫖客性虐待後,竟然稱自己是「漢人」與「中國人」,她忘記了當奴隸的歷史,她忘記了這些名稱代表自己恥辱的歷史,她應該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嚴重患者。


第五十五章,鬼魔變臉


周公「制禮作樂」就是鬼魔變臉,即龍之變臉,龍換了一張新臉,但是龍的靈還是一樣的;龍的靈就是邪靈,邪靈會騙人,邪靈也會殺人與吃人的靈魂。


1,「制禮作樂」的鬼話


周公「制禮作樂」的「禮」就是「拜鬼」與「聽鬼」;「制禮作樂」就是「為鬼制定禮儀」與「為鬼製作音樂」,就是「要用拜鬼的儀文來規範人的行為」,就是「將人獻祭給鬼」。


「禮」的連篇鬼話


「禮」是什麼鬼?答案是「污鬼」。


「禮」的本質是「祭祀鬼、卜問鬼、事奉鬼、敬拜鬼、尊崇鬼、聽從鬼、交鬼」,就是「交鬼儀式」,就是「交污鬼的活動」,即將「交鬼」包裝成一套騙人的儀式。


「禮」是奴隸主與統治階層用來裝神弄鬼的把戲,這把戲就是奴隸主專門用來統治奴隸的騙術;周公設立這套「禮」儀式的目的,就是要導演一場「奴隸主有君權鬼授」的騙人戲碼,並且創造「奴隸主可以永遠合法統治與奴役奴隸」的鬼話。


周公制「禮」,即在「禮」的基礎上制訂了一套繁文縟節;孔丘在這「禮」的繁文縟節上又再加入各種人倫與人文思想。周公與孔丘都是在這「禮的交鬼文化」上加入各種可笑的謊言,以此來忽悠與唬弄龍文化裡的奴隸與無腦者。

周公制「禮」是「殷商祭祀與交鬼文化」的升級版,殷商的交鬼型式是「祭祀、占卜、宣布王命(占卜結果,即鬼話)、殺人、吃人肉」;周公的交鬼型式是「禮」,即「祭祀、占卜、宣布王命(占卜結果,即鬼話)、洗人腦、吃人靈魂」。


「禮」是儒教販賣的鬼話;這鬼話包含禮教、禮法、禮制,禮治、禮儀、禮典、禮樂、禮俗、禮器等謊言;這些謊言都是來自污鬼氣息與污鬼的旨意。


甲骨文「禮」與金文「禮」都代表祭祀鬼求福,即交鬼求福、諂媚鬼求福。


甲骨文「禮」有兩種圖像,即「從雙木從豆」與「從雙玉從豆」。


例如,婦好墓出土了人、虎、象、熊、鹿、猴、馬、牛、狗、兔、羊頭、鶴、鷹、鴟、鸚鵡、鴿、燕雛、鸕鷀、鵝、鴨、螳螂、龍鳳雙體、龍、鳳、怪鳥、怪獸等玉器;這些應該是用於祭祀的玉器。


金文「禮」從示從豊,「示」代表祖先祭祀台或牌位;「豊」是豆裡有雙玉相連。金文「禮」指「豆裡盛滿了玉器,祭祀祖先」。


甲骨文「禮」從雙木從豆指「豆裡盛滿了果實,祭祀鬼」,從雙木代表多種木實,即多種果實,如四果或五果;若從雙禾則為禾實,即為穀類,此處是雙木不是雙禾。


甲骨文「禮」從雙玉從豆指「豆裡盛滿了玉器」,殷商人認為玉器通靈,以玉器交鬼祈福。


周人用各種人文文化的名稱與文字來包裝「禮」;「周禮」就是「殷商的巫文化」,「周禮」完全繼承了「殷商巫文化」裡的謊言。


這謊言就是「人的等級、尊卑、上下、貴賤、差序、大小、主客、內外、親疏、遠近、新故、同異、君臣、父子」等,這謊言就是鬼話。


撒旦用這些鬼話來建立各種教條、法律、制度、治道、儀文、典章、樂舞、風俗、器物等文化,並用這些文化來洗人腦;2千多年來,龍文化圈竟然能讓撒旦持續維護這種洗腦文化,真是誇張。


撒旦用這些鬼話,來否定「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來建立「專制」與「一言堂」、來建立人轄制人與人奴役人文化、來踐踏「Individual dignity and Rights」、來迴避「Individual moral responsibility」。


Individual moral responsibility」包括了「love your neighbour as yourself」、「helping the needy」、「love your enemy」與「to do justly, and to love mercy, and to walk humbly with thy God」等,即如下的經文。


彌迦書 6:8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以下的訊息,就是撒旦將這些鬼話,混合了各種祭祀、制度、法律、典章、官位、道德與人文文化等名稱,於是包裝成看似有道理的人文思想;然而,米飯裡加入了毒屎,還是有毒的。


《春秋繁露·奉本》禮者,繼天地,體陰陽,而慎主客,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而差外內、遠近、新故之級者也,以德多為象。


《千字文》:「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婦隨。」


《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禮記·曲禮上》:「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


《禮記·曲禮下》:「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典司六職。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五官致貢,曰享。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其擯於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天子同姓,謂之伯父;異姓,謂之伯舅。自稱於諸侯,曰天子之老,於外曰公;於其國曰君。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天子同姓,謂之叔父;異姓,謂之叔舅;於外曰侯,於其國曰君。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於內自稱曰不谷,於外自稱曰王老。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於外曰子,自稱曰孤。」


《禮記·曲禮下》:「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天子當寧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諸侯未及期相見曰遇,相見於卻地曰會。諸侯使大夫問於諸侯曰聘,約信曰誓,蒞牲曰盟。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其在凶服,曰適子孤。臨祭祀,內事曰孝子某侯某,外事曰曾孫某侯某。死曰薨,復曰某甫復矣。既葬見天子曰類見。言謚曰類。諸侯使人使於諸侯,使者自稱曰寡君之老。天子穆穆,諸侯皇皇,大夫濟濟,士蹌蹌,庶人僬僬。」


《大戴禮記·朝事》:「古者聖王昭義以別貴賤,以序尊卑,以體上下,然後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順之行備矣。是故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諸侯之儀。大行人,掌諸侯之儀,以等其爵。故貴賤有別,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典命諸侯之五儀,諸臣之五等,以定其爵,故貴賤有別,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


《周禮·春官》:「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


《周禮·春官》:「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皆有牲幣,各放其器之色。」


《周禮·春官》:「肆師之職:掌立國祀之禮,以佐大宗伯。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幣。立小祀,用牲。以歲時序其祭祀及其祈珥。大祭祀,展犧牲,繫於牢,頒於職人。凡祭祀之卜日、宿為期,詔相其禮,視滌濯亦如之。祭之日,表粢盛,告潔;展器陳,告備;及果,築煮。相治小禮,誅其慢怠者。掌兆中、廟中之禁令。凡祭祀禮成,則告事畢。」


《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


《孝經·聖治章第九》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禮記·坊記》子云:「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坊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子云:「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也。」《春秋》不稱楚越之王喪,禮君不稱天,大夫不稱君,恐民之惑也。《詩》云:「相彼盍旦,尚猶患之。」


《禮記·祭統》:「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言內盡於己,而外順於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 上則順於鬼神,外則順於君長,內則以孝於親。如此之謂備。唯賢者能備,能備然後能祭。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禮,安之以樂,參之以時。明薦之而已矣,不求其為。此孝子之心也。」


《禮記·祭統》:「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禮記·祭統》:夫祭之為物大矣,其興物備矣,順以備者也,其教之本與?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則教之以孝於其親。是故,明君在上,則諸臣服從,崇事宗廟社稷,則子孫順孝。盡其道,端其義,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於上,則不以使下;所惡於下,則不以事上;非諸人,行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順之至也,祭其是與?故曰:「祭者,孝之本也已。」


《禮記·祭統》:「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 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此之謂十倫。鋪筵設同幾,為依神也。詔祝於室,而出於祊,此交神明之道也。君迎牲而不迎屍,別嫌也。屍在廟門外則疑於臣,在廟中則全於君;君在廟門外則疑於君,入廟門則全於臣,全於子。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義也。夫祭之道,孫為王父屍。所使為屍者,於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倫也。屍飲五,君洗玉爵獻卿;屍飲七,以瑤爵獻大夫;屍飲九,以散爵獻士及群有司。皆以齒,明尊卑之等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倫。此之謂親疏之殺也。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祿有功,必賜爵祿於大廟,示不敢專也。故祭之日,一獻,君降立阼階之南,南鄉,所命北面,史由君右執策命之。再拜稽首,受書以歸,而舍奠於其廟。此爵賞之施也。君卷冕立於阼,夫人副禕立於東房。夫人薦豆執校,執醴授之執鐙。屍酢夫人執柄,夫人授屍執足。夫婦相授受,不相襲處,酢必易爵。明夫婦之別也。凡為俎者,以骨為主。骨有貴賤,殷人貴髀,周人貴肩,凡前貴於後。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貴者取貴骨,賤者取賤骨;貴者不重,賤者不虛,示均也。惠均則政行,政行則事成,事成則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為政者如此。故曰見政事之均焉。凡賜爵,昭為一,穆為一。昭與昭齒,穆與穆齒,凡群有司皆以齒。此之謂長幼有序。夫祭有畀煇胞翟閽者,惠下之道也。唯有德之君為能 行此,明足以見之,仁足以與之。畀之為言與也,能以其餘畀其下者也。煇者,甲吏之賤也;胞者,肉吏之賤者也;翟者,樂吏之賤者也;閽者,守門之賤者也。古者不使刑人守門,此四守者,吏之至賤者也。屍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賤,而以其餘畀之。是故,明君在上,則竟內之民無凍餒者矣,此之謂上下之際。」


《易經·繫辭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荀子·君子》:「故尊聖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古今一也。故尚賢使能、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此先王之道也。故尚賢使能,則主尊下安;貴賤有等,則令行而不流;親疏有分,則施行而不悖;長幼有序,則事業捷成而有所休。」


 《中庸·20章》:「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親親為大」是建立「血緣利益與血緣意識」的文化;然而,「血緣」並不是「真理、正義、道德、良心、善意」判別的標準,這是撒旦將「individual love and justice 」與「individual moral responsibility」降低到禽獸層次的觀點。


2,道統


儒教創造了「道統」謊言,企圖要將「儒教、禮、專制、大一統、龍帝國」等龍謊言,注入到東亞大陸的帝國政權裡。


儒教用繼承「道統」來包裝「以刀建立帝國」與「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等血腥的殺人罪行。


後代政權,如劉徹的漢帝國政權、鮮卑人的唐帝國政權、蒙古人的元帝國政權、金人的清帝國政權、袁世凱的中華帝國政權等,都尊孔,都用繼承道統騙人;其實他們之間沒有任何的關係,都是以暴力與殺人來建立奴役人的帝國。


以下是一群專門說「道統」鬼話者,新鬼取得政權後,新鬼就說是老鬼的繼承者,也就是說我有權繼續當統治者,也就是我也會說鬼話;不論是新鬼或老鬼,都是龍帝國的統治者,都是拿刀去統治與奴役人的鬼。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唐韓愈在《原道》說:「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


清康熙帝說:「朕惟天生聖賢,作君作師。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系也。自堯、舜、禹、湯、文、武之後,而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自《易》、《書》、《詩》、《禮》、《春秋》而外,而有《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之書,如日月之光昭於天、岳瀆之流峙於地,猗歟盛哉?」


清康熙說:「朕惟天生聖賢,作君作師。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系也。自堯、舜、禹、湯、文、武之後,而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自《易》、《書》、《詩》、《禮》、《春秋》而外,而有《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之書,如日月之光昭於天、岳瀆之流峙於地,猗歟盛哉?」


清康熙說:「朕惟古昔聖王所以繼天立極,而君師萬民者,不徒在乎治法之明備,而在乎心法、道法之精微也。」


清雍正說:「朕惟上天垂佑蒸民。篤生至聖先師孔子。以仁義道德。啟迪萬世之人心。而三綱以正。五倫以明。後之繼天御宇。兼君師之任者。有所則效。以敷政立教。企及乎唐虞三代之隆。大矣哉聖人之道。其為福於群黎也甚溥。而為益於帝王也甚宏。宜乎尊崇之典、與天地共悠久也。曲阜廟庭、為孔子里宅。毓聖鐘靈之地。神爽式憑。明禋祗肅。廟貌崇閎。由周而來、久且加盛。我皇考聖祖仁皇帝、德符元化。悟徹性天自羲農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集成於孔子者。一一體於身心。宣為政治聖統在上。」


清雍正說:「朕嘗謂帝王之尊聖。尊其道也。尊其道、貴行其道。居行道之位。而能擴充光大。達之政令。修齊治平得其要。紀綱法度合其宜。禮樂文章備其盛。凡聖道之未行於當時者。悉行於後世。雖去聖久遠。而心源相接。不啻親授於一堂之上。默証於千載之前。如是而欽崇褒顯。悉由於中心誠服。而治化日盛。聖道斯尊。且夫聖人之道。一天道也。天以牖民之責屬之聖人。刪定贊修。代天宣教。彞倫敦敘。禮法彰明。後之帝王、奉其道以治世。師承罔斁。資益良多。然則尊天尊聖。理原合一。今茲之崇禮至聖。正所以欽若昊天。而於修建廟廷之重典。有不至誠至敬者哉。朕勤求上理。」


清乾隆說:「文以載道,與政治相通。故二帝三王之盛,在廷敷奏及宣諭眾庶之言,皆為謨為誥,炳著《六經》。」


孫文說:「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3,周公毀滅商典籍


《尚書·多士》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


《尚書》記載箕子傳授周武王《洪範九疇》之「天地大法」。


《尚書·呂刑》:吕命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


西周中期,周穆王命呂侯(甫侯)作《呂刑》,定墨、劓、剕、宮、大辟五刑,有三千條。


《左傳·昭公六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


周大量抄襲殷商的巫文化,包括祭祀與制度,然而殷商的冊典為何不存在?


新的龍要取代舊的龍,新的龍要用新的龍文化來欺騙人,以此建立新的龍的權威;這龍的權威就是周的大一統專制王朝,其統治規模要比商王朝更大。


4,周禮的人牲祭


2009年洛陽市考古隊,在洛陽市中州東路北(即西周東都成周,洛邑)地發現了大規模的西周祭祀遺址,有90座灰坑、墓葬20座,其中37座西周祭祀坑。


根據201068日河南大河報的報導:「洛陽市文物工作隊66日公佈的《西周洛邑祭祀遺址考古發掘情況彙報》顯示:截至目前,工地總發掘面積為1440平方米,地層分為6層,主要為唐代和西周時期文化堆層。共發現西周灰坑90座、溝1條、墓葬20座,其中37座西周祭祀坑和1條西周溝的發現是本次發掘的重要收穫。此外,發掘出西周遺物陶器、銅、石、骨和蚌器等遺物,主要器物有陶鬲、陶簋、陶罐、陶盆、陶甑、銅削、石斧、骨錐和骨簪等。在祭祀坑中,考古工作者發現有人骨、馬骨以及卜甲,發現多處分布密集的人、獸骨坑。」


報導還提到:「他們一共鑒定了24個個體,分別為12個灰坑的13個個體,9個墓葬的11個個體。在灰坑的13個個體中,有8例男性或傾向於男性的個體,2例女性個體,3例由於保存較差無法判斷性別,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從年齡分布上,男性多為壯年,女性為青少年,性別不明者2例為兒童,1例為成年。在37座西周祭祀坑中,29座有較為完整的獸骨,3座有非正常死亡的人骨,另有5座有成堆擺放的碎獸骨。可見當時人與馬是在同一祭祀坑中作犧牲的。」


祭祀人牲


在灰坑的13人為祭祀人牲,應該是周公時期的人牲。


周公制禮作樂的目的,就是用「祭祀之禮」來建立「周王朝專制政權」,其本質就是用「君權鬼授」來迷惑與欺騙人。


《左傳·文公十八年》:「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作《誓命》曰:『

毀則為賊,掩賊為藏,竊賄為盜,盜器為奸。主藏之名,賴奸之用,為大凶德,有常無赦,在《九刑》不忘。』」


《史記·周本紀》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作召誥、洛誥。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泵。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由上文可知,《周禮》是從「殷禮」增修而成;商周都是「拜鬼族」,其本質都是「鬼奴」,即「鬼文化的使者」。


第四十七章,龍之羊鬚


1,禮的騙局


龍嘴長出羊鬚,這是騙局與鬼話;龍身上有不同的獸器官,這說明龍是由無數的謊言所組合成的怪獸,這種組合方式與周公制禮作樂的形式完全相同。


《禮記·曲禮上》:「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禮記·大傳》:「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


《禮記·大傳》裡的「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是將人與人的關係定義在「血緣」與「種族」上,這是「大漢種族中心意識」的思想基礎。


從「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都是「鬼謊言文化」的發揚;這是儒教所販賣的謊言,是「吃人的禮教」的核心概念。


「親親也」是鬼要在人間建立「血緣與種族」意識;「尊尊也」是鬼要在人間建立「大人與小人」的等級意識;「長長也」是鬼要在人間建立人的等級與差序位格意識,這是建立專制與奴文化的思想基礎。


「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是敵基督思想,這與主耶穌基督所說的「愛鄰人如己」(love your neighbour as yourself)是相對立的。


《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是敵基督思想,即違反耶和華的十誡的第九誡,「不可作假見證」。


《荀子·富國》:「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荀況用「拜鬼的禮思想」來定義「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這是來自「鬼的謊言」,即「鬼話」;「鬼的謊言」反對「所有的人都是被創造平等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禮記·曾子問》孔子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嘗禘郊社,尊無二上。未知其為禮也。昔者齊桓公亟舉兵,作偽主以行。及反,藏諸祖廟。廟有二主,自桓公始也。」


《禮記·喪服四制》:「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是謊言,也是鬼話,「日」與「王」是毫無關係的兩者;儒教販賣「忠君」思想,就是要建立永恆的專制。


《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在《禮記·曲禮上》裡,魔鬼用「禮」來規範「道德仁義」、「分爭辨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宦學事師」、「班朝治軍,蒞官行法」、「禱祠祭祀,供給鬼神」、「恭敬撙節退讓」。


《禮記·曲禮上》:「父之讎,弗與共戴天。兄弟之讎不反兵。交游之讎不同國。」


2,禮的鬼儀式


《禮記·曲禮上》:外事以剛日,內事以柔日。凡卜筮日:旬之外曰遠某日,旬之內曰近某日。喪事先遠日,吉事先近日。曰:「為日,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卜筮不過三,卜筮不相襲。龜為卜,策為筮,卜筮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故曰:「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之。」


《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周禮·春官·太祝》記載:「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


《詩經·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雍顯相。 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 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禮記·明堂位》說:「周公相武王以伐紂。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於成王。」


《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以狸沈祭山林川澤,以副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獻祼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礿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凶札,以吊禮哀禍災,以禬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以賓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時聘曰問,殷眺曰視。 以軍禮同邦國:大師之禮,用眾也;大均之禮,恤眾也;大田之禮,簡眾也;大役之禮,任眾也;大封之禮,合眾也。以嘉禮親萬民: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3,禮與交鬼之卜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壹命受職,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賜則,六命賜官,七命賜國,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周禮‧春官‧大宗伯》:「卜師:掌開龜之四兆,一曰方兆,二曰功兆,三曰義兆,四曰弓兆。凡卜事,視高。揚火以作龜,致其墨。凡卜,辨龜之上下、左右、陰陽,以授命龜者而詔相之。」


《周禮‧春官‧大宗伯》:「龜人:掌六龜之屬,各有名物。天龜曰靈屬,地龜曰繹屬,東龜曰果屬,西龜曰雷屬,南龜曰獵屬,北龜曰若屬。各以其方之色與其體辨之。凡取龜用秋時,攻龜用春時,各以其物入於龜室。上春釁龜,祭祀先卜。若有祭事,則奉龜以往;旅亦如之,喪亦如之。」


《周禮‧春官‧大宗伯》:「占人:掌占龜,以八筮占八頌,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視吉凶。凡卜筮,君占體,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坼。凡卜筮,既事,則系幣以比其命。歲終,則計其占之中否。」


《周禮‧春官‧大宗伯》: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參,九曰巫環。以辨吉凶。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後卜。上春,相筮。凡國事,共筮。


第五十六章,龍之王冠


甲骨文「龍」從倒立的王從利牙大嘴從蛇身,即「帶著王冠而有利牙大嘴的蛇」;倒立的王象王冠、利牙大嘴象吃人、蛇身就是蛇。甲骨文「龍」就是蛇,蛇無論頭戴什麼帽子或臉戴什麼面具,蛇無論怎麼偽裝與騙人,蛇還是蛇。


1,禮與專制鬼話


禮是蛇戴的王冠,專制是蛇戴的利牙大嘴面具,蛇即使戴上這些道具後,蛇還是蛇;專制如同龍的爪牙,專門抓人與吃人;專制就是龍,專制轄制人與奴役人的模式,就是龍在世界能掌權為王的方式。


《周禮‧春官‧大宗伯》制定「五禮」,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等騙局。


《周禮‧大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藪,以富得民。」


《周禮·天官冢宰》:「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


《周禮·天官冢宰》:「以官府之六屬舉邦治:一曰天官,其屬六十,掌邦治,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二曰地官,其屬六十,掌邦教,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三曰春官,其屬六十,掌邦禮,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四曰夏官,其屬六十,掌邦政,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五曰秋官,其屬六十,掌邦刑,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六曰冬官,其屬六十,掌邦事,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


《周禮》的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稱為「六卿」;隋唐後,各朝代承襲《周禮》的六官制,均設「六部尚書」,即「吏、戶、禮、兵、刑、工」。


《周禮·天官冢宰》:「女祝:掌王后之內祭祀,凡內禱祠之事。掌以時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女史:掌王后之禮職,掌內治之貳,以詔後治內政。逆內宮。書內令。凡後之事,以禮從。」


《周禮·大司樂》:「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應鐘,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無射,歌夾鐘,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


《論語· 八佾》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論語· 為政》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撒旦要迷惑人心,先從眼睛開始;撒旦會製作各種虛假的「禮儀、巫舞、巫樂、祭祀、血祭、占卜、卜文」等謊言,都是從人的視覺方式設計出來的騙局。


2,尸位素餐的鬼戲


《禮記·曾子問》曾子問曰:「祭必有尸乎?若厭祭亦可乎?」孔子曰:「祭成喪者必有尸,尸必以孫,孫幼,則使人抱之;無孫,則取於同姓可也。祭殤必厭,蓋弗成也。祭成喪而無尸,是殤之也。」


《尚書·夏書·五子之歌》:「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游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詩經·魏風·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漢書·朱雲傳》:「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屍位素餐。」


3,儒鬼談「禮」


孔丘要恢復「周禮」,「周禮」就是「交鬼儀文」;孔丘要恢復「周禮」,就是「要用周禮拜鬼的儀文來規範人的行為」,其目的事「要鬼來統治人」。


《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


從「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可知,「禮」與「事鬼」是相關聯的概念,因此「禮」就是「交鬼」。


從孔丘在上文談「禮」的意見可知,孔丘主張「禮」就要「尊而親」;「尊」就是「嚴刑法」,「親」就是「近人」(親民)


孔丘的「尊而親」即「又尊又親」,是鬼話;其本質就是要「說一套,做一套」,即「表面親民,實質是以殺威懾」


這正是孔丘「主張愛民」又「殘殺少正卯」的兩面手法;「兩面手法」即「對著人說人話,對著鬼說鬼話」。


歷史上,懂孔丘這套「尊而親」的帝王術者,都成為了人間蠱王,並都當上皇帝,如周公、劉公()、朱公(元璋)、洪公(秀全)、袁公(世凱)、蔣公、毛公等;「天下為公」的「公」就是「王」,例如,「蔣公誕辰」與「毛公誕辰」的鬼話。


《論語·學而》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論語· 堯曰》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先進》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論語·泰伯》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論語·里仁》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論語·陽貨》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論語·季氏》: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論語·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論語·顏淵》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論語·雍也》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論語·泰伯》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第五十七章,龍噴鬼火


1,「天下為公」的鬼話


三代之英的專制


孔丘崇尚三代之英的專制,這是聖王政治的謊言,如同柏拉圖的哲學王思想(rule by a king),這些都是在人間無法真正實行的謊言。


人類永遠無法信任那些不敬畏神與具有原罪(original sin)的掌權者,你須要用三權分立與獨立的新聞權將掌權者關進籠子裡。


當人取得權力與嚐到權力的滋味時,他通常就會設法捍衛自己的既得利益,就會不擇手段、靈魂與道德腐化,就會唯我獨尊、一言堂、剷除敵對者、以權謀私、轄制人、壓迫人與奴役人。


《禮記·禮運·大同篇》:「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天下為公:天下為官家


《禮記·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孔丘所說的「天下為公」裡的「公」,是「三代之英」,是「王」,並不是「公家」(公眾與公共);是指另一「公家」(官家),古代的「今上」、「吾皇」、「官家」、「國家」、「朝廷」等都是「王政權」。


「孔丘的殺少正卯」與「孔丘的天下為公」兩病毒結合後,就會生出周公、秦公(嬴政)、劉公()、朱公(元璋)、洪公(秀全)、曾文正公、左文襄公、蔣公、毛公等殺人魔王,這豈是歷史偶然的結果?


在周武王滅商前,周公(姬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爵為上公,故人稱「周公」;周公(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與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參與周武王兩次東伐紂王。


周文王姬昌的庶子姬奭(shì),是姬昌第三子,是周公之兄與武王之弟,姬奭因封地在周原西的召地,故人稱「召公」。


周王朝分西周王朝(主曆前1046-771)與東周王朝(主曆前770年至前256)。西周王朝從周武王、周成王,直到周幽王;東周王朝從周平王(姬宜臼)、周桓王(姬林)、周莊王(姬佗),直到周赧王(姬延)。周赧王死后,東周王朝滅亡。


在戰國時期,周天子周赧王有兩個屏衛國,即「西周國」(主曆前440-256)與「東周國」(主曆前367-249);這兩國的君主都稱「公」,即「王」,這兩國後來都被秦國滅掉了。


西周國有桓公(姬揭,周考王之弟,周考王將他封於河南洛陽一帶,以續周公之官職)、威公(姬灶)、惠公(姬朝)、武公、文公(姬咎)


東周國有惠公(姬班,又名姬根,又名姬傑,西周威公之少子,西周惠公之弟,東周國建都鞏地,即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鞏義位於鄭州與洛陽之間)、東周武公、東周文君(姬昭,又名昭文君)、東周君。


殷人有「先王先公」、「三公」,周有「三公」與「周公」,「公」也是「王」。


商朝有三公,例如,周文王姬昌、九侯、鄂侯、伊尹、傅說(yue)等曾位列三公;商紂時,九侯、鄂侯、文王為三公。


西周的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東周初期時的三公,即周公、召公、畢公;東漢的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


古代的「公人」即「官差」。


宋文天祥《宣州勸農文》:「年年早納早收鈔,那有公人來叫呼?」


古代的「公天下」、「家天下」、「王天下」都是指「王有天下」。


「王天下」即金文「理」的意思;金文「理」即「「天下的田與土地都是屬於王的私有財產」。金文「理」的定義,《詩經·小雅·北山》可清楚詮釋。


《詩經·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從下列孔丘的各種鬼話可知,孔丘腦子裡裝的全是「先王」、「周公」、「君」與「聖人」不是「公眾」。


2,「先王」與「聖人」的鬼話


孔伋《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論語·泰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論語·述而》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孔伋《禮記·中庸》: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司馬遷在《史記》:「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乃權授舜。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孔丘曾說:「大哉!堯之為君也。」


 《史記·夏本紀》裡,從「帝舜薦禹於天」、「益讓帝禹之子啓」、「夏后帝啓崩,子帝太康立」到「子帝履癸立」等,都是「王傳位給王」的概念,都是建立在「家天下」的思想。


 《史記·夏本紀》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史記·夏本紀》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而後舉益,任之政。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啓,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啓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啓,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啓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啓。


 《史記·夏本紀》夏后帝啓,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啓伐之,大戰於甘。將戰,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啓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維共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右不攻於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賞於祖;不用命,僇於社,予則帑僇女。」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朝。


 《史記·夏本紀》夏后帝啓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為帝中康。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徵之,作胤徵。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洩立。帝洩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


 《史記·夏本紀》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


在《尚書·甘誓》裡,夏啟說:「汝不恭命...... 予則孥戮汝」話,即夏啟對其民的「王有天下」的宣示。


《尚書·甘誓》啓與有扈戰於甘之野,作《甘誓》。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


註:「甘」在今陝西省戶縣西南。


《尚書·盤庚上》「予告汝於難,若射之有志。汝無侮老成人,無弱孤有幼。各長於厥居。勉出乃力,聽予一人之作猷。無有遠邇,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凡爾眾, 其惟致告:自今至於後日,各恭爾事,齊乃位,度乃口。 罰及爾身,弗可悔。」


《尚書·盤庚上》裡的「聽予一人之作猷」、「自今至於後日,各恭爾事,齊乃位,度乃口。 罰及爾身,弗可悔」等話,即商盤庚對其民的「王有天下」的宣示。


《尚書·湯誓》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作《湯誓》。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爾有眾,汝曰:『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3,「王天下」的鬼話


《尚書·湯誓》裡的「格爾眾庶,悉聽朕言!」、「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等話,即商湯對其民的「王有天下」的宣示。


金文的「理」從王從田從土,表示「天下的田與土地都是屬於王的私有財產」,這就是「理」。以下文字最能詮釋「理」的意義: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4,儒家大同思想與共產主義天堂


儒家的大同思想裡,包含著「唯我獨尊、天子征伐、大一統帝國、王權專制、中央集權、一言堂、殺戮異己、平均主義、王有財產制(被統治者無私有財產)」等思想。


孔丘的「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思想,是近代共產主義進入儒教圈的接引器,其本質與共產主義是相同的,都是蛇造的謊言。


1848年,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發表的《共產黨宣言》(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裡,包含有「唯我獨尊、暴力革命、建立國際共產黨帝國(呼籲採取統一的國際無產階級行動全世界的無產者們,聯合起來!)、大政府、無產階級專政、殺戮異己、公有制、平均主義、廢除私有財產」等意識。


儒家大同思想與共產主義思想兩者都是蛇,兩者都在推銷理想的專制帝國,兩者都有相同的蛇性說謊與殺人者,兩者都是魔鬼,因此兩者才能心意相投,才能順利交配合一,而成為禍害世界的邪靈巨獸。


《禮記·禮運大同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論語‧季氏篇》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論語‧季氏篇》孔子曰:「求!君子疾夫捨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李斯在《論統一書》提出「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 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 此萬世之一時也。」


《孔子家語·始誅第二》孔子為魯司寇,攝行相事......於是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少正卯,戮之於兩觀之下,屍於朝。三日,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為政,而始誅之,或者為失乎?」孔子曰:「居,吾語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其談說足以飾褒榮眾,其強禦足以反是獨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周公誅管蔡、太公誅華士、管仲誅付乙、子產誅史何,是此七子,皆異世而同誅者,以七子異世而同惡,故不可赦也。詩云:『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矣。』」


《共產黨宣言》引言:「一個幽靈困擾著歐洲-共產主義幽靈。舊歐洲的所有力量都已結成聖盟,以驅除這一幽靈。」


第五十八章,龍之臍帶


1,龍之史觀


歷史上的「中國」,一直都是由一群奴與一位王等建立的。「中國」就是「以漢種族為統治中心的大一統專制政權」,它是完全靠巫文化建立的;巫文化就是鬼的謊言與暴力,巫文化就是「中國」的真實內涵。


「漢文字」將「中國」組合成一個詞,並用這個詞建立「大中國意識」與「大中國史觀」兩種謊言。


「漢文字」已成為「大中國意識」與「大中國史觀」兩種謊言的臍帶;東亞大陸人與港台澳人要停止使用「漢文字」,才能剪斷「大中國意識」與「大中國史觀」兩種謊言的臍帶。


撒旦創造的「中國」偽概念,包括四謊言:即「中國是居世界中心的國」、「中國外就是四夷」、「中國是禮義之邦,四夷是禽獸」、「四夷是東夷、南蠻、北狄與西戎,中國可以殺戮四夷」。


這四謊言代表四階段謊言的發展圖譜,這與甲骨文對「人」的四謊言一樣,都是撒旦用來吃人的伎倆。


甲骨文對「人」的四階段謊言:撒旦先「創造單腿單手側身下拜微跪的人」符號,再運用「發明的人符號,來摧毀人的尊嚴與價值」、「將人牲畜化」(兩腳羊化)、「發明對牲畜人的刑罰」、「舉行人牲祭祀」等四謊言來吃人。


如此撒旦就成功建立了「人吃人的文化」,殷商人就因此成為食人族;殷商人成為食人族後,殷商人就自然而然成為鬼的奴隸、鬼在世界的使者、鬼殺人的爪牙、鬼在世界掌權的工具。


2,龍之鬼話


漢文字使用者食這種「自我中心」與「狂妄自大」的謊言,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食久了就腦子麻痺與壞死了。


「中國」就是「The country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就是鬼話;如果不是邪靈在幕後做工,巫人怎麼可能創造出如此自大與邪惡的謊言?


這是該隱文化,不是亞伯文化。該隱文化就是吃分別善惡知識樹果子者,分別善惡知識樹就是古蛇,就是「以自我為世界中心」的生命觀;吃此果子者,最後將死在自己的私欲與罪裡,成為撒旦的奴僕。


亞伯文化就是吃生命樹果子者,生命樹就是主耶穌基督,就是「以基督為世界中心」的生命觀;吃此果子者,最後將離開罪、接受真理與光、接受聖靈、歸向神、走天國與永生的道路,成為基督的奴僕。


撒旦使漢文字使用者活在謊言裡,讓他們不懂得敬畏神與愛人如己,讓他們不懂得尊重人的尊嚴與權利,讓他們活在邪靈的牢籠裡,讓他們死在「自我中心」與「狂妄自大」的謊言裡。


3,孔家店真面目


歷史上,孔家是著名的「七十七代家奴,二十五朝貳臣」。孔家的文宣公稱號,自宋代仁宗起改為衍聖公,此後世代承襲,直到第七十七代最後一位衍聖公孔德成為止;1935118日,蔣介石將衍聖公的爵號改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因此孔德成為蔣家政權的家奴,得以享受特任官待遇,他的後代也延續此一稱號。


1935年初,東京湯島聖堂孔廟的落成典禮,孔家派孔昭潤全程參與儒教大会與祭孔儀式。1938年,日本佔領曲阜,孔丘第七十六代孫孔令煜,為表達中日友好,立即宴請了日軍目田嵨、久保添、衝田、鮎川、漆谷、奈良等人,並與其歡笑合影留念。


孔丘的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他曾寫詩「余病未能延國賓,雲濤萬里聚風萍。江川洙泗源流合,況是同洲豈異人」,他在此時裡並沒有「華夷之辨」思想。


日軍佔領東亞大陸時期,孔家店子孫與眾門徒,專門對日本人鞠躬哈腰,稱日本軍為皇軍,稱日本軍官為太君,這是孔家典型的宦奴娼优妓伶皂等賣身性格。


孔丘專講「華夷之辨」,孔丘的後裔卻是著名的「牆頭草,兩面倒」,即投夷獻媚第一名,如投金、投元、投清、投日,總是跑步第一名;孔家店正是「說一套,做一套」的典範,孔家店的招牌裡一直寫著「騙死人不償命」。


萬世師表的本義


孔家店懸掛的「萬世師表」,早已變成了孔家後裔是人類投機投夷的大師表;孔家店所販賣的華夷謊言早已被自己後裔的反面行為給拆穿了。


約翰福音 8:44 


你們屬於你們的父——魔鬼,並且想要隨你們父的欲望去做。他從起初就是殺人的,不站在真理之中,因為他裡面沒有真理。他說虛假之事是出於自己的本性,因為他本來就是個說謊者,並且是說謊者之父。


第五十九章,五龍奪珠


以弗所書4:31-32


你們要除掉一切苦毒、暴怒、憤怒、喧嚷、毀謗,以及一切的惡毒;要以仁慈彼此相待,心存憐憫,互相饒恕,就像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那樣。


「中國」就是龍文化,龍文化就是「鬼」;「鬼」就是就是「說謊者」。基督的門徒應該如何以「基督的愛」來光照這些鬼?


解碼「中國」後,你會發現它的基因圖譜裡有歷代巫人與儒生注入的許多病毒;這些病毒會吃人的靈魂,使人成為鬼,鬼就是沒有靈魂的喪屍。


儒生就是巫人,巫人就是交鬼者與鬼的使者。早期的巫人用甲骨文交鬼,後代的巫人用漢文字交鬼;交鬼的目的就是要鬼幫助他們取得名利權位,交鬼的結果就是被鬼抓去當奴隸,然後活在永恆的痛苦與詛咒裡。


1,五龍奪珠


1912212日,清王朝的溥儀皇帝頒布《宣統帝退位詔書》;然後,大龍生出來的五子龍開始了爭奪龍珠。


這五龍就是康有為、袁世凱、孫文、蔣介石、毛澤東;這五龍都戴著鬼面具,都是拜孔丘鬼者,都是吃儒屎者,都是偽裝成改革者,都是專制的擁護者,都是三權分立憲政的反對者,都是儒粹大一統帝國主義捍衛者。


甲骨文「鬼」有「從鬼臉的跪者」、「從鬼臉從大」、「從鬼臉者跪在示前」等三圖像。


鬼的三大特徵:「從鬼臉的跪者」,象鬼會跪權力者,如小鬼跪大鬼;「從鬼臉從大」,象鬼取得了撒旦的權力後,就會變成鬼王,鬼王就是殺人魔王;「從鬼臉者跪在示前」,象鬼會跪祖先牌位,如同鬼會跪拜儒教文化,成為儒鬼。


這五龍就是五鬼,這五鬼具有上列鬼的三大特徵;這五鬼是邪靈,它們都穿上了新衣服,以此來冒充新娘。


康有為在《不忍》雜誌裡,不斷攻擊共和制,提出「以孔子為國教,配享天壇」、「非孔教、非復辟不能救中國」、「若今不尊孔,則何從焉,將為逸居無教之民歟?暴戾恣睢,以快嗜慾,而近於禽獸乎,則非待烹滅絕種而何?」、「不忍綱紀之亡滅」、「國粹之喪失」、「教化之陵夷」、「人心之隳落」等鬼話。


康有為與孔教會還要求政府應以「孔教為國教,編入憲法」。他與北洋軍閥張勳在191771日擁護12歲的溥儀再次登基為皇帝。


袁世凱尊孔復古,他發佈學校恢復「祀孔」、「讀經」的命令,他宣揚「孔子之道,亙古常新,與天無極」,在全國成立孔教會、尊孔會、孔道會等組織;他在19151212日宣佈將定1916年為洪憲元年,並建立「中華帝國」。


孫文說,「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孫文在191211日於南京宣佈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文事先安排了十七省假代表進行選舉,選他為總統,其選舉規模等於選村長。


蔣介石再1934年發表《新生活運動要義》演講, 提倡尊孔讀經,他腦子裡裝的都是儒屎;他從195031-197545日當上「中華民國」皇帝,當皇帝當到死。


毛澤東好食線裝書,線裝書裡裝的都是儒教與儒術等屎;他從1949101-197699日當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皇帝,當皇帝當到死。


2,龍之珠


五龍爭奪龍珠,龍之珠是什麼?


龍之珠裡有14種病毒,這14種病毒就是龍文化的基因圖譜;這圖譜就是龍的暴力與謊言,就是東亞大陸人苦難與詛咒的根源。


3千多年來,東亞大陸人世代都活在龍文化的暴力與謊言裡,根本沒有「individual」的自由與幸福,也根本沒有「individual」的道德與正義。


在龍文化的暴力與謊言裡,孔丘所建構的儒教與儒術,成為群污鬼生存的目標與求生的手段;這群污鬼其生存的目標是追求「名利權位、榮華富貴、成龍成鳳、金錢財富、黃金屋」,其求生的手段是崇尚「權謀詭詐、坑蒙拐騙、假大空、厚黑、好走捷徑、不擇手段、心狠手辣」。


在龍文化的暴力與謊言裡,商家會為了利益賣有毒食品與造假貨品、企業會為了利益賄賂與收買官員、官員會為了利益貪污與腐敗、人會為了利益出賣良心與道德。


這樣的社會已經是人殺人、人吃人、人騙人、人毒人、人坑人、人害人、人踩人的世界;你如果仔細觀察,這個社會裡並沒有真正的人,所謂的人只是污鬼。


一個會賣有毒牛奶給孩子的社會,一個能容忍賣有毒牛奶給孩子的社會,一個對賣有毒牛奶不執法處理的社會,一個對賣有毒牛奶只會不斷抱怨而無具體作為的社會,這不就是群鬼相擁跳探戈的社會?這不就是3千多年來龍文化社會的真面目?


這樣的社會,不論經濟多麼繁榮;這樣的國,不論其國力多麼強大;這樣的人,不論自己多麼自誇自豪,都是令人鄙視的,因為人沒有了「Individual dignity and Rights」,其它的價值與存有都等於零。


你願意讓你的下一代繼續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嗎?


在東亞大陸,普偏的人如果不願意離開罪與歸向基督,那麼再多的流血革命、再多的改朝換代、再多的政治改革、再多的嚴刑峻法等,其結果都將會使人再次邁入永恆回歸黑暗與邪惡的命運,這就是龍文化與龍文字永遠在東亞大陸掌權的根本原因。


你若不願意離開罪與歸向基督,那麼你必將死在這龍文化的世界裡,這是你的選擇,你毋須抱怨,不是嗎? 


在東亞大陸,普偏的人如果不願意離開罪與歸向基督,那麼李寶嘉(1867-1906年)著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1866-1910著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吴敬梓(1701-1754年)著的《儒林外史》、黄小配(1872-1913) 著的《廿載繁華夢》、紀曉嵐(1724-1805)著的《閱微草堂筆記》等裡的群污鬼故事,不僅是過去式、現代式,也將是未來式。


第六十章,龍之蛇毒


龍之珠裡的五種病毒,就是邪靈用來吃人的工具,以下作介紹:


1,我族中心意識


龍文化用「集體意識」來逐步建構我「族中心意識」;龍文化再用「我族中心意識」來發動戰爭與擴大撒旦帝國統治的領域。


甲骨文的「我」是「長矛上有多利齒的巨斧」,代表部族威嚴旌旗的兵器;金文的「我」是「手執多利齒的巨斧作攻擊狀」,代表部族出兵爭戰;篆文的「我」是按金文線條化的字;隸書的「我」從左戈右戈。


甲骨文、金文與篆文的「我」都代表「我族」的意義。在上古漢語的「我」經常代表「我族、我國、我王朝、我軍、我們」等集體意識的概念。


甲骨文的「伍」、「什」、「佰」、「仟」等,分別代表五人、十人、百人、千人的部隊等集體意識的概念。


殷商建立人的集體意識的方法,就是先摧毀人的尊嚴,接著物化人,再使人成為大巫王的奴與私有財產,例如,甲骨文的「人」象「下拜狀」;甲骨文的「民」象「以利物刺左目」;甲骨文的「女」象「下跪女人」;甲骨文的「家」象「養豬的茅草屋」。


撒旦建立了「我族中心意識」,再將「王」與「我族中心意識」等同化,讓人產生「我王」與「我最大利益」是一致的,如此就可以建立撒旦的帝國主義了。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儒教文化源於殷商的巫文化,儒教文化的創始者孔丘崇拜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鬼,孔丘繼承了他們的巫文化而建立了儒教與儒術。


儒教就是巫教,儒術就是巫術。巫教與巫術源於殷商的巫毒文化;巫毒文化就是「古蛇、大龍、撒旦」三一邪靈吐出來的氣息。


凡是崇尚使用漢文字者,就會食入其中的儒教與儒術,就會成為龍的傳人;龍的傳人就是龍的子孫,龍的子孫發明了「漢種族中心意識」。


「漢種族中心意識」就是撒旦將「an independent individual」異化成「撒旦子孫」的工具,這意識裡沒有對「individual」的愛與關懷。


2,漢文字的「國家」


漢文字裡的「國家」是專制文化的產物,例如,劉氏王朝、李氏王朝(唐李氏王朝、朝鮮李氏王朝、越南李氏王朝、新加坡李氏王朝)、蔣家王朝、毛家政權、金家王朝、李家天下、家天下等名稱。


漢文字的「國家」不合現代政治組織概念。漢文字的「國」是「Nation, Country, State」;漢文字的「家」是「Family」;漢文字的「國家」是「Nation family」,「Nation family」是家天下的概念。


甲骨文「國」從戈從口,代表以武力佔領的土地,這與「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是一脈相承的龍文化意識,即「以流血來建立家天下」;漢文字「國」有王朝、王政權、家天下、王或侯的封地、王或侯的領地、疆土地域等意義。


甲骨文「家」,象「棚子裡有豬」,這代表「豬」是組成家的主要元素;英文「Family(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各字首字母的組合字)指出「Love」是組成家的主要元素。「家」(Physical value)與「Family(Spiritual value)代表了龍文化與基督文明之間的巨大差距。


甲骨文「邦」從丰從田,表示有豐富田產的領地;金文「邦」從丰從邑,表示領地。


邑有小城、城市、縣、領地、封地、國都、京城、侯國、國等意思;古人稱,大曰都,小曰邑,例如,宋· 蘇洵《六國論》:「小則獲邑,大則獲城。」


「國家」的英文為「Nation Family」,這是一個非常容易混淆的組合概念;漢文字的「國家」有「國者,以有家」意涵,這是強調氏族血緣的概念,這概念根本無法詮釋現代「Nation, State, Country, Commonwealth」等內涵。


例如,美國是以共同追求自由、正義、生命與幸福的價值來建立「Nation」,而不是以共同宗教、種族、家族(氏族)、血緣、文化、歷史、文字、語言、階級(如無產階級)等來建立「Nation」。


《尚書》:「天子建國,諸侯立家。」


《尚書·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逸周書·殷祝解》湯將放桀於中野,士民聞湯在野,皆委貨扶老攜幼奔,國中虛。桀請湯曰:「國所以為國者,以有家,家所以為家者,以有人也。今國無家無人矣,君有人,請致國,君之有也。」


桀所說的「國」,是「國以家為組成」,即「國以家為本」,這是強調國的家族血緣意涵。


《周易·繫辭下》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禮記·王制》: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庸間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國。天子之縣內,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朌,其餘以祿士,以為間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不與。


《禮記·王制》: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


《孟子》:大國,地方百里,次國,地方七十里,小國,地方五十里。


顧炎武《日知錄》:「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周易》:「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左傳·昭公七年》:「周文王之法曰:「有王,荒閱。」所以得天下也。


3,甲骨文裡的我族中心意識


甲骨文的「我」與「義」就是「我族中心意識」的奠基石。


「我族中心意識」就是「華夏種族中心意識」、「華種族中心意識」、「漢種族中心意識」、「大中國中心意識」、「龍種族中心意識」等謊言的本體,這些謊言裡包藏著邪惡的「種族意識」。


凡是宣揚種族意識者,必是來自魔鬼,魔鬼才會製造謊言;美國人絕對不會宣揚「美國種族」,因為這不合邏輯。


地球是圓的,地球平面上的任何一點都不是正中點,如果有人站在地球平面上的一點而自稱是「中國」,此人必是缺乏邏輯者。


朝鮮王朝《成宗實錄》稱:「吾東方自箕子以來,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風,女有貞正之俗,史稱小中華」。


1802年,安南阮世祖阮福映建立阮朝,國號為「南越」;1803年,清朝嘉慶帝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定新國號為「越南」,阮福映自稱「中國之於外夷,治以不治」、「先王經理天下,夏不雜夷,此誠杜漸防微之意也。紅毛人狡而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可聽其居留」


1470,越南黎聖宗黎思誠攻擊占城,詔曰:「自古夷狄為患中國」;1479年又攻擊哀牢(老撾),詔曰:「朕丕繩祖武,光御洪圖,蒞中夏,撫外夷。」


1669年,日本山鹿素行在《中朝事實》書裡,他認為日本朝廷為世界中心,稱日本為「中國」、「中華」或「中朝」;他認為清王朝非「中國」,日本才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他稱清王朝為「外朝」,主張日本天皇「可至萬世而為君」。


朝鮮王朝自稱「小中華」、越南人自稱「中國、中夏」、日本人自稱「中國、中華、中朝」,這些都是漢文字文化生出來的鬼,說的都是鬼話。


漢文字裡的「漢人」與「漢族」是偽概念,東亞大陸的種族很多,這些種族結婚混血或混居後,怎麼就因為使用漢文字後就變成「漢人」或「漢族」了?


你可以使用居住地人的概念來取代種族的概念,例如,南蒙古人、青海人、圖博人、香港人、加利福尼亞共和國人(California Republic)等。


漢文字裡的「民族」是從英文的「nation」翻譯來的;但是英文的「nation」不可以翻譯成「民族」,例如,不存在「美國民族」的概念。


漢文字用「國家」與「民族」來翻譯「nation」,其目的有四,即要將「國家」與「民族」等同化;要將「國家種族化」;要建立「以漢種族為統治主體的大一統專制王朝」;要建立「儒粹法西斯帝國政權」。


英文的「nation」是「a large body of people united by common descent, history, culture, or language, inhabiting a particular country or territory.


漢文字裡的「民族」,包含「民」與「族」。漢文字的「民」代表「被統治者」,甲骨文「民」的本義是「奴」,即「畜民」;漢文字的「族」代表「種族」,你能接受這概念嗎?


《書·盤庚中》:「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


漢文字裡的「中華」,包含「中」與「華」。漢文字的「中」代表「居世界中心」;漢文字的「華」代表「文明最高」。這都是鬼話。


漢文字裡的「中華民族」,包含「中華」與「民族」。漢文字的「中華」代表「文明最高的華居世界中心」;漢文字的「民族」代表「種族」。


「中華民族」是偽概念,正如同「中美民族」、「中英民族」、「中德民族」、「中日民族」等,都是不合邏輯的概念。


從種族血緣的基因圖譜來論證,世界上並不存在「漢種族」、「唐種族」、「明種族」、「中國種族」、「中華種族」、「華種族」、「華夏種族」等實體;這些都是鬼造出來謊言與偽概念。


「漢種族」只能代表「崇尚使用漢文字者」,他們只是被漢文字洗腦過的人;事實上,「漢種族」與東亞大陸任何「individual」根本毫無關係。


「我族中心意識」來自「該隱文化」,是人選擇吃「分別善惡知識樹的果子」的結果,它只能結出邪靈的果子。


鄒容《革命軍》:「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並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於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革命哉!革命哉!」


鄒容是龍文化的怒吼,他賣的是「中國」、「神族」、「神州」、「黃帝子孫」、「漢種」、「殺滅異族」與「黃禍」等謊言;這些謊言必定是來自撒旦的精心設計。


這些謊言就是人類最邪惡意識,這些意識就是龍文化裡最邪惡的靈,毛澤東與蔣介石流人血的刀是鄒容給的,這才是龍文化的最核心密碼。


滿清政權是完全漢化的政權,它與東亞大陸歷代末代王朝政權的本質無異,都是邪惡的專制政權,用種族仇恨來看待滿清政權,就會失去對「專制與大一統政權邪惡面」的焦點。


4,唯我族為尊主義


鄒容、陳天華、孫文、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梁啟超等,都是「大漢沙文主義」者,其背後隱藏者「大中國帝國主義」意識,這些都是食漢文字的邪靈者,都是屬於踐踏「individual dignity and Rights」的邪靈。


鄒容竟然說出「爾有黃禍之先兆,爾有神族之勢力」,他是「大漢種族沙文主義」者,他沒有對人的愛與關懷,只有種族主義的邪惡與仇恨。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吾中國言民族者,當於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中國而不亡,則此後對於世界者,勢不得不取帝國政略,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類,以高掌遠蹠於五大之上。」


5,我族為天下中心主義


「我族中心意識」的謊言不斷地擴張,就形成了「我族為中原國意識」;「我族為中原國意識」會形成「仇恨四夷意識」。


「我族為中原國意識」與「仇恨四夷意識」等的謊言不斷地擴張,就形成了「我族世界中心國主義」,簡稱為「中國」或「中華」。


「中國」的英文意義能幫助人瞭解其「我族中心意識」,即「A country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撒旦用「中國」的概念讓人產生虛假的驕傲感,這正是古蛇引誘亞當吃禁果的方法。


當人吃了這「中國」的禁果後,就不可能完全接受「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裡的概念了。


周武王是周的巫帝國與巫文化建造者,他最早提出了「中國」的概念;這「中國」就是「巫帝國政權」概念的包裝紙。


西周初的青銅器「何尊」銘文記載,「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於上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


《尚書·大禹謨》:「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孟子梁惠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禮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


《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


《公羊傳·僖公四年》:「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諸侯。」


《淮南子·泰族訓》:「故天子得道,守在四夷;天子失道,守在諸侯。」


6,神州意識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古今通論》:「崑崙東南方五千里謂之神州,州中有和羹鄉方三千里,五嶽之域,帝王之宅,聖人所生也。」


《晉書.56·江統列傳》:「土則神州中嶽,器則九鼎猶存,世載淑美,重光相襲,故知四隩之攸同,帝者之壯觀也。」


鄒容《革命軍》:「中國之有孔子,無人不尊崇為大聖人也。曲阜孔子廟,又人人知為禮樂之邦,教化之地,拜擬不置,如鄧穌之耶路撒冷也。乃賊滿人割膠州於德,而請德人侮毀我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道教之地,生民未有。神聖不可侵犯之孔子之鄉,使神州四萬萬眾,無教化而等倫於野蠻;是誰之罪歟?」


鄒容《革命軍》所說的「神州」,一直被孔丘鬼所掌控;「神州」意識的背後就是「孔丘殺少正卯」;「孔丘殺少正卯」就是龍文化「專制、一言堂、大一統帝國政權」文化的圖騰。


鄒容《革命軍》:「吾同胞今日之所謂朝廷,所謂政府,所謂皇帝者,即吾疇昔之所謂曰夷、曰蠻、曰戎、曰狄、日匈奴、曰韃靼;其部落居于山海關之外,本與我黃帝神明之子孫不同種族者也。」


鄒容《革命軍》:「當知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也。中國之一塊土,為我始祖黃帝所遺傳,子子孫孫,綿綿延延,生於斯,長於斯,衣食於斯,當共守而如替。有異種賤族,染指於我中國,侵占我皇漢民族之一切權利者,吾同胞當不惜生命,共逐之以復我權利。」


鄒容《革命軍》:「吾正告我同胞曰:昔之禹貢九州,今日之十八行省,是非我皇漢民族嫡親同胞,生於斯,長干斯,聚國族於斯之地平?黃帝之子孫,神明之胄裔,是非我皇漢民族嫡親同胞之名譽乎?中國華夏,蠻夷戎狄,是非我皇漢民族,嫡親同胞,區分人種之大經乎?滿洲人與我不通婚姻,我猶是清清白白黃帝之子孫也。」


鄒容《革命軍》:「我皇漢民族四萬萬男女同胞,老年、晚年、中年、壯年、少年、幼年,其革命,其以此革命為人人應有之義務,其以此革命為日日不可缺之飲食。爾毋自暴!爾毋自棄!爾之士地,占亞洲三分之二,爾之同胞,有地球五分之一,爾之茶供世界億萬眾之飲料而有餘,爾之煤供全世界二千年之燃料亦無不足。爾有黃禍之先兆,爾有神族之勢力。」


鄒容的我族中心意識,讓他看得見種族,卻看不見專制。他用種族意識來仇恨異族,但卻美化自己種族的專制。


專制不分種族,專制只有「奴役人的王」與「被奴役的奴」;鄒容看不見3千年來龍文化在奴役東亞大陸人的罪行。


1908年,蔣介石赴日就讀振武學校,他好讀鄒容的《革命軍》,曾寫下「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的詩句。


1903年,鄒容《革命軍》一書出版,廣受漢文字文化圈裡的人歡迎,行銷超過一百萬冊;這書是東亞大陸人「漢種族革命觀」的建立者,也是後來「儒粹法西斯大一統帝國政權思想」的奠基者。


鄒容所倡導的「中華共和國」,成為「儒粹法西斯國民黨帝國政權」與「儒粹法西斯共產黨帝國政權」建立王朝政權的範本。


前者建立了「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後者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兩者實為「儒粹法西斯大一統帝國政權」,即吃人的「龍帝國政權」。


《史記·周本紀》:「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于彘。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


漢文字的「共和」就是「聯合專政」,「聯合專政」就是「專制」,這「共和」的詞能用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即「毛公、周公聯合專制」;「中華民國」即「孫公、袁公、蔣公等的一人專制」。


「中華民國」於191211日在南京成立,國民黨在各省挑2人頭來南京開會選舉,選出孫文為臨時大總統;其選舉人規模比選村長還小,由於無公信力,屬非法政府,因此無收稅權力,也無財政自主能力,最終只能將「中華民國」的殼甩賣給袁世凱。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101日在北京成立,是由一群土匪透過武力建立的儒粹法西斯政權,由於未經地方選舉程序,因此至今仍屬非法政權。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鄒容販賣的「中華共和國」,兩者都是「儒粹法西斯大一統帝國政權」,兩者至今都是反三權分立的黨國政權,都是以漢種族為統治中心的非法政權。


孫文、蔣介石、胡適、毛澤東、周恩來、章士釗、章太炎、魯迅、張繼成、柳亞子等都是崇拜鄒容《革命軍》思想者;他們都是擁護「龍帝國政權」的鬼,這些鬼成為龍吞食東亞大陸人的祭司,成為「漢種族大一統帝國政權」裡流人血的刀。


7,華夏為禮義之邦


鬼將周代帝國政權定義為「禮義之邦」;這「禮義之邦」是建立在「血流漂杵」上;後代的河洛帝國政權也自稱是「禮義之邦」,以此來掩蓋其食人與殺人的戰爭暴行。


《尚書· 周書·武成》,「惟有道曾孫周王發,將有大正於商。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予小子既獲仁人,敢只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詩》序:「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禮記·冠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禮記·中庸第30》:「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春秋左傳正義·定公10年》:「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左傳·昭公25年》:「太子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之禮,對曰:『是儀也,非禮也。』」


《左傳》:「以服事諸夏。」、「楚食華夏。」、「商不謀夏,夷不亂華。」


《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國語·周語》周穆王:「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梅頤《偽孔傳》:「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春秋》之常辭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國為禮。」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


《荀子》: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史記·禮書》:「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採擇其善。」


《舊唐書·196·列傳·吐蕃》:「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於吐蕃。弄讚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見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


《晉書·載記·第十四·苻堅下》:「西戎荒俗,非禮義之邦。羈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國之威。」


《宋史·487·列傳·高麗》:「惟王久慕華風,素懷明略,效忠純之節,撫禮義之邦。」


宋朱熹《朱子家訓》:「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僕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


明顧炎武《日知錄·廉恥》:「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鄒容《革命軍》:「且夫我中國固具有囊括宇內,震耀全球,撫視萬國,凌轢五洲之資格者也。有二千萬方里之土地,有四百兆靈明之國民,有五千餘年之歷史,有二帝三王之政治。」


鄒容在炫耀龍文化,鄒容竟然不能明白自己祖先世代在專制下為奴的歷史;竟然還提「二帝三王之政治」,不提吃人的專制。


第六十一章,龍之謊言


1,華夷之辨


「華夷之辨」的謊言:撒旦先用謊言定義「華」與「夷」,續用謊言來分化兩者關係,再用謊言來讓兩者建立仇恨關係,如此東亞大陸就將沈淪在永恆的戰爭與殺戮裡了。


《春秋左傳·閔公元年》狄人伐邢。管敬仲言於齊侯:「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楚失華夏」。

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


《國語·鄭語》曰:「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非親則頑,不可入也……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周易·繫辭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錄第一》夷狄種號多矣。其大者自以名通中國,其次小遠者附見,又其次微不足錄者,不可勝數。其地環列九州之外,而西北常彊,為中國患。


《舊五代史·卷七十·唐書四十六·列傳第二十二·李嚴》 嚴曰:「吾國視契丹如蚤蝨耳,以其無害,不足爬搔。吾良將勁兵布天下,彼不勞一郡之兵,一校之眾,則懸首槀街,盡為奴擄。但以天生四夷,當置度外,不在九州之本,未欲窮兵黷武也。」


《新五代史·卷二十六·唐臣傳第十四·李嚴》嚴曰:「唐滅梁如拉朽,況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發一鎮之眾,可以滅虜使無類。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內,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論,蓋不欲窮兵黷武也。」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


2,華夷之辨與人鬼之辨


《論語·憲問》: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管子·小稱》「夫易牙以調和事公(指齊桓公)。公曰,『惟蒸嬰兒之未嘗』,於是蒸其首子而獻之公。」


這是歷史記載的齊桓公吃嬰兒湯的事情,齊桓公是孔丘崇拜對象,孔丘讚美他「霸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吃嬰兒湯時,孔丘卻不指責,因為鬼不會指責鬼,齊桓公與孔丘都是鬼。


孔丘是殷商食人族的後代,他所崇拜的齊桓公也是食人族,因此孔丘所宣揚的禮教的本質就是吃人的禮教。


由此可知,「華夷之辨」的謊言大餐裡吃的是「嬰兒湯」,裝的是「邪靈」。


在東亞大陸吃嬰兒湯的傳統,從齊桓公一直延續到現代,例如,廣東與東北近年都有吃嬰兒湯的事件,這種文化傳承的現象豈是偶然的事件?


3,龍謊言的毒害


日本的「尊王攘夷」思想:


代表人有吉田松陰、高杉晉作、久阪玄瑞等。吉田松陰是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與理論奠基者。


日本的「華夷之辨」思想:


日本在7世紀時認為自己是東海華夏,視百濟、高句麗與新羅等朝鮮為「夷人」;日本在13世紀時認為自己是「天下神州」;江戶幕府時,日本人稱清朝是「夷」、「韃靼」、「韃虜」。


4,謊言生產仇恨


華夏仇視四夷,甚至稱夷狄為禽獸。


東漢班固《漢書· 卷七十》:「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太宗:「夷狄,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 。」


《論語‧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舊唐書》唐太宗:「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


《漢書匈奴傳匈奴傳下》:「是以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發左衽,人面獸心。其與中國殊章服,異習俗,飲食不同,言語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隨畜,射獵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絕外內也。是故聖王禽獸畜之,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約之則費賂而見欺,攻之則勞師而詔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內,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羈靡不絕,使曲在彼,蓋聖王制御蠻夷之常道也。」


《貞觀政要·卷九·論安邊》魏徵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之破敗,此是上天剿絕,宗廟神武。且其世寇中國,萬姓冤仇,陛下以其為降,不能誅滅,即宜遣發河北,居其舊土。匈奴人面獸心,非我族類,強必寇盜,弱則卑伏,不顧恩義,其天性也。」


《貞觀政要· 卷九·論安邊》涼州都督李大亮以為於事無益,徒費中國,上疏曰:「臣聞欲綏遠者必先安近。中國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猶於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國以信,馭夷狄以權。故《春秋》云: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唐會要》:「戎夏不雜,自古所誡。夷狄無信,易動難安,故斥居塞外,不遷中國。」


《國語·鄭語》曰:「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


《國語·鄭語》史伯對曰:「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非親則頑,不可入也。其濟、洛、河、潁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是皆有驕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貪冒。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周亂而弊,是驕而貪,必將背君,君若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無不克矣。若克二邑,鄔、弊、補、舟、衣、柔、歷、華,君之土也。若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韓地》周宣王弟友為周司徒,食採於宗周畿內,是為鄭。鄭桓公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四方之國,非王母弟甥舅則夷狄,不可入也,其濟、洛、河、潁之間乎!子男之國,虢、鄶為大,恃勢與險,崈侈貪冒,君若寄帑與賄,周亂而敝,必將背君;君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亡不克矣。」


《晉書》:「彊胡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


《舊五代史輯本發覆》: 忌虜第一,忌戎第二,忌胡第三,忌夷狄第四,忌犬戎第五,忌酋第六,忌偽忌賊第七,忌犯第八,忌漢第九,雜忌第十。」


程頤:「禮一失則為夷狄,再失則為禽獸。聖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極謹嚴,所以謹嚴者,華夷之辨尤切切也。」


《華夷變態》:「大抵元氏雖入帝中國,天下猶未剃髮,今則四海之內,皆是胡服,中華文物蕩然無餘,先王法服,今盡為戲子軍玩笑之具……陷虜,唐魯才保南隅,韃虜橫行中原,是華變於夷之態也。」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二十六》:「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


1907年,《民報》刊同盟會章炳麟《天討》:「今日之討滿,乃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並行者也。」


1842年,魏源《海國圖志》的《原敘》:「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鄒容《革命軍》:一國之政治機關,一國之人共司之。苟不能司政治機關、參與行政權者,不得謂之國,不得謂之國民,此世界之公理,萬國所同然也。今試游華盛頓、巴黎、倫敦之市,執途人而問之曰:「汝國中執政者為同胞歟?抑異族歟?」必答曰:「同胞,同胞,豈有異種執吾國政權之理。」


鄒容仇恨異族,但不仇恨專制奴役人;鄒容讚美孔丘,但不指責孔丘殺少正卯,這是典型的龍文化雙重標準。


儒粹法西斯帝國政權奴役南蒙古人、維吾爾人、圖博人、香港人;但被儒粹法西斯帝國政權奴役的漢人絕不會對南蒙古人、維吾爾人、圖博人、香港人說,「豈有異種執吾國政權之理!」


被儒粹法西斯帝國政權奴役的漢人,不僅容許儒粹法西斯帝國政權奴役異族人,也容許自己被奴役;就如同鬼在奴身上貼上「漢人」的標籤,那些奴還為自己是漢人而自豪,完全不能意識自己是「奴」而不是「individual」。


第六十二章,龍之魔咒


龍之魔咒就是龍文化,龍文化生出漢文化的病毒;龍文化生出大龍沙文主義,大龍沙文主義即大漢沙文主義。大龍沙文主義與大漢沙文主義都是龍造的謊言;龍造這謊言的目的就是它要藉此踐踏「individual dignity and Rights」,然後進行各種殘暴的殺人與食人活動。


1,大漢沙文主義


「大漢沙文主義」就是「以漢族為統治中心」,並用「漢種族大一統帝國政權來奴役異族,來文化與種族大清洗異族」。


陳天華《警世鐘》:「萬眾直前,殺那洋鬼子,殺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滿人若是幫助洋人殺我們,便先把滿人殺盡;那些賊官若是幫助洋人殺我們,便先把賊官殺盡。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仇人方罷手!我所最親愛的同胞……殺!殺!殺!殺我累世的國仇,殺我新來的大敵,殺我媚外的漢奸。」


陳天華《警世鐘》:「這救國的事,一定就要擔任了。前死後繼,百折不回,我漢種一定能夠建立個極完全的國家,橫絕五大洲。我敢為同胞祝曰:漢種萬歲!中國萬歲!」


陳天華的仇恨異族意識,來自龍文化;龍文化裡沒有對個體人的尊重與關懷。


2,大一統主義:大一統帝國主義,奴役異族,拒絕獨立國


「中國」是「專制與大一統思想」的代名詞;在「中國」名稱下,可以掩護魔鬼殺人或做壞事。


漢文字與漢文化裡的靈,不斷在出賣他人的尊嚴與權利,這種邪靈居然可以被稱為「國父」或「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鬼主席萬歲!萬歲!」。


這說明了歷史上唯有鬼王能在漢文字與漢文化圈裡真正掌權,這也說明了漢文字與漢文化圈裡的人普遍崇魔的本質。


儒教的大一統實踐者為李斯,李斯的下列言論是「儒教大一統帝國政權」的最好詮釋定義:


《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


李斯《論統一書》:「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3,儒教大一統的帝國魔咒:


孫文受漢文化大一統思想影響,主張發動北伐戰爭統一中國,在1917-1924先後組軍發動三次北伐,三次都失敗;蔣介石也受漢文化大一統思想影響,192679日在廣州誓師北伐,於1928年攻入北京,北洋奉系軍閥張作霖被日本刺殺、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了假統一。梁啓超、王國維稱北伐「毫無道德」,章太炎認為北伐是「叛國行為」。


4,大一統的鬼話


「大一統」是龍文化消滅「individual state」與「individual dignity and Rights」的工具;龍文化要透過建立集體意識來延續專制文化。


帝國主義就是專制文化的發揚。大一統就是儒粹帝國主義的呈現形式;大一統就是以「漢文化、漢種族、漢文字」為統治中心與基礎的帝國主義,它的最終目的就是龍實行超限戰與龍要統治世界。


「大一統的鬼話」就如同「三峽大壩的騙局」。龍要用「三峽大壩」來證明「人定勝天」與「神的創造方式並不完美」(江河的自然流動機制)等謊言。


《逸周書·文傳》:「兵強勝人,人強勝天。」。


「人」與「天」都是被造體,被造體之間不存在有「勝」的概念,因此「人定勝天」是鬼話;如果說這「天」者,認為「天」是隱涵著「God」,那麼這不敬畏God者,必定被God所滅。


然而,「大一統」與「三峽大壩」只是龍挑戰God與貪腐文化的印記,最終歷史會證明龍的謊言必然破產。


5儒教的「中國」與「大一統」意識


現代儒教圈裡的人,他們將自己設定為「中國人」,他們推行「大一統」意識,這都是屬古代巴別塔文化的遺毒。


聖經記載了一群屬撒但的人,他們要建立一座通天塔來集中統領全地的人;神因此變亂了他們的語言,神將人從那裏分散在全地面上,這不就是「神不要人驕傲自大建通天的巴別塔」的旨意嗎?


撒旦要悖逆神與挑戰神,撒旦因此用「中國」與「大一統」等意識來創立「新的巴別塔」,這不就是撒旦要與至上者同等的陰謀嗎?


創世紀11:1-9


那時,全地只有一種語言,都說一樣的話。他們向東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找到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裏。他們彼此商量說:「來,讓我們來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柏油當泥漿。他們說:「來,讓我們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我們要為自己立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面上。」  耶和華降臨,要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了同一個民族,都有一樣的語言。這只是他們開始做的事,現在他們想要做的任何事,就沒有甚麼可攔阻他們了。來,我們下去,在那裏變亂他們的語言,使他們彼此語言不通。」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裏分散在全地面上;他們就停止建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裏變亂了全地的語言,把人從那裏分散在全地面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


以賽亞書 14:13-14


你心裡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以上,我要坐在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我要升到高雲之上,我要與至上者同等。」


從這些經文可知,撒旦要與至上者同等,它因此興起人建巴別塔;那些企圖再建巴別塔者,他們必是出於撒旦的想法與意志。


創世記 1:27-28


神就照著自己的特質造人,乃是照著神的特質(image of God),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從這經文可知,神要人生養眾多,神不要人實行計劃生育與限制人口;神要人分散全地,神要人以神為中心與順服神,神不要人以地上的王為中心與順服地上的王。


神要人各自管理自己居住的土地,神的旨意並不是要人被人轄制;神要人順服神而能獨立自主,神怎麼可能容許人順服大一統君王而成為大一統君王的奴隸?神怎麼可能容許地上的王用巴別塔來集中統治全地的人呢?


那些以儒教的「中國」與「大一統」意識來脅迫人接受其專制統治者,他們都是以自我的意志強加在他人身上者;他們都是悖逆神的人,他們都是屬撒但等人,他們都是為神所憎惡的人,神最終如何能不懲罰與滅絕他們?


6,大一統的邪靈


大一統邪靈的真面目


梁啟超對孫文評論,「我對於孫君最不滿的ㄧ件事,是為目的而不擇手段。孟子說:行ㄧ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


大一統邪靈的性格


宋教仁批評孫文時說:「蓋孫文素日不能開誠布公,虛懷坦誠以待人,做事近乎專橫跋扈,有令人難堪處故也。」、「像孫逸仙那樣的野心家做領導人,中國革命要達目的,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的。」、「孫逸仙已是落後於時代的人物,不足以指導革命運動。」


孫文策劃殺宋教仁:1913320日晚上,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應桂馨花錢收買的武士英開槍暗殺。此案是孫文主謀策畫,這可以從武士英、應桂馨(即應夔丞)、陳其美、孫文等關係了解;也可以從宋教仁的秘書北一輝的言論得知;更且,宋教仁死後孫文是最大的獲益者;買兇者應桂馨系曾擔任孫中山衛隊司令與臨時政府庶務長。


孫文策劃殺陶成章:1912年,蔣介石奉陳其美與孫文命令殺同盟會的陶成章;孫文還涉案暗殺康梁、光復會的趙聲、滇軍師長方聲濤、主張聯省自治的陳炯明等人。


「聯省自治」的基礎:「聯省自治」類似邦聯;東亞大陸人若沒有基督的真理與光作為信仰的基礎,那麼「聯省自治」的構想最終將被「大一統帝國」意識所消滅。


「合眾為一」的基礎:「合眾為一」的拉丁語為「E pluribus unum」,英語為「Out of Many, One」,美利堅合眾國是聯邦,聯邦憲政是奠基在「合眾為一」的理念上;普遍的美國人若沒有基督的真理與光作為信仰的基礎,則「合眾為一」的理想將會破碎與分裂;「合眾為一」的理念基礎在於「在基督裡合一」。


孫文策劃暗殺黃遠生:191512月,林森與孫科刘指使北海暗殺黃遠生(即黃遠庸)


孫文與蔣介石的殺人罪:在基督的最後審判時,殺人者必被神所定罪;這兩位戴著基督徒帽子的殺人魔王,將要面對火湖的懲罰。


7,大一統的謊言


19137月,英國《泰晤士報》報導了黎元洪對孫文的話:「世人對孫逸仙有錯誤的認識。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中他根本沒做什麼實際的工作。他返回中國時,革命已經結束......我從未聽說他對革命工作提供過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他的名聲在很大程度上是虛構的。」


8,日本侵華戰爭鼓勵者:


孫文在1911  7  致宗方小太郎的信,「我將日本視為第二祖國 ,只是近來我國青年志士常誤解日本經營滿洲對中國不利,真令人遺憾。」


鬼是販賣支那利益的掮客:孫文在1914511日致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勸助中國革命函,「竊謂今日日本,宜助支那革新,以救東亞危局,而支那之報酬則開放全國市場,以惠日本工商。」


鬼在販賣滿蒙的權益:孫文在1905 年的日本演說,「滿蒙可任日本取之,中國革命的目的在滅滿興漢。」


9,種族大清洗主義


「中國」、「中華」、「中國人」、「中華民族」、「五族共和」等五謊言,在「華夷之辨」下,就是「漢人是統治者,異族是被統治者,異族必須接受歸化與被奴役」;這五謊言是「漢種族對異族文化與種族大清洗的工具」。


10,「中國」的謊言


《舊唐書》 唐太宗:「此夷不服王化可戮之。」 


《春秋左傳·襄公四年》晉侯曰:「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


11,「中華民族」謊言


「中華民族」謊言是漢種族對異族大清洗的工具。


多民族的謊言:梁啓超 1905年《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文裡說:「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12,中國民族的謊言


梁啓超 1901年的《中國史敘論》文裡說,「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分為三個時代: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13,中華民族的謊言


梁啓超在1902年的《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說:「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


14,儒粹法西斯共產黨政權的謊言:


儒粹法西斯共產黨政權將其統治的「56個不同信仰、文化、文字、語言的種族」強迫合併並定其名稱為「中華民族」。


超級鬼話:「中華民族包含56民族」,這是文字上的錯誤組合;正確的句子是「中華種族包含56種族」,其中包含「中華是偽概念」、「民族也是偽概念」、「民族應該改為種族」、「56種族並非自願加入這中華的偽概念」等命題,因此這超級鬼話是鬼專門說給腦殘者的鬼話。


「中華民族」謊言的本質,就是一部分人將其意志強加在未經他人允許的大多數人身上的行為,這就是如同鬼偷偷在豬身上蓋豬印。


15,五族共和的謊言


「五族共和」謊言是漢種族對異族大清洗的工具。


孫文在1912年元旦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説:「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孫文在192011月在上海國民黨本部會議說:「現在說五族共和,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個中華民族。」


五族共和就是大中華儒粹帝國的包裝謊言,其目的是要讓漢人政權統治非漢族的人,例如,後來的漢人政權文化大清洗與種族大屠殺圖博人、維吾爾人與南蒙人等。


鄒容《革命軍》:「吾黃種,吾黃種之中國之皇漢人種。」、「皇漢人種革命獨立萬歲!」


鄒容《革命軍》:「消滅五百萬野蠻滿人,洗刷二百六十年來受滿人迫害之恥辱,使中國再度的澄淨。」


鄒容《革命軍》:「驅逐住居中國中之滿洲人,或殺以報仇。」


鄒容就是龍文化的代言者,他就是「漢種族中心意識」與「漢種族對異族大清洗」的倡導者。


16,文化大清洗主義


韓愈《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漢種族對異族文化大清洗言論


孫文在192011月在上海國民黨本部會議說:「故將來無論何種民族參加於我中國,務使盡化於我漢族。」


儒粹法西斯國民黨專制政權竊據台灣後,對台灣實行「國語政策」,使用漢文字編寫的「國語課本」,並且刻意製造「國語、方言」與「文明、野蠻」的對立狀況,來壓制台灣原本的歷史與語言,這就是漢種族對異族的文化大清洗活動。


在此所說的「漢種族」是偽概念,實際上是「崇尚使用漢文字者」。


儒粹法西斯共產黨專制政權竊據東亞大陸後,實行「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以此來逐步消滅各地方歷史與語言,這就是漢種族對異族的文化大清洗活動;在此的「漢種族」是偽概念,實際上是「崇尚使用漢文字者」。


17,漢文字統治主義


秦始皇竊據了六國後,實行「書同文」與「車同軌」,這就是儒教所宣傳的大一統政策。


其中的「書同文」就是文字統治政策;文字統治政策的背後就是奴化與洗腦教育。


漢王朝繼承秦始皇的「書同文」,用「書同文」徹底消滅原七國文化;後代隨著王朝政權的擴張,漢文字竟然成為東亞大陸的主體文字,成為統治者奴化與洗腦東亞大陸人的工具。


漢文字是漢種族帝國政權的統治與洗腦工具;漢文字可以將人洗腦與異化成為文字裡的「漢人」。


「漢人」是鬼造的「謊言」,這「謊言」與現在的東亞大陸人不應該有關係。


18,龍文字與政權的鬼吼


洪秀全(1814-1864),他在清末建立了太平天國;他修改《聖經》,他模仿基督教成立「拜上帝會」,他模仿《十誡》設立《太平天國的十誡》,他崇尚使用漢文字著書與頒布政令。


他的著作有《天父詩》、《龍潛詩》、《金烏詩》、《斬邪留正詩》、《吟劍詩》、《真日詩》、《近世诗》、《百正歌》、《太平詔書》、《原道救世歌》 、《原道醒世訓》 、《原道覺世訓》、《建天京於金陵論》、《貶妖穴為罪隸論》、《詔書蓋璽頒行論》等;他曾頒布《天朝田畝制度》等政策。


他說:「人心太壞,政治腐敗,天下將有大災大難,唯信仰上帝入教者可以免難。入教之人,無論男女尊貴一律平等,男曰兄弟,女曰姊妹。」


洪秀全拋棄了孔孟之書,自稱是上帝的幼子、耶穌的幼弟,並稱上帝耶和華為天父,稱耶穌為天兄。


然而,洪秀全滿腦子裡裝的全是儒毒,他是用基督教,不是接受基督信仰;他身上藏著是龍的靈,是說謊與暴力的靈,因此他願意成為龍的爪牙,即殺人魔王。


鬼說他不是鬼,鬼戴上基督徒的面具,這樣鬼就不是鬼了嗎?說謊與暴力是龍文化的兩特徵,洪秀全完全具有這兩特徵,他導致了1.6億人的死亡。


馬太福音 26:52 


耶穌就對他說:把你的刀收回原處!因為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


創世記 9:6  


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為神造人是照自己的特質造的。


詩篇 5:6 


說謊言的,你必滅絕;好流人血弄詭詐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


啟示錄 21:8 


唯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份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


詩篇 55:23 


神啊,你必使惡人下入滅亡的坑,流人血行詭詐的人必活不到半世,但我要倚靠你。


19,儒粹法西斯帝國主義


1755年,清軍發兵侵略西域,滅准噶爾與滅阿睦爾撒納勢力後,乾隆將這新辟的疆土命名為「新疆」,「新疆」代表了清帝國政權是侵略者的印記。


清代儒生左宗棠針對回民,曾提出「先將逆回痛予剿洗」、「痛加懲創」、「剿撫兼施,以剿為主」等政策;他曾誘降回民,然後對放下武器的回民集體大屠殺。


左宗棠對維吾爾人的政策不是愛與關懷,而是殺,他侵略維吾爾人居住的地方,成為儒粹種族帝國領土擴張者的大英雄;「新疆」這名詞裡流有許多維吾爾人的血。


儒教種族沙文主義者竟然將維吾爾人世代居住的地方稱為「新疆」;「新疆」就是「儒粹法西斯政權用刀流人血所搶奪來的新的疆土」,


19838月,王震對左宗棠曾孫左景伊說:「左宗棠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歷史情況下,立排投降派的非議,毅然率部西徵,收復新疆,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左公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後人發揚的。」、「解放初,我進軍新疆的路線,就是當年左公西徵走過的路線。在那條路上,我還看到當年種的左公柳。走那條路非常艱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條路就更艱苦了。左宗棠西徵是有功的,否則,祖國西北大好河山很難設想。」


王震認為佔領「新疆」是「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這就是「大中國沙文主義」;這「大中國沙文主義」現在就是「儒粹法西斯共產黨帝國主義政權」,就是「邪惡帝國政權」。


20,大同主義:征服世界主義


儒粹法西斯帝國主義宣言:


孫文在1924年《民族主義的第六講》說,「我們要將來能夠治國平天下,便先要恢復民族主義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礎,去統一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這便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大責任!」


龍文化裡的靈有征服世界的意圖,它會用各種美麗的謊言來包裝自己;龍文化裡的靈一直要「高舉自己,與神同等」。


21,儒粹法西斯超限戰言論


1955年,毛澤東說,「世界大戰並不可怕。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出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出來一個社會主義陣營。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爆發,就可以實現世界大同。...第三次世界大戰應該早打,大打,打核戰爭,在中國打。... 這樣的一場世界大戰中國可能會死掉四億人口。但是中國用三分之二人口的犧牲,卻換來一個大同的世界還是值得的。(當時中國的統計人口是六億)死掉四億人,還剩兩億人,用不了多少年,中國就又可以恢復到六億人口了。」


這是毛澤東的超限戰理論,這超限戰理論未來將成為龍文化毀滅世界的根據。


第六十三章,龍之符咒


馬可福音 14:38 


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漢文字就是龍文字,龍文字就是龍之符咒,龍之符咒會吃人靈魂。


漢文字就是單音節圖像文字(Monosyllabic Hieroglyphs)


甲骨文與漢文字都具有相同的特質,一字ㄧ讀音,這會造成文字制約語言的情形,變成語言用單音節方式來讀字,這會限制語言的發展。


1,單音節文字的落後本質


漢文字就是巫文字,就是單音節的圖像文字;這單音節文字就是撒旦用來混亂文字意義與發音的工具,這單音節文字就是撒旦混亂人心與思想的工具(Rev 12:9)


漢文字是單音節圖像文字,是傾向於強化右腦特質的文字;使用這種文字者,具有右腦發展的特質,例如感性、形象、圖像、直覺、情感、想像、幻想、聲音、節奏、音律等能力較強,適合用於發展政治標語、文學、詩歌、戲曲的文化。


英文是字母與拼音文字,是傾向於強化左腦特質的文字;使用這種文字者,具有左腦發展特質,例如理性、邏輯、抽象、符號、數字、計算、分析、歸納、演繹、判斷等能力較強,適合用於發展邏輯、科學、醫學、法律的文化。


這圖像文字是撒旦用來單一強化人右腦印象的工具,具有衰弱化與阻斷「左腦邏輯與抽象思考的功能」(Anti-logical thinking and anti-abstract thinking),是人追求屬神的真理與聖靈的絕緣體(Anti-truth, anti-good, anti-beauty, anti-light, anti-spiritual thinking)


人若從漢圖像文字來研究「金木水火土」,就算研究1千年也永遠無法研究出抽象的「原子、質子、中子、分子、粒子、量子、电子、离子、夸克」等概念。


人類若研究「先天易數」、「象數」與「梅花易數」,就算研究1千年也永遠無法研究出「極限理論、一元微積分學、多元微積分學、空間解析幾何、不定積分、向量代數、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無窮級數、多元函數微分學、多元函數積分學、線性常微分方程」等高等數學。


2,圖像文字是現代科學的墳墓


圖像文字是研究現代科學的障礙,因此它是現代科學創造與創新的墳墓。


用漢圖像文字來翻譯英文的「American」,則為「亞美利加人」,如此可以清楚兩者語文的差異性,「American」讀音簡短,但翻譯成漢文字卻成為5個字。


在現代這個科技時代,漢圖像文字就如同老牛車在高速公路上緩慢行走,它如何能不阻礙車道?它如何能避免被後面來的高速汽車所撞翻?


人如何能用這種圖像文字來自主研發「邏輯、數學、科學、生物、化學、物理、醫學、天文學、工程、機械、電子、電腦、法律、憲政」等學科?這牛車何時才能與現代汽車同速行駛?


詩篇 111:10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凡遵行他命令的是聰明人。耶和華是永遠當讚美的!


箴言 9:10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信仰神的科学家


人類近300年間,最著名的科學家有300位,其中信神者佔92.4%。例如,物理學之父牛頓、發現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天文學家哥白尼與伽利略、電報之父莫爾斯、發明無線電通信的馬可尼、量子論創始人馬克斯·普朗克、細菌學家巴斯德、發明家愛迪生、發現X射線的威廉·康拉德·倫琴、英國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現代天文物理學家與基本粒子物理學家勒普蘭斯·瑞蘭蓋、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的瑪麗·居里、發現電磁感應的法拉第、法國數學與物理學家帕斯卡等。


道家無法開展現代科學


道家崇尚生,不談創造,這是蛇的理論,蛇只會生蛋,不會創造。李耳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句話完全不符合基本科學與邏輯概念。


在人類歷史裡,漢圖像文字曾帶給人類的文明貢獻有什麼?漢圖像文字在「邏輯、數學、科學、生物、化學、物理、醫學、天文學、工程、機械、電子、電腦、法律、憲政」等領域,對人類做過什麼樣的貢獻?


真相就是:漢圖像文字在現代所有科技文明創造領域裡,只能取,不能給。


漢圖像文字就像從墳墓裡伸出來的手,只會不斷地向外偷取新科技,永遠不能主動創新科技與貢獻人類。


3,單音節圖像文字的混淆性


單音節與圖像文字具有「一字多義」、「一字多形」、「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等混亂文字意義的本質,是撒旦混亂人心與迫使人腦殘的工具。


一字多義(多義字),如走有跑與慢行等義,道有道德與道路等義,即同字不同義。


一字多形(異體字),如「雞與鷄、悅與說、反與返、易與剔、十與什、概與槩、見與現、考與老、群與羣、略與畧、鵝與䳘、阬與坑、稿與稾、峯與峰」等,即同義不同字。


一字多音(同體字),如正義與正月、便利與便宜、好人與好惡、效率與率領等,即同字不同音。


一音多字(同音不同字),如同、童、銅、瞳彤、桐、佟等同音字。


4,單音節圖像文字的貧困


本來可以成為單獨「多音節的語」,受到了圖像文字寫作上的困難與限制,因此語言發音轉變成了用「不同的聲調」來區分語意;這種以「不同的聲調來區分語意」方式,會造成「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的發展形式,這就無法避免文字與語言經常產生混亂的情形了。


案例ㄧ: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論語·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道可道」裡的「道」與「道之以政」裡的「道」,兩者讀音不同、意義也不同,這就是單音節圖像文字會產生混淆的必然問題。


甲骨文與古代文字都是用刀刻的,刻文字的速度比不上講話的速度,因此當時人使用文字時經常從簡,並且以「一字多音、一字多義」來取代多音節語。


人如果使用多音節語來發音,就可以解決這種混淆的問題,例如,「道可道」可以用多音節語來發音成「道理可以言道」;「道之以政」可以用多音節語來發音成「用政令來引導人民」。


人如果使用英文字母來表達文字與發音,不僅使用起來簡單,而且可以避免漢文字的「一字多義」與「一字多音」等困擾。


案例二:


《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古文的「女」可以通「汝」;在此,「女子」按照文字上可以有三種解釋,即「女人」、單數的「汝子」、複數的「汝子」。


單數的「汝子」可能是前文的子貢或某孔丘弟子;複數的「汝子」是指「你們這些弟子」。這裏的「女子」就是「女人」,不是其它意義。


「女子」的解釋,在文字上會產生這種爭論的原因,是有些人想為孔丘開脫鄙視女人的罵名。


在甲骨文與東周時代裡,男子是普遍歧視女人的,這從孔丘祖孫三代都休妻與孔丘如何對待其死去的妻子可知。


5,孔丘歧視女人


《禮記·檀弓》:孔門三世出妻。


孔丘、孔丘兒子孔鯉(伯魚)、孔丘的孫子孔伋(子思)都離過婚。


6,儒教惡毒的出妻(休妻)律條


《大戴禮記·本命》:「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不順父母去,為其逆德也;無子,為其絕世也;淫,為其亂族也;妒,為其亂家也;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為其離親也;盜竊,為其反義也。」


7,孔丘對待死去妻子態度


《禮記·檀弓上》: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孔丘之子孔鯉的母親去世一年後,孔鯉因思念母親而哭,孔丘斥責太過分。


8,孔丘要求他人,不要求自己


《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9,孔丘鼓勵孔鯉休妻


《闕里述聞》伯魚前妻無德。孔子責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歟!」伯魚聞教,益修其身。妻不可化,乃出之。後妻賢,生子伋。未幾伯魚卒,守節撫孤。


10,孔伋不喪出母(出母是被父休棄的生母)


《禮記·檀弓上》記載:子上之母死而不喪。門人問諸子思,曰:「往昔子之先君子喪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喪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無所失道。道隆則從隆,道污則從污。伋則安能?為伋也妻者,是為白也母。不為伋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


案例三:


《周易》第一卦乾卦的象辭:「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見」可以通「現」;在此,「利見大人」按文字上可以有四種解釋:


「有利於去面見大人;大人指大王,指周文王或周武王」


「有利於去面見大人;此時周所稱的大人,可以是殷紂王」。


「利益出現於大人面前;見即現」。


「有利於產生大人;有利於周王成為大人,大人即王;見即現」。


這裏的「利見大人」是「利於去見周武王姬發」,因為他可以幫各部落與方國擺脫商紂王的壓迫。


這是漢文字的貧困,由於漢文字的多義,經常會造成文義混淆的情形,每個人的解釋經常不同;漢文字非常不適宜作為研究邏輯、科學、醫學、法律、工程等的工具。


11,漢文字的蛇性


漢文字裡充滿了邪靈與污鬼,漢文字具有蛇性,它會攻擊人的屬神靈魂,它會擴大人的自我意識與私欲,它會阻絕光與真理,也會阻絕「Independent logical thinking and abstract thinking」。


漢文字會攪擾人的視覺,使人無法進行「logical thinking and abstract thinking」,使人無法獲得的「Spiritual values」,使人的思想活在時間與空間的牢籠裡,使人死在世界的系統裡,因此阻絕了人認識真理與光的機會。


人需要有基本思考的工具,英文是最好的選擇,它不僅簡單易學,且承載了許多真理與光的文明訊;人若能使用英文工具,將更有助於認識真理與光。


人需要認識真理與光、離開罪與歸向基督,並透過向神禱告,如此人才有可能獲得「超越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屬靈智慧」,並能因此而與神進行密切交流。


創世紀3:6-7


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做裙子。


創世紀3:14-19


耶和華神對蛇說:「你既做了這事,就必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野獸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又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 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 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詩篇111:10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凡遵行他命令的是聰明人。耶和華是永遠當讚美的! 


箴言1:7 


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


箴言 3:5-8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 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在你一切所行的路上都要認定他, 他必使你的道路平直。不要自以為有智慧; 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 這便醫治你的肉體, 滋潤你的百骨。


詩篇119:98 


你的命令常存在我心裡,使我比仇敵有智慧。


以弗所書 1:15-23


因此,我既聽見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就為你們不住地感謝神,禱告的時候常提到你們,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啓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他。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並知道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他從死裡復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連來世的也都超過了;又將萬有服在他的腳下,使他為教會做萬有之首。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


亞當與夏娃悖逆神吃了禁果後,他們的眼睛就明亮了,這是指其Physical eyes明亮了,但是Spiritual eyes卻昏暗了。


那麼當亞當與夏娃的Physical eyes明亮了,他們得到了什麼?神將他們趕出伊甸園的樂園,使他們走向了屬地的世界道路。


這屬地的世界道路,包括「蛇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蛇只能在屬土的世界掌權)、「蛇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蛇文化一直在轄制人與虐待人)、「女人懷胎多受苦楚(女人比其牠動物懷胎受更多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女人的丈夫必管轄妻子」(龍文化裡女人無地位,如孔丘歧視女人)、「男人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男人將終身勞苦才能生存)、「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這預表了人在世界的苦難,如基督頭戴荊棘冠,人必須承受罪的詛咒與苦難)、「人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人的靈來自神的氣息,人的靈將歸於神;人的身體來自塵土,將歸於地上的世界)


龍文化即蛇文化,龍文化要將人類從追求「天上的基業」轉化成追求「地上的基業」,使人永遠活在世界的系統裡,使人無法認識真理、遺忘追求天國與永生的道路。


龍文字即漢文字,漢文字是單音節圖像文字,是屬於視覺與音調文字,是大紅龍阻絕「Independent logical thinking and abstract thinking」的工具,因此在龍文字的世界裡永遠不可能有獨立自主的科學發明與創造,永遠只能偷英文世界的科學與科技。


12,龍文字裡的邪靈


在人類現代文明的所有領域裡,龍文化與龍文字圈裡的人都不具有獨立自主的創造能力。龍文字裡充滿了邪靈,龍文字裡的邪靈會拒絕真理與光;人類唯有倚靠真理與光才能在所有文明領域裡有偉大的創造力與發現科學。


龍文字圈裡只能生產「仇恨、暴力、嫉妒、等級化人、專制、一言堂、種族主義、謊言、蛇術(易經術)、厚黑術、中庸術(相對道德的騙術,相對道德就是無道德)、假大空、權謀詭詐、坑蒙拐騙偷」等源自邪靈排泄的垃圾。


在現代「電腦、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藥學、科學、法律、工程、機械、電子、電機、銀行保險、金融、工業、航太科技、通訊、建築、鐵路、運輸、公路、電影、環保」等領域裡的發明,都與龍文化與龍文字圈無關,龍文化與龍文字圈裡的人永遠只能後學、偷學與偷取。


13,人的選擇定律


一個人要成為人類文明的創造者或偷竊者角色,同人的體格、性別、種族、血緣、基因等都無關;但是同人接受的文化與文字工具卻有關。如果你選擇信仰基督文化(天使文化)與使用英文工具,那麼你未來就將成為人類文明創造者的角色;如果你選擇認同龍文化(魔鬼文化)與使用漢文字工具,那麼你未來就將成為文明偷竊者的角色。


嚴復(1854-1921)曾留學英國2(1877-1879),他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社會通詮》、《法意》、《名學淺說》、《穆勒名學》等著作;《原富》即亞當·斯密《國富論》。


從嚴復翻譯這些書可知,他為什麼要將這些書裡的所有「Spiritual concepts」全部刪除?


嚴復長期吃龍文化的毒奶,他心中充滿了龍文化的靈,龍文化的靈會在他身上啟動自動控制系統,這個系統會將這些書裡的重要思想異化與更改成符合龍文化的相容概念。


馬列共產主義思想進入東亞大陸,也是這個系統的傑作;馬列共產主義思想與儒共思想有許多處是不同的,但是其邪惡與殺人的本質卻是一致的,兩者具有高度的相容性,因為馬列毛與儒共都是拜惡魔與邪靈者,都是說謊與殺人者的後裔。


龍文化在翻譯與詮釋來自所有基督文明的理念與觀念時,都是如此。


例如,將聖經裡的「Honour thy father and thy mother: that thy days may be long upon the land which the LORD thy God giveth thee.(出埃及記 20:12),翻譯成「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它應該翻譯成「你當榮耀你的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將《美國獨立宣言》 (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裡的「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翻譯成「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證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它應該翻譯成「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自證明的:所有的人都是被創造平等的,造物主賦予他們絕對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將「California Republic(加利福尼亞共和國)翻譯成「加州」;「California Republic」擁有自己國的憲法,它只讓渡「國防、外交、移民權」給美國聯邦政府,其餘權力仍然保留給自己。


United States」是「美利堅合眾國」,不是「美利堅合眾州」,因此「California Republic」是「加利福尼亞共和國」,不是「加州」。「United States 的「50 States」都是國,都擁有自己國的憲法。


14,漢文字的功能性


漢文字是單音節圖像文字,它非常適合於巫人敬拜鬼時作為吟唱「祝文、祭文、奠文、誄文、哀辭、吊文、悼文、禱文、祈願文、祈雨文、祈晴文、謝雨文」等的文字。


這單音節圖像文字的起源,是巫人以它作為敬拜與獻祭鬼時的吟唱祝文,是屬於交鬼的工具;這單音節圖像文字適合於宣泄感情,但並不傳達真理的理念與價值,例如,唐詩與宋詞。


甲骨文「需」,即「儒」的本字,代表「求雨的巫人」,由此可知,「儒」是殷商巫師職位與巫文化的傳承者,孔丘在宋學禮,即在宋學殷商巫祝之禮,包括寫作與吟唱祝文;微子啟是商王帝乙的長子,商紂王的庶兄,周公東征後,周公代天子巡狩,以周成王之命,封微子啟於宋,位於商丘,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


《逸周書》有《殷祝》《周祝》, 屈原有《九歌》、《招魂》、《橘頌》、《離騷》等,這些都屬於巫人敬拜與獻祭鬼時的吟唱祝文,這些講究變化聲調與押韻的祝文體,逐漸演變成各巫王朝時期的特色文學,例如堯典、禹誓、湯誓、泰誓、詩經、楚辭、漢賦、漢古詩、漢樂府、六朝的駢文與詩、唐詩與樂府、宋詞、元曲、明清戲曲、明清詩與詞等。


參考以下文,可知巫人的祝文吟唱方式,已遍佈在古文裡。


《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尚書·虞書·舜典》: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歷試諸難,作《舜典》。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於帝。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敘;賓於四門,四門穆穆;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砥可績,三載。汝陟帝位。」舜讓於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


《墨子·兼愛下》:雖《禹誓》即亦猶是也。禹曰,「濟濟有眾,咸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封諸君,以徵有苗。」


《尚書·禹誓》:禹與有苗戰於野,作《禹誓》。禹大戰於三苗氏,乃命左右六人,下聽誓於中軍。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苗威侮天命,怠棄邦誓,天用剿絕其命。日中,今予與有扈氏爭一日之命。且!爾卿、大夫、庶人。予非爾田野葆士之欲也,今予惟恭行天之罰。恭吾命,御汝馬,立汝戈,左不共於左,右不共於右,用汝命,賞於己;弗用命,戮於野。予將伐有苗,厥惟後誓。嗚呼!天立有夏,蠢苗亂之。汝為有夏佐,今日之事,不愆於伐,於,六事之人,汝比汝乾,為有夏伐,恭吾命者,有立於社,弗恭者,為吾戮於野。


《尚書·夏書·甘誓》:啓與有扈戰於甘之野,作《甘誓》。大戰於甘,乃召六卿。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


《尚書·商書·湯誓》: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湯誓》。 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爾有眾,汝曰:『我後不恤我眾,捨我穡事而割正夏?』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尚書·周書·泰誓》: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作《泰誓》三篇。 惟十有三年春,大會於孟津。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聽誓。 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但聰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宮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殘害於爾萬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婦。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大勳未集。肆予小子發,以爾友邦冢君,觀政於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遺厥先宗廟弗祀。犧牲粢盛,既於凶盜。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懲其侮。...... 嗚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惟我有周誕受多方。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


15,祭祀與祝文


《周禮·春官宗伯》:大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貞。一曰順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策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類,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說。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一曰辭,二曰命,三曰誥,四曰會,五曰禱,六曰誄。辨六號,一曰神號,二曰鬼號,三曰示號,四曰牲號,五曰粢號,六曰幣號。辨九祭,一曰命祭,二曰衍祭,三曰炮祭,四曰周祭,五曰振祭,六曰擩祭,七曰絕祭,八曰繚祭,九曰共祭。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凡大禋祀、肆享、祭示,則執明水火而號祝。


《禮記·禮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


《戰國策·趙策四》:「祭祀必祝之。」


《說文解字》曰:「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祝,祭主贊詞者。」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祝直言情,則謗吾君也;隱匿過,則欺上帝也。上帝神,則不可欺;上帝不神,祝亦無益。」


《文心雕龍·祝盟》:「若夫《楚辭·招魂》,可謂祝辭之組麗也。」


·徐師曾《文體明辨·祝文》:祝文者,饗神之辭也。劉勰所謂「祝史陳信,資乎文辭」者是也。昔伊祈始蜡,以祭八神,其辭云:「土反其宅, 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此祝文之祖也。厥後虞舜祠田,商湯告帝,《周禮》設太祝之職,掌六祝之 辭。春秋以降,史辭寖繁,則祝文之來尚矣。考其大旨,實有六焉:一曰告,二曰修,三曰祈,四曰報,五曰辟,六 曰「謁」,用以饗天地、山川、社稷、宗廟、五祀群神,而總謂 之《祝文》。其辭亦有散文、儷語之別也。


·徐師曾《文體明辨·祭文》:《祭文》者,祭奠親友之辭也。古之祭祀,止於告饗而已。中世以還,兼贊言行,以寓哀傷之意,蓋祝文之變也。其辭有散文,有韻語,有儷語,而韻語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雜言、騷體、儷體之不同,今各以類列之。 劉勰云:「祭奠之楷,宜恭且哀。若夫辭華而靡實,情鬱 而不宣,皆非工於此者也。」


第六十四章,龍之棲息


龍在黑淵,龍生於暗昧,龍拒絕光,龍生產謊言,龍製造邪惡,龍殺戮人,龍也食人。


1,黑暗企圖吞噬光


漢文字拒絕真理與光,漢文字裡有異化英文著作的靈。漢文字不承載真理與光,它不可能翻譯與詮釋「來自真理與光的任何概念」。


黑暗企圖吞噬光,但是黑暗最終將被光所消滅;基督的真理與光必消滅龍文化,龍必在火湖中滅亡。


申命記 5:16


Honour thy father and thy mother, as the LORD thy God hath commanded thee; that thy days may be prolonged, and that it may go well with thee, in the land which the LORD thy God giveth thee.


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出埃及記 20:12 


當榮耀(Honour)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漢文字翻譯聖經經文時,經常是錯誤的。上經文,「Honour thy father and thy mother」應該翻譯成「榮耀父母」;龍將它翻譯成「孝敬父母」,這正符合龍文化的欺騙目的。


甲骨文「孝」從爻從子,即「子服從爻」;意思是「人要絕對服從大巫王對卦爻的解釋」,即「絕對服從」與「不可違背」。


甲骨文的「孝」與「教」是相關字;甲骨文的「教」是「孝」的暴力與刑罰加強版。


甲骨文的「孝」從爻從子,表示人要服從卦爻的命令;這字代表統治者對奴隸的要求,統治者要奴隸聽從與無違於王的命令。


甲骨文的「教」從孝從手執棍棒,即從爻從子從收執棍棒;表示巫人(殷商官員)手執棍棒打奴隸,並要求奴隸要聽令與服從卦爻,這就是統治者的棍棒管教法,統治者用棍棒刑罰來要求奴隸聽從與無違於王的命令。


「孝」文化產生了「親親相隱」的刑律,即親屬之間有罪應當互相隱瞞,不告發與不作證的不論罪,反之要論罪。


《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出埃及記 20:16 「不可作假見證來指責鄰人。」(You shall not give false testimony against your neighbor.)


人若犯罪應該向神懺悔改過,並接受法律應有的懲罰。子若能勸父母如此作,這才是榮耀神的方式;然而,龍文化竟然鼓勵人說謊,用親情來取代正義與誠實,真是邪惡。


龍將「Honour」翻譯成「孝敬」,即是將儒教的「說謊文化」滲透的聖經的真理之中,這是公然用文字來違反十誡裡的第九誡,這是龍的詭計。


2,鬼文字的靈


漢文字是鬼文字,鬼文字不傳達真理與光;千萬不要要求鬼文字做它做不到的事情。


漢文字的「個體人、自由、人民、民主、國家、我、正、義、真、善、美、愛、理、神」等文字,來自邪惡的靈。


來自邪惡的靈的文字,並不能真正翻譯與詮釋其對應的「Individual, freedom, people, democracy, country, I, just, righteousness, truth, goodness, beauty, love, reason, God」等英文概念。


甲骨文「體」代表「拿死人骨頭去祭祀跪」;甲骨文「我」是「專門鋸人足、人手、人腳的刑具」。


甲骨文「自」就是「鼻子」,按我的鼻子行事,就是「我要怎麼做,就怎麼做」,就是「唯我獨尊、以自我為中心、放縱與放肆」。


甲骨文「人」代表「人牲」;甲骨文「民」代表「被砍掉一足的奴隸」。


甲骨文「國」代表「武力強佔的土地」;甲骨文「家」代表「養豬的棚子」。


甲骨文「正」就是「征伐」;甲骨文「義」就是「用戈殺死羌人」。


甲骨文「真」代表「卜鼎問鬼」;甲骨文「善」代表「眼中羊,膳口」。


甲骨文「美」代表「吃羌大巫是美味的」;甲骨文「愛」代表「抓住人,剖其心獻祭鬼」。


金文「理」代表「天下所有的田與土都是王的」;甲骨文「神」代表「祭祀鬼的祭台旁的閃電」。


漢文字的「民主」即「為民之主」;「為民之主」就是「王」。以「民主」來翻譯「Democracy」並不適合,恰好是其反義。


你認為上述源於甲骨文的漢文字能詮釋上列的英文意義?


3,龍拒絕光


美國憲法緒論(Transcript of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1787)


We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 establish Justice, insure domestic Tranquility, provide for the common defence, promote the general Welfare, and secure the Blessings of Liberty to ourselves and our Posterity, do ordain and establish this Constitu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國憲法緒論的第一句話:We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We the People意思就是「We as individuals」與「We as children of God」;神的兒女是「The King of kings」的兒女,神的兒女就是「king」。


美國是由一群的「kings」所建立的「country」,不是由一群「人」(兩腳羊)與「民」(被砍掉一足的奴隸)所建立的「國」。


美國憲法緒論裡的重要理念:Establish Justice, and secure the Blessings of Liberty.


美國憲政是建立在敬畏神,這是美國憲政堅實的基礎,即是有奧巴馬與川普這樣「不敬畏」、「崇拜權力」、「投機政客」、「視利益大於正義」、「親儒共邪惡政權」、「無視於邪惡政權壓迫人民」、「大政府主義」、「反美國憲政理念」與「將個人意志凌駕在美國憲法上」者也無法摧毀美國憲法。


漢文字對《美國獨立宣言》的翻譯,許多重點部分是錯誤的,原因是翻譯者心中沒有「God」,他們如無法真正了解這份奠基在「信仰God」的文件。


美利堅合眾國是一群人共同追求「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價值者建立的;只要你是真正認同這價值者,你的靈魂就與美利堅合眾國人的靈魂合一。


美利堅合眾國憲政組成的主體不是「共同的種族、血緣、歷史、文化、文字、語言」與「用武力強佔土地」,而是美國人共同追求「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的價值。


4,來自黑暗的靈


甲骨文的「中」代表「我大巫王走的是世界最中心的道路」;甲骨文的「國」代表「我大巫王用武力所佔領的土地」。


漢文字的「中國」與「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黑暗與光明的對立,龍與天使的對立;兩者沒有交集,最終黑暗必毀滅。


在漢文字文化的母體裡,永遠生不出「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的價值理念。


上述價值理念是從「基督之真理與光」生出來的;「漢文字文化母體」是邪靈,邪靈生不出真理與光。


請問使用漢文字如何能翻譯上列美國憲法緒論與《美國獨立宣言》裡的概念?由此可知,「龍文字與龍文化」是「基督的真理與光」的絕緣體。


5,龍在黑暗的深淵


殷海光曾作《民主與自由不是一件事》一文;在龍文化的鐵盒子裡,如何能看見真理與光?


如果普遍的人心裡沒有基督的真理與光時,那麼他們的「民主與自由」就將是吃人的機器。


沒有「三權分立」與「基督之愛」的「民主」就是「暴民政治」;沒有「self-control」與「individual moral responsibility」的「自由」就是「暴力行為」。


「暴民政治」與「暴力行為」就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人的身上」的文化,就是「專制與一言堂」催生者,就是孵化拿破崙、希特勒、蔣介石、毛澤東的母體,就是龍文化的溫床。


6,龍之民主


以下就是漢文字對「民主」的定義,這名稱你還能繼續用下去嗎?


《尚書·多方》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於成湯,刑殄有夏。惟天不畀純,乃惟以爾多方之義民不克永於多享;惟夏之恭多士大不克明保享於民,乃胥惟虐於民,至於百為,大不克開。乃惟成湯克以爾多方簡,代夏作民主。


7,龍之恣意


哥林多後書3: 17


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哪裡就得以自由。


龍之自由


龍文化不承載真理與光,漢文字的「自由」,無法翻譯與詮釋「liberty」與「freedom」。


在基督文明裡,「liberty」與「freedom」是來自耶和華的靈,因此其中包含有「self-integrity, self-respect, self-dignity, self-morality, self-honor, self-confidence, self-reliance, self-discipline, self-control, self-management, self-government, self- responsibility, self-defense, self-protection, self-directed morals」等豐富義涵。這是龍文化無法了解的概念。


漢文字的「自由」就是「按我的意志行事」,就是「以自我為世界中心」,就是「唯我獨尊」;「唯我獨尊」是「龍文化的靈魂」。


漢文字的「自由」是「我自」與「由我」是,但不等於「freedom」與「liberty」的本義。


以下就是漢文字對「自由」的定義,這名稱你還能繼續用下去嗎?


《妙法蓮華經》:「佛不渡我,我自成魔,若不自渡,小心苦陷。」


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卷十六《黃白》:「龜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


北宋道士張伯端《悟真·絕句六十四首》:「藥逢氣類方成象,道在虛無合自然,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宋太宗《逍遙詠》:「道德誰分別,逍遙我自由。 時情人不達,深理少相投。 己是終無益,非他作逗留。 奈何為各異,未定復還休。」


譚嗣同的《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


《後漢書·閻皇后紀》:「兄弟權要,威福自由。」;《後漢書· 五行志》:「百事自由,初不恤錄也」


東漢鄭玄《周禮》注:「去止不敢自由。」;東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杜甫 《晦日尋崔戢李封》:「朝光入甕牖,屍寢驚敝裘。起行視天宇,春氣漸和柔。興來不暇懶,今晨梳我頭。出門無所待,徒步覺自由。」


白居易《短歌行》:「世人求富貴,多為奉嗜慾。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第六十五章,大地之歌


1,多音節語可以豐富語言文化


「雙音節語與多音節語」可以豐富語言的功能,對文化創造力很有幫助,但是「單音節漢字」卻具有阻礙語言自由化、創造力化、多樣變化與發展化的性質;如果東亞大陸各地的語言,能夠擺脫單音節文字的阻礙,其文化創造力將可以更有效與順利地迸發。


2,各地方言的自主


漢語言與各地方言必須從「漢文字的單音節牢籠」裡解放出來。


漢文字是單音節文字,但漢語言與各地方言並不只是單音節;漢語言與各地方言包含單音節語、雙音節語、多音節語、非音節語。


雙音節語:來去、行走、璀璨、杜鵑、蝴蝶、稀罕、快樂、幸福等是「雙聲語」;寥落、嫖姚、酩酊、蹣跚、逍遥、呻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蕭蕭、苒苒、翩翩是「雙聲叠韵語」。


多音節語:霓虹燈、紅綠燈、巧克力、互聯網、冰淇淋、揚子江、馬拉松、賽因思、卡拉OK(karaoke)、德謨克拉西、高爾夫球、奧林匹克、羅曼蒂克、福爾摩斯、福爾摩沙(Formosa美麗)、堤拉米蘇(義大利語tiramisu)、亞美利加、美利堅合眾國等。這其中許多的多音節語是來自於外來的翻譯語。


漢語中的「嗚呼哀哉、一乾二淨、一模一樣、瓜皮帽子、小牛犢子、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腦袋瓜子、打鴨子上架、浪子回頭金不換、今朝有酒今朝醉、有眼不識泰山、千年王八萬年龜、聰明反被聰明誤、英雄無用武之地、一人做事一人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上地下惟我獨尊」等,未來東亞人可以考慮將其發展成為單獨的多音節語,例如將其發音拉丁化即可。


非音節語:古漢語裡的「兒、兮、子、之、乎、也」等。


註:在《牛津英語大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ED)裡,最長的單字是由 45 個字母組成的,即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意思是「一種由吸入矽塵所造成的肺病」。


以賽亞書 14:13-14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怎麼從天墜落?你這傾覆列國的,怎麼被砍倒在地上?你心裡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以上,我要坐在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我要升到高雲之上,我要與至上者同等。」


「天上地下,唯吾獨尊」,這是吃分別善惡樹果子者講出來的話,這是撒旦的口氣;其背後的靈是「以自我為世界中心」,是不敬畏神與不順服神。


雅各書 4:6


不過他賜下更大的恩典,所以經上說:「神抵擋驕傲的人,賜恩典給謙卑的人。」


3,讓各地區的方言唱歌


東亞大陸未來的語言狀態:東亞大陸各地區的人,可以學習香港與新加坡方式,即學習英文,並保留各地區的獨特方言;我建議還必須與漢文字切割使用關係。


案例:在美國有些第二代漢人,他們的英文流利且會講父母的語言;有的會講一些北京話,有的會一些講閩南語,但是他們都不懂漢文字與不熟悉漢文化,他們使用的語言較為純淨,也呈現出其語言的原本獨特性。


我相信世界上任何地區的方言,都有其獨特性的真美美,都有其不可被取代的特質,都是來自神的恩典與賞賜。


這些方言只要不被任何邪惡的文字與文化污染,即可呈現出其獨特性的真美美,使用者也可以因著能恢復其原始本然純淨的存在方式而榮耀神。


文字與文化可以變成邪靈,來污染純潔的語言;人若想維持語言的獨特性之美,就必須避免語言被邪靈所掌控,也就是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分離純粹的語言與邪惡靈的關係,這是很不容易理解與分解的概念,但是卻是每一個人很需要認真對待與思考的語言重要主題。


4,亞洲主要使用單音節的族群


亞洲主要使用單音節語的族群:漢藏語系(漢族語、藏族語、緬甸語)、壯侗語系(壯族語、黎族語、泰族語、老撾語等)、漢族語、苗族語、彝族語、瑤族語、越南語;日語是多音節語,漢語兼有單音節與多音節語。


漢藏語系(Sino-Tibetan languages),或稱泛喜馬拉雅語系、藏緬語系,使用人數僅次於印歐語系,是世界第二大語系;這個語系包含漢族語、藏族語與緬作為語,約有400種語言,主要分布在東亞大陸、緬甸、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等地。


5,聲調語言屬性


聲調語言越複雜者,越容易混淆字義與語意;特意要混淆字義與語意,正是巫文化的存在目的與本質,因此單一使用較複雜性聲調語言地區人的科技與憲政文明越落後。


例如,香港與新加坡的文明進步是來自於英文工具與英文所承載的文明,而不是其地區方言與方言所承載的文明。


漢語、越南語、緬甸語、泰語、老撾語、其它東南亞大陸與東亞大陸南部等的語言,都屬聲調語言;日語、韓語與南島語系等的語言,都不屬聲調語言。


第六十六章,語音圖譜


提摩太后書 2:24-26


然而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地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用溫柔勸誡那抵擋的人,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他的網羅。


現今的閩南語依然保留了許多商周的慣用語,例如,在殷商的甲骨文裡的「卜」、「鼎」、「箸」(竹、著)、「冊」(書)、「厝」(房子)、「卵」(蛋)、「食」(如食肉)、「母」、「火」、「亡」(無)等。例如,在周代的用語裡的「伊」(他)、「失禮」、「腹肚」、「歸寧」(女子回娘家)、「安」、「無閒」(沒空)、「暝」(夜)、「行」(慢行)、「走」(跑)、「牯」(如飲牯奶,即喝牛奶)、「參商」(商量)、「斟酌」、「未曉」(不會)、「烏」(黑)等。


現今的閩南語保留了上述這些商周的慣用語與發音,如此可以推論閩南語保存了商周的通語(雅言)。


周代繼承殷商的雅言,因此周代的典籍,如《詩經》等,應以閩南語為正確讀音。春秋戰國時也繼承了周代的雅言,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各種書籍,如《管子》、《四書》、《老子》、《莊子》、《呂氏春秋》、《墨子》、《韓非子》等,也應以閩南語為正統讀音。


漢代也繼承了周代的雅言,因此《漢賦》也應以閩南語為正統讀音;唐代也繼承了周代的雅言,因此唐詩也應以閩南語為正統讀音。


在西晉永嘉之亂時(311年),中原人民為避戰亂南遷至閩中地區(今福建省),當時稱「衣冠南渡,八姓入閩」;這八姓即林、陳、黃、鄭、詹、丘、何、胡。


現今的閩南語因此保留了「古無輕唇音」(如芳、腹、房、吠)、「古無舌上音」(如常、重、遲、茶、中、陳、稚)、「古無喉音喻」(如圓、園、曉、雨、予、影、遠)、「古無正齒音」(如讓、硬、床、莊、初)等特徵。


從西周、東周、三國、漢、唐等時代,大量書籍裡的同音通假字(假借字)可知,如女同汝,取通娶、蚤通早、懸通縣、或通惑、畔通叛、益通溢、反通返、惠通慧、黨通懂(會黨明白)、坐通座、内通納、參通三、具通俱、見通現、齊通劑、被通披、匪通非、契通鍥、岳通嶽、其通箕、童通同、明通盟、暴通曝、昔通夕、威通畏、芳通香、莫通暮、莫通漠、則通即、受通授、姝通媠、倍同悖(背)、揮同麾、適通敵、適通嫡、宿通夙、明通萌、萌通民、趣通促、無通毋、毛通無、知通智、罷通疲、腑通腐、唯通惟、胡通何、還通旋等。這些兩兩不同的字,在閩南語裡都是同音字。


這些通假字都屬周代雅音的同音字,這可以從閩南語讀音證明;但這些字卻無法用粵語與客語等讀音來證明,因此可知,閩南語(河洛語)保留了殷商、西周、東周、漢、唐等時代的中原雅音(通用語)。


如現代人要同「商、西周、東周、西漢、新朝、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等時代的人對話,那麼他們應以閩南語作為唯一的溝通語言。


1上古與中古中原官話的傳承


古中原地區的語言,早已被四夷與胡人所異化;現代的北京話(mandrain)源於戰國時的燕國語;它是薊燕語、幽州語、幽燕語(女真語與契丹語)、蒙古語、突厥語、滿語、明朝後期官話(明成祖從南京遷移40萬南京人到北京,南方官話)等混合形成的語言。


在上古與中古的中原官話,包含了夏、商、周、宋、秦、漢、曹魏、西晉、東晉、唐等的官話(即雅言);閩南語、客家語(Hak-kâ-ngî,即夏家語)、粵語(越語)等都保留了上古與中古的中原古音,其中閩南語又叫河洛話,它保留了較多商周秦漢唐的官話(即雅言)。


在西晉末期,由於朝庭腐敗,導致了八王之亂(291-306年);當時周邊的五胡(匈奴、鮮卑、羯、羌、氐)舉兵入侵中原,史稱五胡亂華;在這百餘年間,這些屬遊牧者的五胡與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了「十六國」,史稱「五胡十六國」。


在五胡亂華時期,中原人因此從黃河流域大規模遷移至南方的長江與珠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他們同時將中原官話帶入了南方。


唐高祖李淵(566-635年)是唐朝開國皇帝,出生於隴西成紀人,他在657年定都長安(今西安);唐朝第三任皇帝唐高宗李治,他在657年建都洛陽,洛陽地處中原,那時唐朝的官話應該是講中原雅音閩南語。


秦始皇定都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二十里),秦的咸陽與唐初的長安鄰近,因此秦與唐初的官話應該是說客家話。


唐朝末年發生黃巢之亂(878-884年),這造成了大量中原人的南遷;黃巢之亂後,唐朝只維持了23年統治,直至朱温滅唐建立了後梁(907年)。


唐滅後,北方中原地區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這五個政權統稱為「五代」;另外又有「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荊南(南平)、北漢」等國,統稱為「十國」。


五代十國,從907年朱溫滅唐建立了後梁,至960年趙匡胤建立了宋朝,共53年。


歷史上,大量的北方人有八次南遷:即秦軍入嶺南(222年)、永嘉南渡(307-311年)、安史之亂(755-763年)、黃巢之亂(878-884年)、建炎南渡(1127-1130年)、南宋難民南逃(1235-1279)、湖廣填川(1671-1776 年)、太平天國戰亂(1851-1872年)等;這八次北人南遷,南遷者將北方的官話帶進了南方,北方的官話因此與南方人的語言進行了融合。


例如,閩南金門縣文獻載:「東晉元帝期間,中土人士因避兵災移居該地的,有蘇、陳、吳、蔡、呂、顏六族。」;閩文獻載:「(西晋)永嘉二年 (308年) ,中原板盪,衣冠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


閩南語、客家語(即夏家人)、粵語(越語)等都保留了許多上古與中古的中原的官話;它們也都受到了南方各地區人語系的影響,因此閩南語、客家語、粵語各自發展出了不同的語系。


現代人喜歡用漢語古音來描述上古與中古的中原官話,這是不正確的方式;因為漢朝與漢人是後來出現的概念,早於漢朝與漢人的是華夏人。


《春秋谷梁傳》記載,「四夷交侵,華戎同貫,幽王以暴虐見禍。平王以微弱落東遷。征伐不由天子之命。號令出自權臣之門。」;「華戎同貫」,即指「諸夏與夷狄無異也」,由此可知,那時的中原並非說漢語,也無所謂純正漢族血統的概念。


那些說閩南語、客家語、粵語者,他們的血緣裡早已混合了南方各地人的血緣,他們因此都不可以算是純正的漢族血統者。


客家語起源自戰國的趙語言,古粵語起源自戰國的楚人語言;這兩種語言在「楚滅亡後楚人大量逃至兩廣」與「秦朝入侵嶺南」時傳至嶺南各地」。古粵語後來與百越人語言混合成為南越語,這就是粵語與越語的語音語調較為相似的原因。


主曆前223年,秦始皇滅了楚國後,說古粵語的楚國人大量地逃入了兩廣等地;主曆前215年,秦始皇為了剷除楚國人的殘餘勢力,他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軍力入侵嶺南,秦軍在前主曆214年攻取嶺南全境。嶺南地區的人會說客家話、粵語(越語)。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在趙國首都邯鄲出生,又名趙政,他會說趙語,即客家話;趙佗(前240-前137年)出生在恆山郡真定縣(今河北省正定縣),他因此是趙人,他說趙語(客家話),秦始皇因此曾選年輕時的趙佗擔任貼身侍衛;趙佗曾任為龍川縣令,至今廣東的龍川縣仍說客家話。


建立宋朝的趙匡胤(927-976年),他出生在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他因此會說趙語(客家話);宋朝的官語因此是客家話。


2,上古河洛語的承傳脈絡


探討東亞大陸漢文字圈語系,才能知道漢文字裡的邪靈是如何從河洛與關中之地,滲透到東亞大陸全地。


追蹤上古與中古河洛語音,就是追蹤上古與中古河洛文化,就是追蹤龍文化的靈;從追蹤這靈的走動情形,可知這靈是如何在各地進行吃人靈魂的活動。


上古河洛語的部分傳承


閩南語、粵語、客家語、吳語、韓語、日語、越語等,它們都傳承了部分的上古河洛語;在此只稍微介紹閩南語、粵語、韓語、日語等部分用語的相似性。


從「殷商的箕子居朝鮮」到「18821894年袁世凱在朝鮮掌權」,東亞大陸的龍文化不斷地輸入朝鮮,毒化了朝鮮,這可以從韓語吸收了部分的上古河洛語得知。


在主曆前11世紀到前2世紀期間,商朝宗室箕子與中原地區移民,他們在朝鮮半島與當地原住民一起建立了「箕子朝鮮」;換言之,西周滅商之後,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竹書紀年》記載,紂王「五十一年(主曆前1123)冬戊子,周師渡盟津而還。囚箕子,殺王子比乾,微子出奔。」


《尚書·洪範》,「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zhì)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yí)倫攸(yōu)敘。箕子乃言日:我聞在昔,鯀(gǔn)(yīn)洪水,汩(gǔ)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bì)洪範九疇,彝倫攸斁(dù)。鯀則殛(jí)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西漢伏生(伏勝)撰的《尚書大傳》卷三云:「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


李朝史家涵虛子說:「箕子率中國五千人入朝鮮,其詩書禮樂醫巫陰陽卜筮之流百工技藝,皆從而往焉。既至朝鮮,言語不通,譯而知之,教以詩書。使其知中國禮樂之制,父子君臣之道,五常之禮,教以八條。崇信義,篤儒術,釀成中國之風教,以勿尚兵鬥,以德服強暴。鄰國皆慕其義而相親之,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國。故曰:詩書禮樂之邦,仁義之國也,而箕子始之,豈不信哉!」


 《後漢書·東夷傳》,「箕子教以禮義田蠶,又制八條之教。其人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飲食以籩豆。」


張華《博物志》卷九《雜說》:「箕子居朝鮮;其後,燕伐之,朝鮮亡,[]入海為鮮現師。」


1882年朝鮮「壬午政變」後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袁世凱在朝鮮擔任了十二年的太上皇;這十二年,袁世凱控制了朝鮮的宮廷事務、政治、經濟等決策,他恢復了清朝對朝鮮的控制力。


韓語的「時間、將軍、亡命、車票、金、吳、宋、東、都、江南、南、北、二、三、搖籃、青林、人氣、歌謠、身份證、侮辱罪」等字發音,它們與廣東語(粵語)的發音相同;這說明了韓語吸收或傳承了一些的古漢語詞的發音。


東亞大陸的龍文化不斷地輸入了日本、朝鮮、越南、香港、台灣等周邊地區,也毒化了這些地區;這可以從當地的語言與詞彙吸收了部分的上古河洛語得知。


東亞大陸的漢文字曾是朝鮮、日本、越南等地的官方文字;漢文字更是香港、台灣等地的現行通行文字。


日語的「萬、歲、目、擊、無、題、敵、國、問、解、大、力、出、門、簡、單、市、長、直、覺、行、道、益、話、當、今、高、丈、速、度、自、家、僕、命、智、斬、封、字、國家、目的」等字的發音,它們與廣東語(粵語)的發音相同;這說明了日語吸收或傳承了一些的古漢語詞的發音。


閩南語(台語)仍然保有部分的古越語與「商漢語」(上古河洛語,即夏、商、周、春秋戰國、漢、隋、唐、宋、元、明等語,如閩南語(台語)保有上古河洛語的「卜卦(pok-kuà,台語的「卜」保有原始的爆破音;商語)、鼎(即客家語的鑊,商語)、汝一人(即女一人、你一人;台語「汝」發音有 lílír;商語)、伊(台語發音yi,他或他;商語)、爾(你,台語;商語)、食魚(Tsih hî ;商語)、食肉(tsih bah;商語)、企(同跂、徛、站,台語皆同音;商語)、阿母(母親;商語)、有身(身是古孕字;周語)、走(台語的走,即跑;周語)、行(台語的行,指慢步行路;周語)、斟酌(周語)、客氣(春秋語)、腹肚枵(台語發音iāo,指餓;春秋用語)、箸(戰國語)、糜(稀飯;戰國語)、後生(兒子;周語)、肉脯(肉鬆;戰國語)、魚脯(戰國語)、陭(同崎,指山坡陡峭;戰國語)、傴痀(佝僂,指駝背;戰國語)、乞食(乞丐;戰國語)、地動(地震;秦語)、失禮(春秋語)、陭(同崎,指山坡陡峭;戰國語)、行禮(戰國語)、新婦(戰國語)、上媠(即嫷,音妥;台語發音suí,表示女子漂亮;東漢語)、媠面、媠氣、鬧熱(熱鬧;唐語)、才調(指才華、本事;唐語)、眠床(睡床;唐語)、外家(娘家;唐語)、能飲一杯無(台語的有影無,指真的嗎;「無」的用法屬唐語)、滾水(宋語)、交關(生意交往;南朝劉宋時語)、細膩(明語)、做生理(做生意;元明時語)、過身(過世;清代語)、換帖的(台語uānn-thiap--ê ,指結拜兄弟;清代語)」等用語與發音。


廣東話(粵語仍然保有部分的隋唐五代宋時中原之音,如果用廣東話(粵語)來吟誦隋唐五代詩歌與宋詞時,則更加押韻,其抑揚頓挫也更為明顯與強烈。


廣東話(粵語)至今仍保有隋唐五代宋時的「幾時、幾多、幾何、幾個、舊時、日日、隔離、卒止、知、望、著、撐、憎」等常用語。


歷史上,秦王朝時期開始管轄越南;秦將趙陀建立南越國之後,並以漢文字作為官方文字。接著,漢武帝將越南納入王朝的附屬,漢文字因此逐漸更多地傳入越南;當時漢文字屬貴族階層的使用文字,漢文字書籍也成為了越南學童的啟蒙書,他們學習《千字文》、《三字經》、唐詩、宋詞、四書與五經等書,因此越南也是受龍文化儒教毒害的地區。


1174年時,越南的李氏政權(李朝)更確立了漢文字的官方地位;1075年開始,越南的李氏政權建立了科舉制度,它以儒家經典為主,用漢字進行考試。


至今越南語仍然有約60%詞彙來自漢語,例如,越南文仍保留古漢語的「客棧(酒店)、文房(辦公室)、病院、秀才、訪員、舉人(學士)、進士(博士)、博士(醫生)、生員(大學生)、書院(圖書館)、寶藏(博物館)、版圖(地圖)、時節(天氣)、災難(事故)」等詞彙。


194514 日二戰後,胡志明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當時越南的文盲率仍然超過90%,越南政府開始在國內進行全面清除文盲,並以越南語與越南羅馬字作為官方語言,自此拼音文字成為越南的標準書寫文字。


1945年,越南全面地廢除使用漢文字後,決定採行由法國傳教士羅德(Alexandre de Rhodes, 1591-1660)按越南語發音所設計出來的拉丁字母(羅馬字)拼音文字;1651年,羅德編輯出版了一本面向歐洲人的詞典《越葡拉字典》,越南政府以此字典來規範化越南語的羅馬字記音體系。


越南語的體系與語法不同於漢語;現代的越南語大致上是屬於南亞語系與語法,類似於高棉語。


從東亞大陸、東南亞、台灣、日本、韓國、越南等各地所保留部分的古河洛語音與詞彙,可知龍文化透過語音與文字的全滲透過程,這是活化石的考證工作。


這就是龍病毒氾濫至東亞大陸全地的路線圖,未來東亞大陸人應該思考如何治死這吃人的龍病毒?


3,日語與閩南話裡有相同讀音的詞語


日本在隋唐時期大量引進漢語,漢語的官方語言是河洛語;台灣的閩南語保留了很多的河洛語音,因此日語的口語與台灣閩南語的口語,兩者有許多的「單詞的發音」是相同或類似的。


(1),日語與閩南話裡有相同讀音的詞語,例如,世界、國家、人間界、時間、先生、美人、軍隊、馬、樂器、感謝、問題、了解、理解、簡單、大事(代誌)、發表、失敗、心臟、二、三、五、九、米粉、蓮霧、虱目魚等。


日本統治台灣50(1895年至1945),台灣的閩南語裡也有日語的借詞,例如,壽司、麭(pháng,麵包)、阿沙力、便當、槓龜、飛行機、中古車、野球、町內等。


在隋唐時期,日本大量引進漢語,隋唐時的官話是河洛話,現今的閩南語保存許多的河洛話。


日語與閩南話有許多類似的讀音,這可以從「日本遣隋使與遣唐使到唐帝國學文化與河洛語」、「永嘉之亂時,河洛人移民到泉州」、「說河洛語的陳政與陳元光父子帶軍進入閩南」、「說河洛語的鄭成功與鄭經父子帶軍進入台灣」等歷史裡找到相關的原因。


韓語也曾學唐音,因此韓語與閩南話裡也有許多相同讀音的詞語。


韓語有很多詞語與閩南語發音相似。


(2),日本的遣隋使與遣唐使


《後漢書》:「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由此可知,漢代時漢王朝與日本已有交往。


遣隋使


600-618年,共計十八年間,日本五次派遣到隋朝的使節團;這五次依序是600(隋文帝開皇二十年)607(隋煬帝大業三年)608(隋煬帝大業四年)614(隋煬帝大業十年)618(隋煬帝大業十四年)


遣唐使


630-895年,共計二百六十多年間,日本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但實際只有十二次到達唐朝長安。他們到長安學習文化、文字、文學、音樂、藝術、禮儀習俗、儒教、道教、佛教、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官制)、經濟、農耕技術、水利工程、建築技術,絲織工藝、科技、工藝、醫藥、書法、圍棋等。


(3),唐代陳政與陳元光父子帶軍進入閩南


陳元光(657-711)為光州固始縣(今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人;陳元光與其父陳政是將中原文化與語文帶入閩南的主要人。


唐初,北方連年戰亂,許多中原人遷移到閩南,這造成了中原人與閩南的衝突戰爭。


總章二年(669年,唐高宗李治年號),唐朝派歸德將軍(嶺南行軍總管)陳政領軍約3600從光州固始赴閩南;當時年13歲的陳元光也隨其父陳政來閩南。


總章三年(669),唐朝增兵與軍眷5000人幫助陳政贏得了戰爭;儀鳳二年(677)陳政死,21歲的陳元光接手其父帥印。


唐垂拱二年(686年,唐睿宗李旦年號,當時武則天在朝掌權),陳元光奏請朝廷在泉州與潮州之間設立漳州。


唐垂拱四年(688)六月,朝廷任命陳元光為漳州刺史兼任漳浦縣令;陳元光自此開始了30年對漳州的統治,直至景雲二年(711)戰死。


陳元光自接任漳州刺史後,他征服了閩粵三十六寨,建堡屯兵,管轄地區北至泉州、南至潮州、西至贛州;他將中原地區的文化、語言、文字、戲曲、音樂、農耕技術、農業種子等帶進了其轄區;漳州地區人尊他為「開漳聖王」。


後人為了紀念陳元光,因此建立了「開漳聖王廟」;在福建有5間,在台灣以開漳聖王為主神的廟宇有63間,以桃園縣(12)、宜蘭縣(7)、台南市(6)、台中市(5)、高雄市(5)等最多,這呈現了早期說閩南語的漳州人入墾分布區域的情形。


福建位於東亞大陸的東南沿海地區,其地理環境被群山所環繞,對外交通十分不便;由於唐初連年戰爭,許多河南和洛陽(簡稱河洛)地區的人逃難至閩南。


由於福建地理位置的隔絕,使得福建在古河洛漢語方言演變的過程中受到較少的外來影響,保留了較為古老的音韻特點和詞彙用法。


福建南部的主要方言是閩南語,包括福州話、廈門話、泉州話等;這些方言在音韻、詞彙和語法等方面,與古代漢語有較高的相似度,因此閩南語被稱為「古漢語活化石」。


閩南保留了許多河洛古音,也保留了古代河洛的音韻特點與詞彙用法;因此,閩南語的特點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研究古代漢語的重要資料。


河洛語是屬商朝官語;「戰國時的宋、陳、蔡、鄭等官話」、「三國時曹魏官話」、「隋朝與唐朝官語」、「西晉官語」、「泉州話」、「台灣的閩南語」等都是屬商朝官語。宋朝是粵語(例如,幾多)、明朝後期始形成現在的普通話。


台灣的閩南語至今仍然保留了許多商代的語法(「人客」是「客人」的倒置語)、讀音(如卜)、用字(如鼎、箸即筷子)


泉州語屬西晉官語,西晉定都在洛陽;永嘉之亂時,河洛移民到泉州,泉州人自稱說「河洛話」;泉州稱其兩條母親河為晉江、洛江,這是紀念晉朝與洛陽。


(4),明末鄭成功與鄭經父子帶軍進入台灣


1640年,荷蘭人為了開徵人頭稅,當時統計漢人有3568人,至1661年已經增加到27500人。


16614(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留下兒子鄭經防守廈門、金門,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攻打台灣;當時荷蘭在台灣的守軍約在數百到一千人之間,鄭成功最終成功地驅逐了荷蘭殖民者,並建立了康熙時期的台灣明王朝,它是在台灣的第一個漢人政權。


鄭成功(1624-1662)與鄭經父子帶了約37000人來台灣,其中軍人約占了7成,其他則是眷屬;這些來台的軍民大都是閩南泉州與漳州人;因此台灣的閩南語,大都是屬於泉州語與漳州語。


4,東亞大陸漢文字文化圈語系


東亞大陸漢文字圈語系,我將它分為下列四語系:


這四語系影響了東亞大陸與周邊各地人的語言,例如,粵語、客家語、吳語、越南語、閩南語、日語、朝鮮語等,都保留這四語系的一些讀音,尤其是上古河洛語的入聲音,因此粵語、客家語、吳語、越南語、閩南語、日語、朝鮮語等之間,有許多發音相同與相似的語音。另外,粵語還保留了很多的秦音,即上古與中古關中語系。


「上古語系」,即主曆4世紀前,包括夏、商、周、秦、兩漢、魏、西晉、東晉等時期的通語。


東晉時期為主曆317-420年,東晉的後20年屬於中古語系的時期。


「中古語系」,即主曆4-12世紀,包括隋、唐、北宋等時期的通語。通語即為通行語言。


「近古語系」,即主曆12-17世紀,包括南宋、元、明等時期的通語。


「現代語系」,即主曆17世紀後,包括清、國、共等王朝時期的通語。


5,王朝定都地區即為「通語」


考證上古河洛語、中古漢語、近古漢語等通語的方式,必須依照王朝定都的區域來判定,否則就會出現胡亂稱某方言為某時代通語的問題。


在此我用「通語」來取代傳統使用的「官話」與「雅言」名稱;「通語」即英文的「official language」。


official language」在古代可以翻譯成「官話」或「官方語言」,因為專制王朝掌控朝廷對人民使用語言的主權。


official language」在現代可以翻譯成「法定語言」,即「透過憲法所制定的語言」,因為人民是政府的主人。


判別古代各朝代「通語」的方式,必須以「王朝政權定都地的語言」為標準,因為「通語」即「官方的通行語」,因此各朝代的「王朝政權定都地的語言」即為當時「通語」的主體語言。


夏定都在洛陽(斟潯);殷商在河南安陽;周武王定都鎬京,鎬京在今陝西西安,是西周初期的首都,又稱西都、宗周;周代平王後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陽),是為東周。


秦定都咸陽,在西安北,咸陽南與西安市隔水相望;西漢定都長安(西安);東漢定都洛陽;曹魏定都洛陽;西晉定都洛陽;東晉定都為建康,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


隋唐定都長安(西安),以洛陽為東都;北宋朝定都汴京,即今河南開封。唐朝唐高宗置東都於洛陽;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隋煬帝楊廣遷都洛陽,稱為東京或東都。


南宋定都臨安,臨安即今浙江杭州;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明朝朱元璋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明朝朱棣後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


清朝定都北京;國民黨王朝定都北平(即北京);共產黨王朝定都北京。


由上王朝政權定都地區可知,上古河洛語的發展區域,應該以統治王朝都城為中心,然後再擴展到其所有統治的領地。


上古河洛語即以「河南洛陽」為中心的「洛陽盆地」為主要使用區;其次再往黃河與長江的下游平原發展。凡是越離河南洛陽越遠地區的河洛語發音,越不純粹,因為河洛語會受當地區主體方言的影響。


6,上古語系


(1),上古語系定義


「上古語系」,即主曆4世紀前,包括夏、商、周、秦、兩漢、魏、西晉、東晉等時期的通語。


我認為應該「上古語系」名詞,來取代一般所說的「上古漢語」名詞;「上古語系」包括「上古河洛語」、「上古關中語」、「上古金陵語」(東晉)


「河洛語」的概念,應該包含不同時期的河洛語;上古河洛話不等於現在河洛語。


上古河洛話,是上古時期,通行在黃河、洛水語言之間的語言;有些人將閩南語稱為河洛話或上古河洛話,這在概念上是錯誤的。


閩南語受上古河洛話影響,但不等於上古河洛話,閩南語更多是繼承古閩越語;同樣的,現代河洛話、粵語、客家語、江西語(贛語)、江淮語(包含江淮語的通泰語,即通州與泰州語)等也受上古河洛話影響,但是這些語也不等於上古河洛話。


漢文字文化圈所說的「上古雅言、中原雅言、中原雅音、雅音、通語、正音」等,都是同義,都是代表當時的「官話、王朝使用語、官方的標準語」等,即「統治者集團使用的語言」。


我認為不宜使用「中原」與「雅言」等概念,應該改稱「通語」或「河洛語」等,因為使用「地名」與「通語」可以避免漢人的「自我中心」與「人上人」等意識。


事實上,「通語」未必與各地的方言相同,各地的方言才是當地真正的通行語;以下我所使用的「通語」,實際上指的就是「官方的通行語」。


「中原」與「雅言」是「大漢沙文主義與大漢中心主義」意識所發明出來的名稱;這名稱裡包藏著「中國」、「中國中心主義」、「漢族中心主義」、「華夏為中原」「中國外為四夷」、「華夏為禮儀之邦」、「華夷之辨、「王朝政權講的通行語是雅言」、「四夷講的話不是雅言」等邪惡意識。


漢文字文化圈所說的「中原」就是漢文字文化圈所認定的「以華夏漢人為統治中心的王朝統治領域」。其統治領域,狹義上是指今河南省;廣義上是指以河洛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與淮河上游以北,包括今河南省、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等大平原區域。


《竹書紀年》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秦代定都陝西咸陽與西漢定都陝西西安(長安),都不屬於「上古河洛語」地區,因此語音必然會同「上古河洛語」有差異。


河洛語系:凡是在洛陽與開封定都的王朝,其統治階層的通行語都屬於河洛語系,例如,夏、商、周、東漢、曹魏、西晉等的通行語都為「上古河洛語」。


隋唐的東都洛陽、北宋開封等的通行語都為「中古河洛語」。


由此可知,「上古河洛語」就是夏代通語、商代通語、周代通語、東漢通語、曹魏通語、西晉通語;「中古河洛語」就是隋唐的東都、北宋等通語。


上古河洛語分「平上去入」四聲


上古河洛語已經存在有四聲,南朝梁沈約的《四聲譜》,記載梁武帝蕭衍問周舍何謂四聲,周舍答:「天子聖哲。」


後隋朝陸法言《切韻》,將四聲標為「平上去入」。「天」為平聲,「子」為上聲,「聖」為去聲,「哲」為入聲。 


孔丘與上古河洛語


《論語· 述而篇》: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上文指出,孔丘會說雅言;雅言就是上古河洛語。孔丘會說上古河洛語的原因,是因為孔丘之父叔梁紇是今河南商丘夏邑人,且孔丘曾住在宋。


《禮記》:「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由此可知,孔丘長大後住宋國,戴章甫之冠,即戴殷人的帽子學殷禮,因此孔丘會說宋語,即河南商丘語,屬上古河洛語。


《史記·殷本紀》: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於宋,以續殷後焉。


孔丘祖先為宋國栗邑的貴族,其先祖為商湯,因此孔丘曾讚美商湯;宋國栗邑在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周公時,周成王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啓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


孔丘之父叔梁紇,生於宋國栗邑,為逃避宋國戰亂逃至魯國的陬邑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陬邑即今山東曲阜。


(2),上古關中語系


上古關中語系:上古時期,定都在長安者屬於關中語系,河洛語系與關中語系的發音必然有差異與不同。


由此可知,「上古關中語」就是西周通語、秦代通語、西漢通語、隋文帝時期通語、唐代通語。


7,中古語系


「中古語系」,即主曆4-12世紀,包括隋、唐、北宋等時期的通語。通語即為通行語言。


一般稱使用于隋朝、唐朝、北宋時期的通行語為「中古漢語」。


我認為可以用「中古語系」來取代「中古漢語」名稱,以免通行語言又被貼上「大漢沙文主義」的標籤。


「中古語系」包括「中古關中語系」、「中古河洛語」與「中古金陵語系」。


(1),「中古關中語系」


隋文帝時期、唐代定都長安,因此它們屬於「中古關中語系」。


(2),隋煬帝時期定都洛陽、北宋時期定都開封,因此它們屬於的「中古河洛語」。


(3),中古金陵語系與「隋唐語系」


南朝的宋、齊、梁、陳等朝代都定都建康,即今南京,又稱「金陵」,因此它們屬於「中古金陵語系」。


金陵語系:我認為應該用「金陵語系」來取代「金陵雅音」一詞;「中古金陵語系」是指東晉人士南渡後,流傳至南方士族人的通語,其中保留了「上古河洛語」。


三國時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朝都定都在今南京。孫吳定都在建業,其它五朝都定都在建康,建業與建康即今南京。


三國時的孫吳、東晉王朝通語,屬「上古金陵語系」;南朝的宋、齊、梁、陳等五王朝通語,屬「中古金陵語系」。


(4),永嘉之亂,衣冠南渡 


這是北方政權、文化與語言南遷,即由西晉京師洛陽遷移至建康,並在建康定都,史稱東晉。


由於大量人口為避戰亂從北方遷往長江中下游,史稱「衣冠南渡」,因此長江中下游與再往南一些地區等都會接觸到上古河洛語;其中「長江中下游地區方言、粵語、客家話、閩南話」等都保留了大量的上古河洛語音與語義。


但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方言、粵語、客家話、閩南話」不等於「上古河洛語」,因為「上古河洛語」會與各地方言混合而產生變音,這就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方言、粵語、客家話、閩南話」等之間互不能交談的原因。


這種情況就如同「上古河洛語」與「上古河洛異族新政權語言」混合後,會產生變音的情形一樣;「長江中下游地區方言、粵語、客家話、閩南話」與現今的洛陽話也無法交談。


這些來自西晉人士的北方人語言,影響了「南京話、客家語、江西語(贛語)、江淮語(尤其是其中的通泰語,即通州與泰州語、粵語、閩南語」等。


因此「南京話、客家語、贛語、江淮語(通泰語)、粵語、閩南語」等也保留了部分的「上古河洛語」,例如,「南京話、客家語、贛語、江淮語(通泰語)、粵語、閩南語」保留了許多「上古河洛語」裡的「入聲音」。


由此可知,「中古金陵語」包含了當地的方言與部分的上古河洛語;「中古金陵語」就是「東晉」(東晉的後20年,屬於中古語音時期)與「南朝宋、齊、梁、陳」等的通語。


北宋朝定都河南開封;開封與洛陽距離193.3 公里,開封與洛陽都屬河洛地區,因此北宋屬「中古河洛語系」。


(5),中古河洛語音


中古河洛語有九音。


中古河洛語分「平上去入」等四聲(音,聲調);四聲又按開頭輔音的清濁,各分裂為兩聲,清者為陰,濁者為陽。


中古河洛語發展到現代的方言有許多的轉變情形,例如,粵語廣州話的四聲都分陰陽;閩南語廈門話、閩南語、台灣話是平去入分陰陽,上聲不分;客家語梅縣話是平入分陰陽,上去不分;北京話只有平聲分陰陽。


例如,粵語廣州話有九音,即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高陰入、低陰入、陽入。


閩南語泉州話有八音,即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四聲又可區分為「平仄」。「平」就是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仄」就是上、去、入三聲。


8,近古語系與現代語系


「近古語系」,即主曆12-17世紀,包括南宋、元、明等時期的通語。


「近古語系」包括南宋的「近古杭州語系」、元朝的「近古北京語系」、明朝朱元璋時代的「近古金陵語系」、明朝朱棣時代後的「近古北京語系」等。


吳語,又稱吳越語、江浙話、江南話、江東話,是吳越人使用的語言。通行於江蘇、浙江、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和福建西北部。


杭州:杭州位於浙江,古稱臨安、錢塘,南宋定都臨安;吳越國也定都杭州。


南京:南京位於江蘇,又稱金陵、建業、建康。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王朝都定都南京。


杭州與南京距離488公里;近古時期,杭州語與南京語都屬吳語。


「南宋的杭州語」包含「當時的杭州語」與「來自北宋時期的河南開封語」;「來自北宋時期的河南開封語」即「中古河洛語」。


南宋的杭州語,可以稱之為「近古杭州語系」,其中摻雜有吳語與「中古河洛語」;明朝朱元璋時代的「近古金陵語系」,其中也摻雜有吳語與「中古河洛語」。


我認為應該用「近古北京語」名稱來取代「近古漢語」名稱;「近古北京語系」包括元朝、明朝朱棣時代後等的通語。


我認為應該用「現代北京語」名稱來取代「現代漢語」名稱;「現代北京語系」包括清朝至現在等的通語。


北京語系:中古以後,「北京話」與「上古河洛語」逐漸分離發展;由於遼(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明(漢人)、清(滿洲)等朝都曾定都北京,這五族的語言與「北京話」經長時間的混合後,逐漸融合成一獨特的北京語言。


由此可知,「近古北京語」就是元代通語、明代通語;「現代北京語」就是清代與現在的通語。


近古語系是宋元明清時期的語音,以《中原音韻》為代表。元代時北京語無入聲音,北京語音分化成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個聲調。


第六十七章,千花盛開


1,現代東亞大陸各地方言


現在的北京語有四音,客家語有六音,粵語的廣州與香港話有九音,粵語的台山話有十音,閩語的泉州與潮州話有八音,閩語的福州與廈門話有七音,吳語的蘇州話有七音,吳語的上海話有五音,越南語有六音。


因此,台山的粵語(10)、廣州的粵語(9)、泉州與潮州的閩語(8)、福州與廈門話閩語(7)、客家語(6)等都保留了較多的上古與中古河洛語發音。


2,閩南語與「上古河洛語」


有文獻記載的閩王朝,建立者為「無諸」,又作「亡諸」,全名「騶無諸」,為越王勾踐的後代;無諸曾幫助劉邦征戰,漢王朝建立後,劉邦在主曆前202年封無諸為閩越王,封國閩越,建都東冶,又名冶城,在今天福建福州的冶山,統治閩越故地。


閩語大致可以分為閩東、閩南、閩北、閩中、莆仙五種;其中的閩南語,由於有河洛人來閩南地區建立政權,因此保有了部分的「上古河洛語」。


閩南語受「古閩越語」的影響較多,部分受「上古河洛語」影響;其原因是,閩地說「古閩越語」的人較多,說「上古河洛語」的人較少。


閩南語與「西晉語、唐初語」有關係,因此閩南語繼承了一些「上古河洛語」。


福建多山,山地與丘陵占90%土地,森林占63%;蜀道難,閩道更難,因此福建比較能保留其地區的文化與語言;福建保留了其「古閩越語」,並保留了部分的西晉語(上古河洛語)、唐語(上古關中語與上古河洛語)


南宋梁克家 《三山志》記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始入閩者八族」。大致內容記載:八族有林姓、黃姓、陳姓、鄭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閩後先定居於閩北建安(今建甌)與閩東晉安(今福州),後漸移居閩中與閩南沿海。


唐太宗分全國為十道,福建屬江南道;唐代在福建地區共設置了5個州、23個縣;五州即閩州、建州(今建甌市)、泉州、漳洲、潮州。


唐玄宗實行「天下諸州改郡」,開元十三年(主曆725)改「閩州」名為「福州」;開元二十一年置「福建經略使」於長樂郡(今福州),取福州、建州的首字「福建」,定為為郡名稱,並正式開始了經營福建,「唐語」也正式成為統治者的主體語言進入福建,爾後各朝各代陸續有移民。


唐初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帶587600人征占漳、潮地區,即閩、粵;然後建立漳州府治理漳州,即統治漳州、泉州、潮州、贛州等地。


陳政、陳元光是光州固始(今河南省信陽市的固始縣)人;唐末王審知帶兵入閩,在泉州建立政權,自稱「閩王」,王審知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


從地理上可知,河南西南多山,光州固始是河南最南的城市,是河南往南下的主要出口,河洛人南遷必須經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信陽市地區)


閩南人自稱是「河洛人」與「唐山人」,就是指他們祖先原本是來自「河洛地區的人」;閩南人的祖先是經由「河南光州固始」遷移至閩南的人,但他們未必都是河南光州固始人。


客家人的祖先是在北宋、南宋初入閩、贛、粵等山區居住;客家人的祖先也是經由「河南光州固始」遷移南方,但他們未必都是河南光州固始人。


台灣客家人自稱是「原鄉人」。「原鄉人」「河洛人」與「唐山人」就是河洛人,即漢人所說的「中原人」。


3,台灣的閩南語


台灣人有80%是泉州與漳州後代。這些泉州與漳州人是閩越人與河洛人的聯姻後代,他們的語言受古閩越語與河洛語影響。


鄭成功生於福建泉州府的安平鎮,祖籍為河南固始;順治11(主曆1654),他統治漳州、泉州、潮州、惠州等四府;鄭成功帶來台灣的人主要是泉州人、漳州人、惠州人、潮州人。


其中的潮州人大多是閩南人的後裔,潮州人中有一些客家人;其中的漳州人中,有一些是客家人;其中的惠州人中,有很多是客家人。台灣現今有一百萬潮州人。


其中的泉州與漳州人,也為台灣帶來了古閩越語與部分「唐初的河洛語」。鄭成功改赤崁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赤崁在台南,鄭成功將閩南寺廟文化帶進了台灣,台南市是台灣寺廟最多的城市,是交鬼文化最盛的地方,也是19561976年烏腳病、19642019年大地震的災區,這些災難都是來自鬼文化的詛咒。


1926年,日本的「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資料:台灣來自大陸的人約375萬人,祖籍是福建的有312萬人,佔83.1%;其中,屬於泉州府籍的佔44.8%,屬於漳州府籍的佔35.2%


4,台灣的閩南語與「上古河洛語」


台灣的閩南語保留了一些「上古河洛語」,例如:


閩南語的「卜」(pok)與「卜卦」(pok-kuà),發音很寫實。


閩南語的「卜」應該是殷商卜卦時的原音;閩南語炒菜鍋用「鼎」(tiánn),繼承了殷商鼎的概念。


閩南語的「攑箸」(gih tī/gih tū),還保留古漢語用法。


閩南語的「走」(tsáu)示「跑」的意思;閩南語的「行」(giá)示「慢行」的意思。「走」與「行」仍保留上古漢語的本義。


閩南語的「刣」(thâi ti)是「削肉」,如「刣豬」是「殺豬」。


閩南語的「喝」(huah)是「喊叫」,如,喝拳、喝叫、喝聲、喝大聲、大聲喝;閩南語有「喝水會堅凍」(huah-tsuí ē kian-tàng),表示「人很有能力」。


閩南語的「食」(tsih),如食煙、食力(意思是費力)、賺食人、食人(食人夠夠)、食人飯;閩南語有「食人一口,報人一斗」、「食人之祿,擔人之憂」、「欲掠去刣,嘛愛食一頓飽」等。


閩南語的「衫」(sann)是「上衣」,內衫、外衫、睏衫、披衫、白衫等。


閩南語的「吹」(pûn)與肥(puî),發音都很寫實,應該很接近語音的本義。


閩南語保留了許多中古漢語、漢、唐、宋時期等河洛古音,尤其閩南語保留最多的中古河洛語裡的「入」聲字;這可以從台灣的南管與北管唱音充分感受到。


5,閩南語與韓語相同讀音的詞


閩南語、韓語都受漢唐文化影響,它們的有些字讀音與漢隋唐時期的中原古音相同,它們都保留了河洛古音。


閩南語與韓語有很多讀音是相同的,例如,世界、文化、文學、希望、安寧、安恙、失禮、感謝、勇氣、心、心理、自信、快樂、自由、明白、真正、真的、簡單、重要、安全、自然、自尊心、中心、參加、阿爸、媽、媳婦、兄、學生、大學生、中學生、人、人民、軍人、公務員、中國、韓國、米國、國、南加州、派出所、陛下、運動、時間、燒酒、統治、理由、發明、銀行、記者、票、鼠、書、冊、參觀、程度、恐怖、圖書館、觀光、溫度、孤獨、準備、電話、傢俱、化學、豆腐、紀錄、饅頭、關係等。


第六十八章,龍出河洛


1,毒龍文化


台灣閩南語傳承的河洛文化


閩南語裡仍然保有「女」()與「伊」,這兩字是周代的常用字;「女」()也是夏商兩代的常用字。


甲骨文的「汝」從水從女,「女」代表「卑賤下跪的人」;「汝」象「將女推入河中祭河神」,意思是「淹死你這賤女人」,因此「汝」有「鄙視、輕賤、輕蔑、看輕」對方與「上對下的稱謂」的雙重意義。


《尚書·湯誓》:「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


《劉向‧說苑‧建本》:孔子謂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長劍。」    


甲骨文的「伊」是「尹」,「尹」象「手抓權杖」,代表有權力的高官。


《尚書·湯誓》: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爾有眾,汝曰:『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尚書·盤庚中》,「殷降大虐,先王不懷厥攸作,視民利用遷。汝曷弗念我古後之聞?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於罰。予若吁懷茲新邑,亦惟汝故,以丕從厥志。」


《詩經·小雅·小旻》 ,「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我視謀猶,伊於胡厎?」


《詩經·國風·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nì)如調飢。遵彼汝墳,伐其條肄(yì)。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詩經·邶風·雄雉》,「雄雉于飛,泄泄其羽。我之懷矣,自詒伊阻。」


《詩經·豳風·東山》,「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十三經》、四書、五經、漢賦、唐詩等宜用閩南語來讀,因為閩南語的發音聲調很接近原文的感情與意義;上述的文字,若用閩南語來讀時,會幫助人更容易了解其原本字義與了解其原本感受。


例如,漢文字的虛詞,在古閩南語裡都是日常生活的用字,例如下列84字詞:之、乎、者、也、已、矣、夫、然、與、歟、伊、彼、乃、惟、蓋、故、焉、哉、兮、亦、于、予、於、若、如、苟、以、而、其、是、爲、安、寧、皆、自、從、依、由、用、則、徒、只、但、特、獨、所、當、方、即、唯、微、緣、何、曷、胡、誰、斯、及、雖、因、即、且、作、在、將、諸、猶、或、既、遂、茲、惡、孰、此、那、君、子、余、倘()、女()、耶()、耳(爾、矣、而已)、爾(你、你的、你們、你們的、如此、然)、噫(yī 唉;ài 吐氣;抑;驚訝)等。


註:《尚書·湯誓》,「爾尚輔予一人」(「爾」的意思是「你們」;「尚」的意思是「倘,倘若」)


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爾」的意思是「如此」)


南宋周密的《觀潮》,「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倏爾黃煙四起。」(「爾」的意思是「然」)


西漢楊雄著《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或為《揚子方言》,內容共13卷。此書對當時各地發音介紹不足,許多條目資料不全,例如,「第3卷的27-45條目、第4卷的7-35條目、12卷與13卷的全部內容」等如同草稿,無具體內容。全書有2條目與閩南語有關,在此引述。


楊雄的《方言》第二卷三:「娃、嫷、窕、豔,美也。吳楚衡淮之間曰娃,南楚之外曰嫷。」;閩南語的「美」發音是「嫷」(sui`)


楊雄的《方言》第十一卷三;「蛄詣謂之杜蛒。螻螲謂之螻蛄,或謂之蟓蛉。南楚謂之杜狗,或謂之蛞螻。」


閩南語的「螻蛄」(lóugū)與「蟋蟀」都發音為「杜狗」(tɔ´-kau´; t‘ɔ´-kau`);蟋蟀總科包括蟋蟀科、螻蛄科和蟻蟋科。


閩南語組合了「蚼」與「蟻」成「蚼蟻」(即螞蟻),發音為「kau`-hia」;「蚼」是大螞蟻,「蚼蟻」與「螻蟻」具有相同的意義。


唐詩與宋詞宜用粵語來讀,粵語恨能讀出唐詩與宋詞的情感意義,粵語保留了許多宋代的用語,例如,「幾多」等。


例如,南唐後主李煜《虞美人》的「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北宋婉約派詞人晏幾道《臨江仙》的「細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


上兩句詞裡使用的「幾多」是屬於粵語裡的經常用語,北京話與閩南語都不這麼說。


再如,宋代的《滿江紅》,裡面的「歇、烈、月、切、雪、滅、缺、血、闕」,都屬於短促的入聲字,若用粵語來讀則更能表達與領受其情緒。


這些屬單音節與多音聲調的語言,如同唱歌,適合用於作詩詞歌賦、吟唱、唸經、唸咒語、唸祝禱文、唸追悼文與唸祭文,但卻不適用於表述「邏輯、數學、科學、醫學、工程、法律、憲政」等概念,因此屬多音聲調的文字與語言很難自主創造「邏輯、數學、科學、醫學、工程、法律、憲政」等相關文化。


2,地方的音樂


人類任何一種音樂、歌唱、舞蹈、表演、戲曲、藝術、詩歌等,都可以成為事奉與榮耀耶和華的表演方式;但是如果這些表演的對象是敬拜鬼、祈求鬼、迎接鬼、酬謝鬼、慶祝鬼節、娛樂鬼、事奉鬼,那麼這些活動就是該受詛咒的事情。


龍文化裡的「神、神明、大神、神靈、天、上天、天神、昊天、皇天、天公、天祖、天祖公、天公伯、祖公、祖靈、老天爺、上蒼、蒼天、老天、天帝、上帝、昊天上帝、玉皇大帝、元始天尊、 太上大道君、玉皇大天尊、玉帝、皇天后土、地基主、土地公、佛祖、神佛、梵天、大梵天、鬼神」等名稱,都不是耶和華,而是鬼。


台灣人經常會用文陣、武陣、喪葬陣、亂彈戲、高甲戲、歌仔戲、掌中戲、傀儡戲、現代話劇、播放電影等方式來祭鬼或酬鬼,這些都是交鬼活動,這些都是該受詛咒的事情。


台灣傳承的魏唐與明清音樂。從台灣傳承這些音樂,可考證得知龍文化如何滲透到到這些音樂,也可以知道龍文化如何透過這些音樂再滲透到那些傳承這些音樂的地區所在的人。


台灣的南管與北管受東亞大陸影響,他們的音樂、唱腔、音調、戲劇性等都具有其獨特性;但是台灣的南管與北管的問題出在其背後的靈是邪靈,這邪靈在傳播漢文化的專制與奴文化屬性。


台灣的南管充分表達了「奴的哀怨悲愁感情」;台灣的北管充分表達了「奴的撕裂心腸吶喊」。這兩者都成為「漢文化的活化石」,一種被漢文字與文化所污染的奴文化活化石;這些活化石都不是屬於正常「人、語言、音樂、唱歌」應有的健康性表達方式。


台灣的南管保留了和魏唐絲竹音古樂與泉州話的古腔唱音,樂器包括拍板、琵琶、三絃、洞簫、二絃;台灣的北管保留了明清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北方通語的古腔唱音。


南管樂器與音樂很好,只是不應該成為魔鬼傳播奴文化與意識的工具


北管分為曲和譜兩類,曲即聲樂曲,譜即器樂曲。曲躲源於明清的江淮小調,譜多源於廣東音樂、江南絲竹與京劇曲牌。


北管樂器分成皮類、銅器類、弦類、吹類等樂器,例如,皮類有小鼓、通鼓;銅器類有鈔、鑼;弦類有提弦、大廣弦、吊鬼子、和弦;吹類有大吹(嗩吶),叭(小嗩吶)


北管音樂常見於迎春、迎神廟會、神誕、新居落成、婚禮、壽慶、喪禮等活動;北管戲使用一些曲調與京劇曲調同源,有人稱北管為京劇的鄉下表哥。北管戲有「四平」和「亂彈」兩種劇種。「四平」劇在臺灣接近失傳,現在台灣的北管戲皆為亂彈戲。


北管樂器與音樂很好,只是不應該成為魔鬼傳播奴文化與拜鬼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