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邪靈帝國:龍文化與甲骨文(7)
第六十九章,污穢之靈
耶和華所定的十誡,是人類最早的《大憲章》(The Great Charter),也是人類第一部《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更是摧毀污穢之靈與龍帝國的思想最好的寶劍。
申命記5:6-21
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jealous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守安息日為聖日。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牛、驢、牲畜,並在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使你的僕婢可以和你一樣安息。你也要記念你在埃及地做過奴僕,耶和華你神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將你從那裡領出來,因此耶和華你的神吩咐你守安息日。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貪戀人的妻子,也不可貪圖人的房屋、田地、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龍文化是專制文化,專制文化生產謊言與暴力;龍文化懼怕耶和華所定的十誡,因此龍文化必定走反十誡的道路,就是以龍的專制意志來取代神的十誡。
甲骨文承載殷商的專制文化,漢文字也承載漢代的大一統王朝與專制文化;龍文化寄生在漢文字裡,因此漢文字有其永遠不可分割的專制屬性。
漢文字具有「物化人」、「獸化人」、「群體化人」、「種類化人」等屬性,這些都是龍文化建構專制文化的必要特質。
1,漢文字物化人的伎倆
「物化」:漢文字用「人物、動物、植物、生物、無生物」等類比概念來物化人,使人在不知不覺中被洗腦了。
例如,人物、大人物、小人物、頭號人物、重要人物等,都是物化人的邪惡概念;如果人能被物化,那麼撒旦就可以買人的靈魂了。
例如,甲骨文的「人」是「75度側身鞠躬的一條腿與一手的人」;篆文的「人」是「90度側身鞠躬的一條腿與一手的人」;隸書的「人」是「兩條腿的立物」。
「人」在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裡,完全沒有「Individual dignity and Rights」的內涵。
2,漢文字獸化人的伎倆
在漢文字文化圈裡,盛行12生肖的出生年獸名稱化,撒旦用這種方式摧毀人的尊嚴。
例如,人常會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我是雞」、「我是豬」、「我是狗」、「我是蛇」、「我是屬老鼠的」、「我是屬雞的」、「我是屬豬民」、「我是屬狗的」、「我是屬蛇的」等
3,漢文字群體化人的伎倆
「群體化人」:在甲骨文裡有「伍」代表五人的軍隊、「什」代表十人的軍隊、「佰」代表白人的軍隊、「仟」代表千人的軍隊。殷商的大巫王統治集團用甲骨文的「伍」、「什」、「佰」、「仟」等字來建立人的「集體意識文化」。
邪靈最喜歡用文字宣揚集體主義,讓人被集體主義的美麗謊言所欺騙,讓人被群體化,讓人被虛無化,讓人失去個體的尊嚴與地位。
如果人將「individual」群體化時,「individual dignity and Rights」就會立即被摧毀,人將被異化成為群體意識裡的一個無生命與無意義的小螺絲,即使「individual」被群體任意踐踏與處決,也沒有人會在意的,如此「individual」將化為虛無。
當一群人在呼口號時,例如呼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或「我們跟著偉大的領袖走」;此時,無數的林昭將會被魔鬼逼迫與踐踏而死,他們的血很快就會消失在群眾的呼喊聲裡了。
統治者也可以因此任意凌虐與殺戮群眾裡的任何一人,他們的死不會有人關心的,這就是集體主義的邪惡,這就是集體主義吃人的真面目。
在漢文字文化圈裡,撒旦玩弄這種「煽動集體主義」的把戲,從殷商到現代已有3千多年的歷史,但是魚兒總是愚昧的,因為魚兒總是選擇上鉤。
魔鬼總是會躲在群眾與群體意識裡做壞事,群體意識會讓人失去理性;撒旦經常會用群體意識來消滅「individual dignity and Rights」。
共產黨將人分類成「紅五類」與「黑五類」份子;國民黨將人分類成「外省人」與「本省人」;台灣人將政黨分類成「藍軍」、「綠軍」、「紅軍」;台灣人將「本省人」叫「 蕃薯」,而「外省人」則叫「芋仔」等,這種文化就是龍文化,龍文化專門要踐踏「individual」意識。
4,漢文字種類化的伎倆
漢文字利用「種類化所有存有的名稱」方式來「種類化人等名稱」。
種類化所有存有名稱:一張、一條、一片、一副、一粒、一本、一頁、一位、一個、一口、一葉、一塊、一頭、一隻、一種、一架、一艘、一輪、一滴、一扇、一台等。
種類化人的名稱:一個人、一種人、漢種人、黃種人、皇漢人種、皇漢民族、族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非我族類,殺之無妨」(王陽明屠殺苗人時的話)等。
「種類化人」是「大中國帝國主義」、「大中華帝國主義」、「大漢沙文主義」、「大漢種族主義」、「大漢種族法西斯主義」、「大漢對異族的種族與文化大清洗主義」、「中華民族主義」等意識發展的基礎。
人若可以將物種類化,就可以將人種類化;人若可以將人種類化,就便於專制控制人。
在英文裡,可以用a即可取代上述所有種類化的稱謂;刻意種類化對象是專制文化的特徵。
這種刻意種類化對象是強化不必要與複雜化語言的功能,對發展「邏輯、數學、科學、醫學、工程、法律、憲政」等學科是障礙。
第七十章,龍乘烏雲
龍會迷惑人心,因此龍文字具有「文字遊戲」、「無邏輯性」與「不允許自由造字」等問題,這些都是龍建構專制的文字基礎。
1,漢文字是耍弄文字遊戲的工具
李耳《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與「道生ㄧ,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將李耳的話,改成邏輯子句,則為「A可A,非常A;B可B,非常B」與「A生1,1生2,2生3,3生萬物」,「A,B, 1, 2, 3」毫無明確定義,因此上兩句子是無效子句。
這就是漢文字典型耍弄的文字遊戲,其中毫無文字定義與邏輯義涵,只是文字堆砌出來的假花,可以欺騙漢文字使用者,但無法欺騙英文使用者。
用漢文字玩文字遊戲,只會帶來虛無,它不傳達價值理念與真理,它會讓人死在虛假與空無的世界裡,例如,用漢文字説相聲與唱雙簧,再如《唐詩》與《宋詞》等。
2,漢文字的無邏輯本性
「無邏輯性」:漢文字最大的特性,就是從來不對文字做清楚的定義,如此必然導致思想混亂與無邏輯性。
《易傳·繫辭上傳》:「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道德經·28章》,「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莊子·逍遙遊》,「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生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若將「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改為邏輯子句,則為「A生B,B生2C,2C生4D,4D生8E,8E生64F。」
這裡有幾個基本的邏輯問題:
A、B、C、D、E、F的各自明確定義為何?
A、B、C、D、E、F與2、4、8、64的邏輯關係為何?
A、B、C、D、E、F等,是否各自可以有1千種以上的不同定義?
A、B、C、D、E、F與2、4、8、64是不是沒有必然性的邏輯關係?
A、B、C、D、E、F與2、4、8、64是不是一種文字遊戲的關係?
3,漢文字不允許自由造字
「不允許自由造字」:在英文裡,每天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加入大量的造字活動,只要方便使用,即可成為全世界通行的概念文字。例如,3D, IBM, YouTube, 5G, PK(Player Kill), VS(versus), DV(Deo Volente, 主若願意)等。
在漢文字裡,只有統治者才可以造字,人民無權造字,因此漢文字不是自由化的文字。
例如,武則天造了18個新字,這18個新字又叫「武周新字」,因為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但是,當武則天失去政權後,武周新字就無人使用了,這說明在東亞大陸新造的文字,必須有統治者權力的支持,才能持續為人使用。
4,人類文字裡的專制屬性
漢文字具有專制屬性,那是來自邪靈;其它語言也有同樣情形,例如,拉丁文語系文字也有專制的屬性。
然而,人類文字裡的專制屬性,卻可以透過基督信仰的聖靈來改變,例如,英美的基督信仰改變了英文,使英文擺脫了語言上的專制屬性。
原始印歐語、源於原始印歐語的拉丁文、源於拉丁文語系的英文、德文、法語、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波蘭語等,其字義的詞性都分陰性、陽性、中性。
5,英文擺脫專制屬性
由於使用英文者的基督化,使現代英文已取消了古英文字義裡的陰性、陽性、中性;現代英文成為拉丁文語系中發展出來最簡單化的文字。
現代英文非常方便於接受基督文化、發展基督憲政與用於發展「邏輯、數學、科學、醫學、工程、法律、憲政」等文化。
拉丁文語系文字的「字義詞性分陰性、陽性、中性」與漢文字的「物化」、「群體化人」、「種類化所有存有」與「不允許自由造字」等特質,都是奠定「人轄制人」與「獨裁專制文化」的基礎。
在現代英美文化中,無法產生拿破崙、希特勒、墨索里尼、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1892-1975)等獨裁者,這與英文的「基督化」與「詞性的簡單化」是有直接關係的。
第七十一章,龍之變色
以賽亞書55:8-9
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
雅各書 4:6
經上說:「神抵擋驕傲的人,賜恩典給謙卑的人。」
在龍文化裡,交鬼者認為《易》是人間最高的智慧,即「權謀詭詐」;《易》裡的龍更是充滿了自大與驕傲。
然而,這些「權謀詭詐」思想是來自交鬼的啟示,這些都不是真理與光,都不屬於神的智慧;在神看來,這些思想完全是愚拙的,崇尚者將因此而自陷於罪惡的羅網。
甲骨文的「易」,即「昜」,象「以一刀砍鳥頭」、灑血祭祀,具有砍鳥頭與流血獻祭的意義。
金文的「鳥」,類似甲骨文,但逐漸更清楚地呈現鳥頭的具象,代表砍鳥頭、濺血,鳥代表日。
篆文的「鳥」,從日從勿,原來的「一」(刀)消失,但成為「易首」、「易日」、「變易」與「不斷變易」等意思,即更換首領、更換太陽(日)、更易等意義。這就是後來漢文常用語「江山易主」與「中原易主」的思想根源。
甲骨文與金文的「易」,是以鳥與鳥血祭祀撒但的儀式;撒但要奪取神的榮耀,撒但要人以鳥為燔祭,並以此作為馨香的火祭。這可從下列聖經經文得知:
利未記 1:14-17
人奉給耶和華的供物,若以鳥為燔祭,就要獻斑鳩或是雛鴿為供物。 祭司要把鳥拿到壇前,揪下頭來,把鳥燒在壇上,鳥的血要流在壇的旁邊。 又要把鳥的嗉子和髒物除掉,丟在壇的東邊倒灰的地方。 要拿著鳥的兩個翅膀把鳥撕開,只是不可撕斷。祭司要在壇上,在火的柴上焚燒。這是燔祭,是獻於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
甲骨文的「易」,後來成為《易》書的專用字;「易」有「變易」的意思,如同隨著環境變易的變色龍。
篆文的「易」,具有多種意義:
周文化被迫吃了大兒子的肉,心中必然充滿怨怒,作《易》時,為何不選其它的字,而選「易」,這可以從金文裡找出答案,
1,甲骨文的「剔」
甲骨文的「剔」象「以刀剔骨取肉」;甲骨文的「剔」類似甲骨文的「骨」,「骨」象「以刀剮人肉後成為骨」。
甲骨文的「易」象「以刀砍鳥頭、濺血祭祀」,這字呈現了殷商拜撒旦的獻祭文化。
金文的「易」,也有兩種可能的意涵,即象「以刀剔人肉」、「以刀剔鳥肉」。
閩南語裡有「剔食落腹」,這句話是「對付仇人,要剔其肉與吃其肉」;「剔」是殷商的用語。
春秋時代有易牙烹子的故事,易牙的「易」有其意義,應該是善於「易肉者」,即「剔肉者」。
註:《管子·小稱》: 夫易牙以調和事公(指齊桓公)。公曰,「惟蒸嬰兒之未嘗」,於是蒸其首子而獻之公。
司馬遷《史記》管仲病,桓公問曰:「群臣誰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
《戰國策·魏策》:「齊桓公夜半不嗽,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
篆文的「易」從日從勿,代表「變易」與「更易」等意涵。篆文將金文的「鳥頭」寫成了「日」;篆文將金文的「濺血」改成了「勿」。
甲骨文的「勿」同「刎」,「勿」象「帶血的刀」代表「殺人取肉」;「易」從「勿」,代表大屠殺,周文王用「易」的意思是要殺盡所有害死其子的仇敵。
《尚書·盤庚中》:「嗚呼!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無胥絕遠!汝分猷念以相從,各設中於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
在《尚書·盤庚中》裡,盤庚對其民說「不易」,意思是「我對遷都的事,不會改變決定」;此處的「易」就是「改變」。
周文王使用「易」名稱的目的就是「改變」,要像龍一樣不斷地變身與改變,有「江山易主」的內涵。
「易」的引申意義,例如,李斯的《論統一書》與《諫逐客書》,這兩者具體傳達了「勿」字意涵。
2,篆文的「易」
篆文的「易」又象「龍」,從「日」從「勿」;周人崇拜龍,周文王在《周易》乾卦裡,用龍來敘述,這代表龍文化要滅崇拜鳥文化的商。
從「日」是龍追日,如后羿射日與夸父逐日,屬拜太陽文化。周人與夏人屬於重農文化,崇拜龍與崇拜日;商人重商文化,崇拜鳥,在婦好墓裡出土的「龍」象「臣」,代表商人要周人的祖龍臣服於商。
周人與商人的戰爭,是重農文化與商業文化的戰爭,是龍文化與鳥文化的戰爭;但兩者都實行人牲與人殉文化,其本質都是屬撒旦的殺人文化。
3,金文的「易」
篆文的「易」,不是採用甲骨文的「易」,而是採行金文的「易」的其中一種圖像,即「以刀剔鳥肉」。金文的「易」,亦具有兩種符號意涵,即象「以刀剔人肉」、「以刀剔鳥肉」。
這金文的「以刀剔鳥肉」具體圖像,是「以刀將鳥頭切掉,然後一片一片剔下帶血的肉」。
周文王姬昌被拘禁在羑里而作《易》,周文王姬昌作《易》用的文字應該是當時的殷商甲骨文或周金文而不是後來的篆文。
我認為周文王姬昌(即西伯昌)作《易》時,不用甲骨文的「易」而選用金文的「易」(以刀剔鳥肉),其意在傳達對「紂王烹其子」的仇恨。
「以刀剔鳥肉」對周文王有很重要的象徵意義;殷人崇拜鳥,例如,婦好墓出土了玉鳥、玉鳳、鳥尊(酒尊)等。
「以刀剔鳥肉」的「易」符號,可以幫助周文王姬昌宣洩對殷商紂王殺其子的仇恨。
《詩經•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史記正義·殷本紀》:帝王世紀云。「囚文王,文王之長子曰伯邑考質於殷,為紂御,紂烹為羹,賜文王,曰,『聖人當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紂曰,『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殷紂王要用鼎烹煮伯邑考,必須先「易」(剔肉)與醢(剁成肉醬,音hǎi)其肉,如此才能做出羹湯來。
殷商盛行食人肉,大巫王用鼎煮人肉時,會分食給眾大臣與巫師群,這是出於祭祀時的威懾目的,這也代表他們可以與王共享待遇與尊榮,這更是王要與他們建立食人的共犯結構作法。
4,殷商的吃人肉文化
以下的《史記·殷本紀》,證明殷商人是食人族,他們吃人的方式,有「醢」、「脯」、「卯」、「尞」等方式。
《史記·殷本紀》:「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并脯(fǔ)鄂侯。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而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5,周代繼承了殷商時期人牲與人殉文化
周代的王室繼承了殷商的人牲與人殉制度,但沒繼承殷商的食人肉習俗,只有諸侯國有少數食人肉的事件發生;人牲是給鬼的獻祭食物,人殉是給貴族死者的陪葬侍從。
第七十二章,萬龍吐毒
申命記18:9-14
你到了耶和華你神所賜之地,那些國民所行可憎惡的事,你不可學著行。你們中間不可有人使兒女經火,也不可有占卜的、觀兆的、用法術的、行邪術的、用迷術的、交鬼的、行巫術的、過陰的,凡行這些事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因那些國民行這可憎惡的事,所以耶和華你的神將他們從你面前趕出。你要在耶和華你的神面前做完全人。因你所要趕出的那些國民都聽信觀兆的和占卜的,至於你,耶和華你的神從來不許你這樣行。
龍文化起源於占卜,占卜就是行巫術,這是耶和華所憎惡的;龍文化生出的儒教要恢復周禮,周禮就是「透過祭祀、禮儀、鬼樂、占卜與巫教等程序,來合法化專制」,周禮就是鬼話。
1,龍的起源
龍的起源,可以從《易經》找出文字資料;《易經》裡的龍,就是邪靈,邪靈善於改變形象來迷惑世人。
2,龍與鬼
《易經》是交鬼的書
從《易經》起源可知,周文王是透過交鬼、吸取鬼的氣息與接受鬼的啟示,才有可能推演出《周易》,其本質就是連篇鬼話。
《易》之卜卦,分三個程序:即「定卦義」、「求鬼問卜」、「斷定卦義」。
「定卦義」與「斷定卦義」來自巫人的連篇鬼話;「求鬼問卜」就是交鬼求利益;三者都是耶和華所憎恨的行為。
「定卦義」:是巫人寫卦義,巫人寫卦義的方法有二,即「巫人瞎掰鬼話」、「巫人領受鬼的氣息,憑鬼的啟示立文字」。
「求鬼問卜」:是巫人求鬼問卜,巫人透過求鬼問卜來為權力者取得鬼助利益;求鬼問卜就是向鬼討利益。
「斷定卦義」:是巫人求鬼問卜後,求得鬼回覆的卦,巫人再斷定其卦義;巫人斷定其卦義的方法有二,即「巫人瞎掰鬼話來斷定其卦義」、「巫人領受鬼的氣息,憑鬼的啟示斷定其卦義」。
3,問鬼求籤
《易》的三個程序,與台灣人到各廟宇神壇求鬼求籤的方式相同,都是交鬼的騙局。台灣的各廟宇神壇,都是鬼與邪靈住的地方,廟祝都是靠鬼來斂財,都屬暴利的詐騙機構;廟宇神壇的香火越鼎盛者,表示其鬼越靈。
首先廟祝設立籤筒,籤筒裡有許多籤名,籤名配合籤詩,區分不同等級的籤。拜鬼者上香求問鬼後,進行抽籤,抽完籤後請廟祝解籤;廟祝解完籤後,求問鬼者奉獻香油錢。
籤桶裡的籤,例如,雷雨師100籤、60甲子籤、觀音100籤、保生大帝60籤、觀音28籤、觀音24籤、鹿港天后宮百業籤、澎湖天后宮100籤、金錢卦32籤、註生娘娘30籤、呂祖60籤、28宿籤等鬼籤鬼話。
籤詩的等級不同,如籤王籤、籤首籤各一支,代表所求必成,抽籤者須添香火錢;其等級有上上、大吉、上吉、中吉、中平、中下、下下等鬼話。
4,《周易》是卜書
卜:以火灼龜甲,據其裂紋以預測吉凶;「卜」就是問鬼與交鬼,《易經》就是卜書。
《周禮·大卜》注:「問龜曰卜。」;《禮記·曲禮》:「龜為卜,蓍為筮。」;《詩·衛風·氓》: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伏羲畫八卦;周文王畫六十四卦;周文王、周公與周代卜官集體作卦辭、爻辭;有些卦辭、爻辭可能來自於商人的占卜資料。
孔丘與其弟子作《繫辭》上下、漢代儒生作《十翼》中除了「《繫辭》上下」外的內容。
5,《周易》有商的占卜訊息
有些卦辭、爻辭是殷商人所作,並非周人所作,以下資料可知:
《既濟卦》卦辭:亨,小利貞,初吉終亂。《既濟卦》第三爻,爻辭: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此處爻辭裡的高宗,即商朝的武丁;爻辭是配合卦辭的文字,因此《既濟卦》的卦辭與爻辭應該是一體的文字,應該都為殷商人所作。
《大壯卦》六五:喪羊於易,無悔。
《旅卦》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於易,凶。
《山海經》:「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於有易、河伯僕牛。有易殺王亥,取僕牛。河伯念有易,有易潛出,為國於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竹書紀年》:「殷王子亥賓於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於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也。」
《楚辭·天問》:「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於有扈,牧夫牛羊?乾協時舞,何以懷之?平肋曼膚何以肥之?有扈牧竪,云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恆秉季德,焉得夫樸牛?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昏微遵跡,有狄不寧?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後嗣而逢長。」
王亥是商契的後人,是商代部落的第七代首領,是商人紀念的先公。此兩卦爻提到「喪羊於易」、「喪牛於易」、「鳥焚其巢」,就是在指「王亥」,唯有商人才會在卦爻裡提先公的事情,因此《大壯卦》與《旅卦》應為商人所作。
周人痛恨商人,不可能特意用商人祖先名字來寫爻辭,從此可知,《周易》的內容可能大多抄襲自商人的占卜書。
6,《周易》有周的占卜訊息
《明夷卦》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從《明夷卦》可知,箕子為周武王時代人,此卦屬周武王時代,可能是周公或周卜官所作。
甲骨文的「明」,從左日從右月;甲骨文的「朝」,左邊從日在上草下草中,右邊從月。
甲骨文的「明」與「朝」類似,在《明夷卦》裡,「明」與「朝」是通假字,因此「箕子之明夷」即「箕子之朝夷」;「朝夷」即「朝鮮」。
《海內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
《海內北經》:「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
張華《博物志》:「箕子居朝鮮,其後燕伐之,朝鮮亡,入海為鮮國師。」
《泰卦》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從《泰卦》可知,帝乙為周文王時代人,帝乙將妹(指帝乙之女兒)嫁給周文王;此卦屬周文王時代,可能是周文王、周公或周大卜所作。
季歷是古公亶父第三子;季歷發展農業,逐漸強盛,商王封季歷為西伯。 在商王武乙時,季歷與商朝貴族任氏通婚,娶太任為妻室,商周友好。
《竹書紀年》:周公季歷在「商王武乙35年,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
《後漢書·西羌傳》注引古本《竹書紀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竹書紀年》:「武乙三十五年,武乙獵於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
上文記載了季歷在商王武乙時,已武力強盛;周公季歷俘十二翟王時,同年,武乙又被雷擊死,商王文丁剛即位,準備對付周公季歷。
商王文丁為了阻止周族勢力,召季歷赴殷都,封為「方伯」,即「周西伯」;然後殺死季歷,在周原宗廟祭祀處,發現周的甲骨文裡有「冊周方伯」,表示殷人對季歷施行「冊刑」。
周原宗廟祭發現的兩片甲骨文,內容為:「貞王其拜又大甲,冊周方伯,鹵正,不左,於受又又」與「……文武……王其邵帝……天囗典冊周方伯……囟正亡左……王受又又」。
甲骨文「冊」從冊從口,即「冊刑」,象將人身體用四刀砍成五段後,放入鼎裡;「冊刑」就是將身體砍成一段一段,然後放在鼎裡煮,煮完後分享眾巫。
商王文丁用「冊刑」殺了周族首領季歷,季歷是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因此周對商有很深的仇恨,這埋下了後來周滅商與周大屠殺商人的種子;文丁是箕子、比干、帝乙的父親;文丁去世,子帝乙繼位,帝乙為商紂王的父親,帝乙為避免周的不臣服,將女兒嫁給周文王,以此緩和關係;姬昌知道滅商時機未成熟,因此接受商周聯姻。
《詩經·大雅·大明》:「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曰嬪於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於渭。」
此詩說王季娶商族摯仲氏為妻,即為文王之母大任;因此周文王有殷商人的血統,商湯也是周文王母親方的祖先,這就是武王克商後,仍然善待殷人後裔的原因。
王季即周王季、季歷、姬歷,是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周文王姬昌娶帝乙之女大姒為妻,「俔天之妹」,即帝乙之女。
《詩經·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纘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保祐命爾,燮伐大商。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於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周文王在帝乙之女前,已娶有莘氏之女「太姒」,「太姒」生「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毛叔鄭、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和冉季聃」,因此周武王不是「妹」所生,由下列資料可知。
在商周文字裡所用的「上帝」就是撒旦,因為商周占卜與交鬼;商周占卜與交鬼的對象就是撒旦。
第七十三章,群巫舞龍
1,龍與群巫
《易》是群巫的作品
從伏羲、周文王、周公與周代卜官、孔丘與其弟子、漢代儒生都是巫人,都是這《易經》創作的參與者,都是撒旦用爪牙,因為撒旦用這《易經》來讓人交鬼與禍害人類。
司馬遷《報任安書》:「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繫辭》云:「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史記·周本紀》:「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殷紂王將周文王姬昌監禁在羑里,即今河南湯陰縣羑里城。周文王在被監禁的七年裡,將伏羲先天八卦增加為六十四卦,以此推演《周易》。
《周禮》:「大卜掌三易之法」。「大卜掌三易之法」是指大卜掌管三種占卜方法,例如,卜甲、卜骨、卜鼎等三種卜卦方式。
《易經》原來有三部,即《連山易》、《歸藏易》與《周易》;由於《連山易》、《歸藏易》已失傳,因此有人稱《周易》為《易經》,或簡稱《易》。
《易》最初是用來占卜與交鬼的書;《易傳》是註解《易經》的書。
《易傳》的前半部是「經」,即《周易》原文,為周文王、周公與西周卜官的集體創作書;可能是姬昌先寫作,然後周公與西周卜官增加修改與潤飾其文而成。
《易傳》的後半部為「傳」,即《十翼》;其中的《繫辭》上下是由孔丘、孔丘的弟子們所集體創作,其它部分由漢儒所作。
《易經》包括「卦名、卦象、爻題、卦辭與爻辭」;《易傳》的「傳」部分是《十翼》,《十翼》包括《彖》上下、《象辭》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等十篇。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易經》,其中有孔丘與其弟子所著的《繫辭》上、下,但沒有《十翼》的其它內容。
由此可知,《十翼》中除了「《繫辭》上、下」外,其它部分大都漢儒經師所創作的。例如,姬昌也有作一小部分的《彖》,可能是零星筆記,後人將增修而後成書。
2,龍之多角
《易》有許多派別,如同龍之角。
《周易》未提及陰陽與太極思想,「陰陽與太極」思想是道家與陰陽家在解釋《周易》時所加入的。春秋戰國時期,易學有儒家易、道家易、筮術易等三宗。
《四庫全書總目》更將易學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即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象數學派研究周易卦爻的占卜術,這屬於交鬼與通邪靈的巫術派,例如,京房、邵雍等;義理學派研究周易卦爻的思想涵義,這屬於研究撒旦謊言的巫教派,例如,王弼、程頤等;朱熹主張重本義、重象數,主張要將義理、卜筮、象數相結合,統一成為易學,這屬於巫術與巫教合一派。
《漢書·藝文志》記載「術數」中的第四種是「蓍龜」。龜即以龜甲占,稱「卜」;蓍即以蓍草占,稱「筮」。
周文王等著《易傳》、唐張弧《子夏易傳》(11卷)、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曹魏王弼《周易注》、明來知德《來氏周易集註》、宋程迥《周易古占法》、宋程頤《周易程氏傳》、南宋朱震《漢上易傳》、宋朱熹《周易本義》、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清惠棟《周易述》、清李光地《周易折中》、清毛奇齡《春秋占筮書》、楊樹達(1885-1956年)《周易古義》、尚秉和(1870-1950年)《周易尚氏學》等都是注解《易經》的書。
《易經》本為卜筮用,先以蓍草占得某一卦或爻後,再對照《易經》以觀其卦象定凶吉,這就是交鬼與通邪靈的行為。
《易經》與解釋《易經》的思想,充分影響力漢文化在「拜龍、拜鬼、交鬼、通靈、問鬼、卜卦算命、畫符咒、儒教、儒術、道教、道術、法術、宗教、政治、帝王術、權謀詭詐術、坑蒙拐騙術、假大空術、厚黑學、人文、哲学、文學、思想、教育、經濟、醫學、天文、算術、音樂、藝術、養生、武術、兵法、超限戰術、軍事」等35領域,促使漢文化被異化成為了完全的巫毒文化,即邪靈文化。
3、龍造圖騰
《易經》裡的龍文化
原始夏人崇拜龍圖騰,原始殷人崇拜鳳圖騰。周人繼承崇拜龍圖騰,這可以從周文王在《周易》乾卦與坤卦裡的「龍論」可知;乾卦與坤卦裡的龍就是「周武王時期的周」,周公稱其為龍。
由以下的考古與出土的器物可知,龍的歷史發展過程,就是從小蛇演化成大龍的型態,這裡面充滿了巫人的各種想像與謊言。
這些龍的想像與謊言,若不是來自交鬼與鬼的啟示,人絕對不可能憑空創造出來,例如,交鬼的巫人在夢境禮看見龍或巫人看見龍的異象等,有如周文王看見龍捲風異象而在《周易》裡「論龍」。
夏商周人為什麼選擇以蛇身為主體來創作龍?商周人為什麼不選擇牛羊豬鳥龜其中之一的獸身為主體來創作龍?難道商周人對蛇比牛羊豬龜更熟悉?
這裡有很清楚的答案,夏商周人好占卜,占卜就是交鬼,交鬼就是交撒旦,撒旦就是古蛇與龍;撒旦當然要叫交鬼的巫人崇拜蛇,並將蛇美化成為令人恐懼與具有威嚴的巨龍了。
真相是「龍是巫人與鬼集體聯合創作出來的謊言」;如果不是撒旦對巫人曾提供過龍的異象,東亞大陸人絕不可能會憑空創作出這種不在真實世界出現過的動物的「龍」圖騰。
4,龍在各地
啟示錄 12:9
於是那巨龍被摔了下來。牠就是那古蛇,被稱為魔鬼和撒旦,那迷惑普天下的。牠被摔在地上,牠的使者們也與牠一起被摔了下來。
仰韶文化的龍:在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發現一墓,距今約6000年;墓室裡男子的骨骸左右旁,有用蚌殼排列的龍虎圖形,龍圖形身長1.78米,龍張口、弓身、有前爪與後爪、長尾。
凌家灘文化的龍;出土白色玉龍,呈O字型;距今約5300年;龍口閉,有眼、耳、鼻,龍肚肥厚,龍背上有魚鰭,尾小勾住龍的下顎。
紅山文化的龍:內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墨綠色玉龍,呈C字型,距今約5000年;如同卷曲的蛇,有眼、閉口、有尾;頸背有形狀上翹的背鬃,尾部較鈍,身上沒有紋飾。
商代的龍:婦好墓出土的玉龍,呈C字型,距今約3200年;玉龍呈現卷曲的蛇狀,有眼、有角、張口(上齒與下齒連結)、身上有雲紋、尾部呈勾狀並接近龍的下顎。
周代的龍;在洛陽金村東周天子大墓出土的「龍環玉璧」,龍呈現龍行走在日上與龍在日中行走狀,有眼、有角、張大口(口全張開)、有四足、身上有雲跟隨,這是首次龍與日結合的具體形象。
5,龍在長大
後代的龍,其增加與變異之處更多了。
龍的發展,如同古蛇透過人的專制、暴力、謊言與大一統吞併活動,從夏與周初時代的小蛇,最後演變成充滿了各種謊言與偽造形象的巨龍;事實上,不論人如何偽造龍,這雄壯的假龍影像的本質就是蛇,就是即將被女人後裔踏碎頭顱的蛇。
這撒旦創造的假龍,它集合了「蛇身、蛇腹(蜃腹)、蝦眼(蟹眼、龜眼、兔眼、鬼眼,圓凸而瞪)、虎眉、鹿角、馬頭(牛頭、豬頭、駝頭)、蛇項(蛇頸)、驢耳(馬耳、牛耳、羊耳)、牛鼻(狗鼻)、鱷魚嘴(狗嘴、牛嘴、馬嘴、驢嘴)、牛舌、虎牙、羊鬍鬚(虎鬚、人鬚)、鯰長須(魚須、蝦須)、獅鬃、蜥蜴腿(四腿)、虎掌、鷹爪(雞爪、鳳爪)、魚鰭(鬣蜥背鰭)、魚鱗(蛇鱗、穿山甲鱗、鬣鳞蜥的鱗)、魚尾(蛇尾、獅尾、鬣尾、牛尾、馬尾)」等21種獸的身上部位。
這假龍結合了天上飛的、地下走的、水裡游的許多動物特徵,成為一種組合獸,代表大一統獸的圖騰。
龍的謊言,包括龍代表王、天子、皇權、威嚴、高貴;龍能追逐太陽(戲珠,火焰升騰,火焰出海,崇拜太陽)、為鱗蟲之長、司掌行雲布雨,為風雨主宰、騰雲駕霧、翱翔九天、呵氣成雲、吐水、吐火、善變化(能隱能顯)、乘雷電、興雲霧、起虹霓、降時雨、豐五穀、兆祥瑞、消災降福等。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龍,水物也」。
《管子·水地》,「伏闇能存而能亡者,蓍龜與龍是也。龜生於水,發之於火,於是為萬物先,為禍福正。龍生於水,被五色而游,故神。」
宋人羅願《爾雅翼》的「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東漢王符言龍:「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龍是中國等東亞國家古代神話傳說生活於海中的神異生物,為鱗蟲之長,司掌行雲布雨,是風和雨的主宰,常用來象徵祥瑞。
龍結合了天上飛的、地下走的、水裡游的各種動物的特徵,成為大一統獸的圖騰。
第七十四章,龍之怒吼
1,龍之繁衍
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伏羲八卦,文王卦辭,周公爻辭,孔子十翼也。」
唐代陸德明錄《經典釋文·註解傳述人》:「文王拘於羑里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謂之十翼」。
孔穎達與德明錄對《周易》的說法都不夠精確。我認為《周易》與《易傳》根本就是各種鬼的鬼話大雜燴。
我認為《周易》的卦辭,初期為周文王所作,周文王也應該留下一些零星的文字,作為周公與大卜創作爻辭的參考。
周公與大卜在歷次卜時,增修了周文王的卦辭與一些零星爻辭,並紀錄與完整化創作了爻辭,爻辭應該是周巫人卜後集體的意見總匯。
周公與大卜在記錄與創作爻辭外,有時也應留有一些零星文字作為彖辭,漢代儒生據此再增加成為完整的彖辭。
卦名、卦辭、爻辭、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等,是殷商貞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周代卜官、孔丘、孔丘弟子、漢代儒生等人的集體創作與增修的合集;後人總是可以在前人的文字基礎上,增加與修改文字,成為具有更豐富鬼話的訊息。
《周易》裡,在卦辭、爻辭與彖辭裡的一些特定文字,明顯是由姬昌與周公所作;但是卦辭、爻辭裡的全句敘述可能是被周公、周代卜官修改或調整過。
在彖辭部分,除了保留若干姬昌與周公簡短的特定文字外,全句都已是出於他人的寫作;所有的彖辭部分,都是屬於漢代儒生風格的文字。
2,龍之怒
這些姬昌與周公的特定文字,例如「利涉大川、利西南、利建侯、宜建侯、利建侯行師、鼎玉鉉、履帝位」等;這些特定文字都是姬昌、姬發與周公等「仇商與要取代商」意識的文字,別人寫不出來的。
周對商的仇恨:商長期壓迫周稱臣,商王文丁殺死姬昌的父親季歷,姬昌被殷紂王囚禁在羑里七年,殷紂王還逼迫姬昌吃了長子伯邑考的肉。
姬發出兵擊商時,作《泰誓》;姬發帶著姬昌的神主牌,並聲稱朕文考無罪,即姬昌無罪。這代表姬發帶著姬昌的恨出兵擊商。
《尚書·泰誓下》: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
《禮記·坊記》:予克紂,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紂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
《周禮·春官·宗伯》:若大師,則帥有司 而立軍社,奉主車。
《師》: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凶。
從《師》爻辭可知,姬昌被囚羑里時,伯邑考帥師救父,最後卻是被「輿屍」;上述的所有事件導致周文王、周武王與周公仇恨殷紂王。
從《周易》可知,姬昌與周公在卜時,總是不斷地重複提「利涉大川、利西南、利建侯、宜建侯、利建侯行師、鼎玉鉉、履帝位」等概念,這表達周氏父子強烈的病態意念與決心,這些理想最後是由姬昌之子姬發為其實現。
《周易》裡充滿了姬昌與周公仇商的文字,以下是周公卜問鬼後的辭,其目的是求鬼助周滅商稱王。
3,龍之蓄勢
《周易》爻辭裡有「利涉大川、利建侯」等文字。
「利涉大川」就是有利於周人渡黃河攻擊商。「利建侯、宜建侯」就是利於建立自己侯國,不再對商稱臣;「建侯」是謙虛的說法,其實是要滅商王政權,並取而代之。
《易》彖辭裡有「宜建侯、東北喪朋、西南得朋、利西南、利建侯行師、履帝位」等文字。
「東北喪朋」指位於周東北方的商喪失諸侯國與各地人心;「西南得朋」指位於商西南的周得諸侯國與各地人心;「利西南」指有利於於商西南的周。
「利建侯行師」即「利于建立侯國,出兵征伐」;「履帝位」指周可以登帝位。
《屯》卦卦辭: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卦爻辭: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候。
《屯》卦彖辭: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味;宜建侯而不寧。
《豫》卦卦辭:豫,利建侯行師。
《豫》卦彖辭: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請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履》卦彖辭: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蹇》卦卦辭: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蹇》卦彖辭: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利見大人,往有功也。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蹇之時,用大矣哉。
《解》卦卦辭: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解》卦彖辭: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大矣哉。
《坤》卦卦辭: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坤》卦爻辭:初六:履霜,堅冰至。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六三:含章可貞。 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六四:括囊﹔無咎,無譽。六五:黃裳,元吉。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用六:利永貞。
《坤》卦卦辭裡有「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坤》卦爻辭裡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這很明顯是「周公為周武王在牧野之戰前的卜卦」,屬吉卦。
4,射隼攻商
《解》卦卦辭: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解》卦爻辭:初六,無咎。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於小人。上六,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解》卦彖辭: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大矣哉!
《解》卦卦辭裡有「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表示有部落來歸順周代表吉象。
《解》卦爻辭裡有「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代表周射隼攻商,可以成功,無不利。
金文「隼」從隹從十,象鳥在樹枝上;「隼」同「梟」,代表兇鳥,殷商崇拜「梟」。「射隼於高墉之上」表示「將高高在上的商射下來」,即「滅商」。
《解》卦彖辭裡有「往得眾也」與「往有功也」,表示周往攻商,可以得眾部落支持,往攻商會成功。
《蹇》卦卦辭: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蹇》卦爻辭:初六,往蹇來譽。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九三,往蹇來反。六四,往蹇來連。九五,大蹇朋來。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彖》曰: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利見大人,往有功也;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蹇之時用大矣哉。
5,牧野之戰
主曆前1046年,周武王帶領9族聯軍擊商,戰於牧野;周武王在牧野之戰前作《牧誓》。9族聯軍即周、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詩經·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尚書· 周書·牧誓》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受戰於牧野,作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乾,立爾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愆於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勖哉夫子!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於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爾所弗勖,其於爾躬有戮!」
《尚書·武成》王若曰:「嗚呼!群后,惟先王建邦啟土。公劉克篤前烈,至于大王,肇基王跡,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勛,誕膺天命,以撫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惟九年,大統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厎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孫周王發,將有大正于商。』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祇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黃,昭我周王。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既戊午,師逾孟津,癸亥,陳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舊。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賚于四海,而萬姓悅服。
《逸周書·克殷》:周車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帝辛從。武王使尚父與伯夫致師,王既誓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商辛奔內,登於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於火,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諸侯,諸侯畢拜,遂揖之,商庶百姓咸俟於郊,群賓僉進曰:「上天降休。」再拜稽首,武王答拜。先入,適王所,乃克射之三發,而後下車,面擊之以輕呂,斬之以黃鉞,折縣諸大白,乃適二女之所既縊,王又射之三發,乃右擊之以輕呂,斬之以玄鉞,縣諸小白,乃出場於厥軍。翼日,除道修社及商紂宮。
從上列文字可知,周武王是如何殘忍對待商紂王與殷人臣僕,充分表現出仇恨商王朝政權的心思意念。
6,論紂之罪惡
周武王滅商後,次年觀兵於盟津(今河南孟縣西南孟津),作《太誓》,《太誓》即《泰誓》,論紂之罪惡。
《史記·周本紀》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乾,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而奔周。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咸會。曰:「孳孳無怠!」武王乃作太誓,告於眾庶:「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逖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遠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國冢君,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稱爾戈,比爾乾,立爾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昏棄其家國,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俾暴虐於百姓,以奸軌於商國。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勉哉!不過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羆,如豺如離,於商郊,不御克奔,以役西土,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於爾身有戮。」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
《史記·周本紀》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諸侯,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諸侯畢從。武王至商國,商國百姓咸待於郊。於是武王使群臣告語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縣其頭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復軍。
第七十五章,龍涉大川
1,利涉大川
在《周易》的卦辭與爻辭裡,經常會出現「涉大川」用詞;「涉大川」有兩重意義,即「渡黃河滅商紂王政權」、「渡過危機或困難」。
以下是有關「利涉大川」的文字,這可以充分看出姬昌父子對「利涉大川」的病態渴望情況。
《訟》卦卦辭: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屯》卦卦辭,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屯》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需》卦卦辭: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同人》卦卦辭: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謙》卦爻辭: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蠱》卦卦辭: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蠱》卦彖辭: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大畜》卦卦辭: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大畜》卦彖辭: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這《大畜》卦彖辭,不是姬昌所作,文字風格不同於姬昌,文字風格應該屬於春秋時期儒生所作。
《大過》卦爻辭:上六,過涉滅頂,凶,無咎。
《頤》卦爻辭: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頤》卦爻辭: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益》卦卦辭: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益》卦彖辭: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渙》卦卦辭: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渙》卦彖辭: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中孚》卦卦辭: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中孚》卦彖辭: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未濟》卦爻辭;六三,未濟,徵凶,利涉大川。
《大過》卦爻辭:上六,過涉滅頂,凶,無咎。
2,問鼎於商
以下的《鼎》卦的卦辭與卦爻,內容明顯是周武王要問鼎於商,欲取而代之。
《鼎》卦卦辭:鼎:元吉,亨。
《鼎》卦爻辭: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鼎》卦爻辭: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
《鼎》卦爻辭: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鼎》卦爻辭: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鼎》卦爻辭: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鼎》卦爻辭: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鼎》卦爻辭:初六」裡的「得妾以其子,无咎。」,須要與下列的文字對觀,才能明白其義:
《泰》卦爻辭: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大國》卦爻辭: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歸妹》卦爻辭: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小畜》卦爻辭: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凶。
《蠱》卦爻辭: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无咎,厲終吉。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姤》卦爻辭:上九,姤其角,吝,無咎。
《歸妹》卦爻辭: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隨》卦爻辭: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詩經·大雅·思齊》說:「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太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第七十六章,龍見大人
《乾卦·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在漢文字圈,一般人對《周易》裡的「大人」的解釋是「才德兼備的人」、「貴人」、「有智德而能解決困難者」,但是這都不是其本義。
《詩經》裡的「大人」
《詩經·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寢。乃寢乃興,乃占我夢。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
上文的「大人」即「太卜」或「大卜」,即「周代掌占卜的巫人;此大人為周王的占夢官。
《詩經·小雅·無羊》牧人乃夢,眾維魚矣,旐維旟矣,大人占之;眾維魚矣,實維豐年;旐維旟矣,室家溱溱。
上文的「大人」即太卜,即周代的占夢官。
《禮記》裡的「大人」
《禮記·樂記》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禮記·樂記》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干戚之舞非備樂也,孰亨而祀非達禮也。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
《禮記·樂記》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禮記·樂記》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熟,然後賞之以樂。
《禮記·樂記》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哀樂之分,皆以禮終。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禮記·樂記》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欣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後草木茂,區萌達,羽翼奮,角觡生,蟄蟲昭蘇,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則樂之道歸焉耳。
《禮記·樂記》子曰:「居!吾語汝。夫樂者,象成者也;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大公之志也。
由《禮記·樂記》可知,「大人」與「先王、王者、武王、大公、聖人、天子、君子」等相通。
4,《周易》裡的「大人」
甲骨文的「大」是「大巫王」,即「商王」;周代初期承襲了甲骨文「大人」的原義。
《周易》裡的「大人」是周公卜時,指向當時的「周王姬發」;這是周公等大卜勸各部落與方國歸順周武王姬發的用語。從以下卦的卦辭與爻辭內容可知:
《乾》卦卦辭:元亨利貞。
《乾》卦爻辭: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九四,或躍在淵,无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乾卦是周伐商前,周公卜給各部落與方國首領的卦,勸他們歸向周武王,共同征伐商人。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指周的田產豐盛,實力強大,各部族與方國應該去見周武王,並與周結盟;「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指周武王已強大,各部族與方國應該去見周武王,並與周結盟。
「亢龍,有悔」是指殷紂王驕傲不祭祀上帝(商周人所稱的上帝為撒旦),應該有悔;「群龍無首」是指各部落與方國應該以周武王為首來抗商,以免群龍無首。
《坤》卦卦辭: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坤》卦卦辭:初六,履霜,堅冰至。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六四,括囊,无咎无譽。六五,黃裳,元吉。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用六,利永貞。
在《周易》裡,「龍」可以是「王」,也可以是「焚風、龍捲風、霧、霾(塵埃)、煙(燒稻草的煙火)、虹霓、山風、谷風、冷氣團、熱氣團、積雨雲、雷雨、閃電、蛇、鰻魚、變色龍、蜥蜴」等具象。
《周易》乾卦的「見龍在田」與「飛龍在天」、《周易》坤卦的「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等裡的「龍」都是「周武王姬發」。
我認為下列卦裡的「大人」是「周武王姬發」,因為下列卦都是「大卜」記錄有關在姬發攻擊商前「各卦的卦辭與爻辭」。
《訟》卦卦辭: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訟》卦爻辭: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无眚。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无成。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九五,訟,元吉。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師》卦卦辭:貞,丈人吉,无咎。
《師》卦爻辭: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六三,師或輿尸,凶。六四,師左次,无咎。六五,田有禽,利執言,无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否》卦卦辭: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卦爻辭: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六三,包羞。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蹇》卦卦辭: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蹇》卦爻辭:初六,往蹇來譽。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九三,往蹇來反。六四,往蹇來連。九五,大蹇朋來。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萃》卦卦辭: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萃》卦爻辭: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无咎。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九四,大吉,无咎。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貞,悔亡。上六,齎咨涕洟,无咎。
《升》卦卦辭: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升》卦爻辭:初六,允升,大吉。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九三,升虛邑。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六五,貞吉,升階。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困》卦卦辭: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困》卦爻辭: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凶,无咎。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革》卦卦辭: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革》卦爻辭:初九,鞏用黃牛之革。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巽》卦卦辭: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巽》卦爻辭: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无咎。九三,頻巽,吝。六四,悔亡,田獲三品。九五,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上九,巽在床下,喪其資斧,貞凶。
後代人讀「利見大人」時,可以自我解讀為「投靠帝王」而成為「帝王師」,如孔丘、孟軻、呂不韋、李斯、韓非、韓信、張良等好求官位者。
第七十七章,龍舌出火
1,龍文化與人的傳統
歌羅西書 2:8
你們要當心,免得有人用哲學(fond-wisdom, philosophy)和騙人的空談(empty seduction, vain deceit)把你們擄去;那些是出於人的傳統,出於世界的元素(the elements of the system),而不是出於基督。
撒旦總是用華麗的人文哲學概念來迷惑人,將人的靈魂擄去,如同龍舌吐火迷惑人;任何違反基督真理與愛的思想,都是敵基督。
「儒家的巫文化與巫術」與「漢文字與漢古籍」都是來自交鬼的訊息,都是反基督真理與愛的思想,都是敵基督。
2,龍生於毒土
孔丘就是假先知,孔丘就是敵基督,孔丘就是假光明天使,孔丘就是殺少正卯的殺人犯,孔丘就是魔鬼,孔丘就是身上附著有千萬個魔鬼的群。
孔丘所建構的儒教龍文化就是敵基督文化,孔丘所建構的儒教龍文化就是吃人的大紅龍文化,儒教龍文化就是龍帝國轄制與奴役人的工具,儒教龍文化就是魔鬼製造的謊言。
敵基督
約翰一書 2:18
孩子們哪,現在是末後的時期了。正如你們聽說過敵基督的要來,現在確實已經有許多敵基督的出現了;故此我們知道,現在是末後的時期了。
約翰一書 2:22
誰是說謊者呢?難道不是那否認耶穌是基督的嗎?那否認父和子的,這個人就是敵基督的。
約翰一書 4:2
你們從這一點就認出神的靈:任何靈承認耶穌基督是以肉身而來的,這靈就是出於神。
約翰一書 4:3
任何靈不承認耶穌的,這靈就不是出於神,而是那敵基督者的靈。你們聽說過這靈要來,而它現在已經在世上了。
約翰二書 1:7
原來,有許多迷惑人的已經在世上出現,他們不承認耶穌基督是以肉身而來的;這樣的人是迷惑人的,敵基督的。
馬太福音 24:5
因為許多人會以我的名而來,聲稱『我是基督』,並且會迷惑許多人。
馬可福音 13:22
後因為假基督們和假先知們會出現,行神蹟和奇事,如果有可能,甚至迷惑那些蒙揀選的人。
假先知
約翰一書 4:1
各位蒙愛的人哪,你們不要每一個靈都相信,而要分辨這些靈是否出於神,因為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在世上出現了。
路加福音 6:26
當所有的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先也是同樣對待假先知們的。
耶利米書 27:9
至於你們,不可聽從你們的先知和占卜的、圓夢的、觀兆的以及行邪術的,他們告訴你們說你們不致服侍巴比倫王。
彼得後書 2:1
不過,在子民當中也出現過假先知;照樣,在你們當中也會有假教師。他們會偷偷引進使人滅亡的異端,甚至否認那救贖他們的主,給自己招來快速的滅亡。
耶利米書 23:16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這些先知向你們說預言,你們不要聽他們的話。他們以虛空教訓你們,所說的異象是出於自己的心,不是出於耶和華的口。
啟示錄 16:13
隨後,我看見三個汙靈,好像青蛙,來自龍的口、獸的口和那假先知的口。
啟示錄 19:20
但那獸被抓了;那假先知也與牠一起被抓了——他在獸面前行了許多奇蹟,藉此迷惑那些接受獸的印記並膜拜獸像的人。獸和那假先知兩個都活生生地被丟進燃燒著硫磺的火湖裡。
孔丘代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繼承了殷商的巫文化與巫術,即為儒教與儒術;其主要思想,有兩脈絡經典:
第一是《尚書洪範九疇篇》:《尚書洪範九疇篇》裡的巫教文化,崇尚「名利權位」與「福祿壽喜」文化,即儒教。
第二是《易經》:《易經》裡的卜卦與交鬼文化,即巫術文化,崇尚「權謀詭詐」與「坑蒙拐騙」意識,即儒術。
龍就是蛇,蛇要攻擊獵物時,會不斷搖動尾巴;用尾巴來迷惑獵物,獵物會以為蛇的尾巴為頭,而忽略防範蛇真正發動攻擊的頭,因此做出錯誤的判斷;蛇會趁其被迷惑時,攻擊獵物,並將獵物吞食。
3,龍術與龍教
《尚書·洪範》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尚書·洪範》「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十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強,子孫其逢,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吉,作外凶。龜筮共違於人,用靜吉,用作凶。」
《尚書·洪範》「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
《尚書·洪範》裡的第七疇,就是「殷術」,即「交鬼之術」,即《周易》思想的本源,即「儒術」的本體。
《尚書·洪範》裡的第九疇,就是「殷教」,即「崇尚名利權位」,即《四書》思想的本源,即「儒教」的本體。
4,龍與巫
孔丘是巫人,他是商湯子孫,他在宋學殷禮,他懂河洛語雅言(商周語),他專長祭祀與交鬼,他是鬼與人中間的巫人;從以下孔丘鬼話可知。
周人崇尚龍,孔丘崇尚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與《周易》文化,因此孔丘繼承了龍文化。
儒繼承龍文化,龍文化就是蛇文化,蛇文化就是鬼文化;儒的本質就是巫人,儒就是鬼在人間的使者與代言人,儒就是專為鬼服務的說謊者,儒就是擅長說鬼話者。
《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論語.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論語.八佾》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zōu)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gù)朔之餼(xì)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軻不明白孔丘是支持周禮文化,周禮文化有活人陪葬制度。
《墨子.節葬下》卷六記載:「若送從,曰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墨翟在此講的東周王朝的人殉制度。
1976-1986年,考古隊挖掘位于今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的秦公一號大墓,即春秋時期秦景公墓葬,他是秦第14代统治者,自主曆前577年起,在位40年;秦景公採行周天子等級的「黃腸題湊」葬式,其中有166人殉與20人牲。該墓還出土了3500余件極為精美的金器、玉器、鐵器、銅器、陶器、石器、骨器、漆木器、紡織品等。
《漢書·董仲舒傳》《舉賢良對策ㄧ》:「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靈,德施於方外,延及群生也。」
《漢書·董仲舒傳》:「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
《漢書·董仲舒傳》:「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脩飭也;五者脩飭,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漢書·董仲舒傳》:「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漢書·董仲舒傳》:「是故王者上謹於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脩此三者,而大本舉矣。」
《漢書·董仲舒傳》:「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提出「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王者上謹於承天意」、「春秋大一統」、「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等五點鬼話。
有人主張以「仁義禮智信」來建立東亞大陸的文化,這無異於要讓東亞大陸人繼續交鬼與食鬼文化。「仁義禮智信」即「仁誼禮知信」,因為「誼通義;知通智」。
「仁誼禮知信」裡的「禮」就是「崇尚人牲與人殉的祭祀」,就是交鬼儀式,就是向鬼獻活人祭;「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就是洗腦教育,讓人接受永遠的專制與成為永遠的奴民。
「王者上謹於承天意」就是「君權鬼授」的鬼話;「春秋大一統」就是要「永遠實行大一統專制的王朝政治」。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就是崇尚「儒家的思想主張」,即「崇尚王權(王道政治)、王朝專制、大一統帝國政權、人的等級制、巫人祭祀、華夷之辨、華夏中心意識」等鬼話。
5,龍之教
「儒教」就是「蛇搖動尾巴」,即「誘捕人的謊言」,專為「迷惑人的思想」。
儒教店最喜歡對人販賣「仁者愛人」思想,因為這是儒教花瓶裡的最大一朵花,但是它卻是假花。
事實上,根植於人性自私與貪欲的罪性(original sin)上,是結不出「仁者愛人」的果子;唯有根植於「敬畏神、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神、遵神的律法、認罪悔改、歸向基督」的信仰,才能結出「love your neighbour as yourself」與「helping the needy」的果子。
儒教的「仁者愛人」的無根思想永遠結不出下列聖靈的果子;唯有基督的愛才能結出下列聖靈的果子。
這裡所說的「聖靈的果子」就是「具有基督之愛的慈善組織與事業,例如養老院(包括收容被棄養的老人)、孤兒院(包括收容殘障兒童)、育嬰院(收容棄嬰與殘障嬰兒)、麻瘋病院、貧民病院(包括幫助窮人婦女接生的婦產科醫院)、婦女收容所、紅十字會、教會學校(包括提供窮人與女子免費教育的學校)、盲聾啞學校等。
以下是「儒教店」所販賣的各種假花:
《論語·學而》:「汎愛眾,而親人。」
《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里仁》: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以上是孔丘用來殺少正卯的遮羞布;孔丘滿口仁義道德,實為殺人魔王;孔丘是厚黑學始祖,他將殺人的刀裝飾得特別美觀。
《論語·述而》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丘的內心裡是追求富貴,孔丘說「雖執鞭之士」,即在表示他願意永「不擇手段」方式達成此目的。
《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孔丘的「「沽之哉,沽之哉」,就是他願意賣身給權力的宣言,後代儒生都如此。
《論語·為政》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孔丘的「干祿」術,就是「求官術」,這正是後代儒生一生追求的目標。
《論語·泰伯》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論語·衛靈公》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孔丘說「邦有道,如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是指「社會好,有機會就為官」、「社會動亂,要卷而避禍」,這是《易》的「趨吉避禍」與「權謀投機」思想,是鬼道,不是追求真理與光的思想;唯有基督願意為愛人與真理而死。
《孟子· 離婁下》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已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6,龍之毒牙
「儒術」就是「蛇攻擊之術」,即「蛇的毒牙」,其目的是「吞食人」。以下是「儒術」的言論:
《禮記·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孔丘的「隱惡揚善,執兩用中」觀點,是對「中庸」最清楚的詮釋。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壞處」與「只偏只倚好處」;「中庸」就是「恰到好處」。
「中庸」就是「止於至善」;「至善」就是「對我最大的好處」,因此「中庸」就是「不擇手段,勝者為王」。
孔丘的「隱惡揚善」就是說謊;「執兩用中」就是儒術。
《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丘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術,就是以自我利益與私欲為中心,毫無絕對的道德立場與原則。
《論語•子罕篇》:「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這是孔丘的權術。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這是孔丘的謀術。
《論語•子罕篇第九》:「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這是孔丘的「空空如也」術與「叩其兩端而竭焉」術,就是「牆頭草」術與「見風轉舵」術。
《論語•微子篇》:「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孔丘的「無可無不可」術,是以自我利益與私欲為中心,孔丘毫無絕對的道德立場與原則。
《論語.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孔丘以自我觀點為「義」,毫無絕對道德的立場與原則。
《論語‧八佾篇第三》:「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丘擅長權謀與世故,他的「君子無所爭」是「殺少正卯」的遮羞布。
7,龍之白口
「儒術」就是「孔丘殺少正卯」;「儒術」的白話文,如下:
柳亞子《題戰史》詩:「成王敗寇漫相呼,直筆何人縱董狐。」
魯迅 《三閒集·通信》:「要謀生,謀生之道,則不擇手段。」
林彪說:「不說謊話辦不成大事。」
李宗吾《厚黑學》:「喜怒哀樂皆不發謂之厚,發而無顧忌,謂之黑。厚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黑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厚黑,天地畏焉,鬼神懼焉。」
「牆頭草,隨風飄、隨風擺、隨風走、隨風倒;牆頭草,風吹兩面都可倒。」
《莊子·盜跖》:滿苟得曰:「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昔者恆公小白殺兄入嫂而管仲為臣,田成子常殺君竊國而孔子受幣。論則賤之,行則下之,則是言行之情悖戰於胸中也,不亦拂乎!故《書》曰:孰惡熟美?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
元代無名氏《犯長安.李傕定計》:李傕道:「雄兵十萬吾為首,晝夜兼程朝西走,這次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曹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元關漢卿《望江亭》:「便好道『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元馬致遠《漢宮秋》「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常言說得好:『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清李玉《清忠譜》:「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縱使人如鐵,難當法似爐。」
「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水至清則無魚,人至賤則無敵。」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世尊才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地下,惟吾獨尊。」
《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三·太子成道經一卷》:「是時夫人誕生太子已了,無人扶接。其此太子東西南北,各行七步,蓮花捧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明萬曆年間瞿汝稷編撰《水月齋指月錄》記載,釋迦牟尼佛出世之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地下,唯吾獨尊」。
第七十八章,龍一天下
約翰福音17:20-23
耶穌說,「我不僅為他們祈求,還為那些因他們的話而信我的人祈求,願他們都合而為一。父啊, 正如你在我裡面,我也在你裡面,願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好讓世界相信是你差派了我。你賜給我的榮耀, 我已經給了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就像我們是一體的。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 願他們能完全合一,好讓世界知道是你差派了我, 也知道你愛他們, 就像愛我那樣。」
羅馬書12:4-8
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做肢體,也是如此。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做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做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做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
羅馬書12:9-16
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侍主。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地款待。 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
在天使文化裡,基督就是愛,所有的人可以與基督合一,並且individual可以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人與基督合一的目的,是要彼此相愛,彼此幫忙,以此來榮耀神。
在龍文化裡,龍是用武力來建立帝國政權,所有的人必須臣服於龍,成為龍之奴;龍建立大一統帝國政權的目的,是要等級制化人與轄制人,因此人與人之間必然充滿了各種對立與仇恨,龍以專制與奴役人來榮耀撒旦。
1,漢文字裡大一統魔咒
儒教所宣揚的「大一統」、「一天下」、「隆一而治」、「定於一」、「一以貫之」、「華夷之辨」、「ㄧ言堂」等思想,其目的在幫助統治者擴大王權與領地,使其專制與奴役人的文化能充分發揚。
大一統的魔咒
大一統的魔咒是專制統治者擴大王權與領地所構建的騙術。
《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公羊傳·僖公四年》:「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
《史記.殷本紀》:「夏、殷之禮,生稱王,死稱廟主。」;周武王滅商建周,行分封制,周天子為天下之主,於是有天子名稱。
《管子·君臣上》:「天子出令於天下,諸侯受令於天子,大夫受令於君,子受令於父母,下聽其上,弟聽其兄,此至順矣。」
《管子·霸言》: 「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權;以遂德之行,結諸侯之親;以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因天下之威,以廣明正之伐;攻逆亂之國,賞有功之勞,封賢聖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
《管子·霸言》: 「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理也。」
管仲的「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理也」思想,是大紅龍征服天下思想的基礎;孔丘、孟軻、荀況、韓非、李斯登都是這種王天下思想的繼承者。
《禮記·坊記》子云:「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也。」
《禮記·喪服四制》:「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也。」
《禮記·曾子問》孔子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嘗禘郊社,尊無二上。未知其為禮也。
《孟子.萬章上》:「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元史·卷一·太祖本紀》:「吾聞東方有稱帝者。天無二日,民豈有二王邪?」
《管子·小匡》葵丘之會,天子使大夫宰孔致胙於桓公曰:「呈一人之命有事於文武,使宰孔致胙,且有後命,曰:『以爾自卑勞,實謂爾伯舅毋下拜。』」桓公召管仲而謀,管仲對曰:「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桓公曰:「呈乘車之會三,兵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北至於孤竹、山戎、穢貉、拘秦夏。西至流沙,西虞南至吳、越、巴、牂牱、不庾、雕題、黑齒,荊夷之國。莫違寡人之命,而中國卑我。昔三代之受命者,其異於此乎?」』
《管晏列傳》:「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荀子·仲居》:「然見管仲這能足以托國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定以為仲父,是天下之大決也。立以為仲父,而貴戚莫之敢妒也:與之高、國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惡也;與之書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
管仲的「尊王攘夷」、「富民強兵」、「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等思想,特別為孔丘與儒教門徒所推崇。
孔丘、孟軻、荀況等終其一生從未遇見過他們吹捧與嚮往的「聖王與仁君」;正如同柏拉圖一樣,柏拉圖終其一生也從未遇見過他們吹捧與嚮往的「哲學王」,因為孔丘、孟軻、荀況、柏拉圖等都是說謊者,他們都不敢面對與探討人的原罪(Original sin)。
孔丘因「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而稱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譚嗣同竟然看不出「秦政」與「孔丘仁學」的關係。
孔丘所宣揚的「仁」並沒有超越「專制」、「一言堂」、「大一統」等鬼牢籠的獨立地位;譚嗣同的《仁學》,將孔丘視為聖人,卻不論述孔丘的「專制」、「一言堂」、「大一統」等思想。
2,孔丘的一言堂文化
《荀子·宥坐篇》: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里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孔丘殺了少正卯,還曝其屍三日,如此殘忍的殺人犯,竟然被群儒奴稱為「大成至聖先師」,可見儒毒洗腦的功效;孔丘所提的五惡論並不脫離人的基本言論自由的範疇,孔丘扣帽殺人同文革時殺黑五類人是相同模式。孔丘家族在文革期間被挖墳曝屍,這也算是微小報應了。
孔丘這種殘殺少正卯的暴行,兩千多年來儒教圈竟然沒有人站出來嚴厲譴責這殺人者的罪行,也沒有人站出來對被殺者少正卯發出怒吼;他們竟然還稱這殺人者的後裔為「衍聖公」與「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他們為什麼不能意識到自己已被魔化?他們知不知道自己是被什麼樣的邪靈所附體?
《論語· 憲問》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参是睜著眼說假話,孔丘所說的「一」就是「唯我獨尊、不聽令者死、專制禮法、大一統與一言堂」,就是殘殺少正卯的刀,孔門弟子豈有不知孔丘是殺人者的本質。
《論語·季氏》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禮記·曾子問》:「曾子問曰:『喪有二孤,廟有二主,禮與?』孔子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嘗、禘、郊、社,尊無二上,未知其為禮也。』」
《孟子·萬章上》:「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史記·高祖本紀》:「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
孔丘《禮記·禮運》:「故聖人耐(能)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孔丘擁護專制與大一統文化,「專制與大一統」與「天下」結合後就是「家天下」;孔丘是儒教「家天下」思想的奠基者。
《詩經·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孔丘主張「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概念,這些都是建構大一統文化的思想元素。
《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3,秦制
「秦制」的本源來自孔丘的「一匡天下」思想;孔丘的「一匡天下」思想來自周武王姬發的「周天子」意識。
4,一匡天下:
《論語·憲問》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史記·齊太公世家》:「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南齊書·高帝紀下》:「賢能悉心,士民致力,用獲拯溺龕暴,一匡天下。」
唐·陸贄《平朱泚後車駕還京大赦制》:「再定皇都,一匡天下。」
5,周天子與大一統
周公透過「東征、制禮作樂、建立宗法制度、封土建國(封建)、建立人的等級制(區分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奴隸)、深化專制、行井田制」等措施,來鞏固周天子地位與周王朝政權。
鞏固周天子地位與周王朝政權,就是鞏固周的大一統帝國政權,讓天下諸侯國都臣服於周王朝政權,即周王朝ㄧ天下。
6,儒教見大人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為衣服。犧牲不成,粢盛不絜,衣服不備,不敢以祭。惟士無田,則亦不祭。』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九四,或躍在淵,无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管仲所說的「明一人之行」、孔丘所說的「一匡天下」、孟軻所說的「定于一」、荀況所說的「ㄧ天下」與李斯所說的「天下一統」、韓非所說的「一匡天下」等,他們都是宣揚的「大一統」思想者,因此孔丘、孟軻、荀況、韓非、李斯等為五位一體的邪靈,即儒教大一統毒瘤。
7,孟軻主張「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孟軻所說的「定于一」就是「大一統」,就是「用大一統帝國消滅個別差異性」,就是「唯我獨尊」,就是「大一統、專制、一言堂」。
孔丘的「一匡天下」與孟軻的「定于一」就是「大一統」,「大一統」就是要用殺人來「定于一」。
人各有其志,若有人想要「定于一」,那麼就是等於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人身上,這樣能不殺人嗎?秦始皇若不殺滅六國,如何能「定于一」?
孟軻說的「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在「儒教社會」裡的意思就是「唯嗜殺人者能一之」;儒教刻意忽視與拒絕面對人的原罪(Original sin),儒教想在充滿原罪的人的世界裡販賣「聖王與仁君思想」,那是絕對是鬼話連篇。
8,荀況在魔界的重要使命
荀況最喜愛說各種「一」的鬼話,這些鬼化裡面隱藏著魔鬼對東亞大陸人與全世界人的邪惡計畫。
荀況的「一」鬼話裡,包括「一天下、齊一天下、天下為一、隆一而治、一國取天下、一匡天下、執一無失、權出於一者強、其道一也」等謊言;這些「一」實際上是全部指向「大一統」的概念。
這些謊言建構了秦的大一統政權,這種大一統政權的機器也成為大紅龍轄制與奴役東亞大陸人至今的邪惡工具;大紅龍還想綁架東亞大陸人作為未來征服世界的炮灰。
荀況好談「一天下」;荀況的學生韓非好談「一匡天下」;荀況的學生李斯好談「天下一統」、「法令出一」、「能一」、「定一尊」等,他們是荀學三污鬼,都是屬於孔家店裡的鬼。
9,荀況主張「隆禮重法」
荀況《荀子·大略》:「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
10,荀況主張「隆一而治」:
《荀子·致士》:「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亂,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
11,荀況主張「權出一者強」:
《荀子·議兵篇》:「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權出一者強,權出二者弱,是強弱之常也。」
荀況主張「刑一人而天下服」
《荀子·議兵篇》: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郵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罰省而威流,無它故焉,由其道故也。古者帝堯之治天下也,蓋殺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傳曰:「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此之謂也。
12,荀況主張「一天下」
荀況《非十二子》:「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六說者立息,十二子者遷化,則聖人之得勢者,舜、禹是也。」
《荀子·王霸》:「若夫論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鄉方而務,是夫人主之職也。若是則一天下,名配堯禹。」
《荀子·王制》:「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順比從服,天王之事也。故政事亂,則冢宰之罪也;國家失俗,則辟公之過也;天下不一,諸侯俗反,則天王非其人也。」
《荀子·王制》:「夫堯舜者一天下也,不能加毫末於是矣。」
《荀子· 非十二子篇》: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六說者立息,十二子者遷化,則聖人之得勢者,舜、禹是也。
孔丘殺少正卯,正是這種剷除異己的殺人手法;這種殘暴方式,完全沒有司法正義,這塑造出了儒教龍文化圈裡的人普遍沒有遵守法律的意識,即個人意志可以高於法律規定,如毛澤東、王震、江青、紅軍、紅衛兵等鬼。
《荀子·王制》:故古之人,有以一國取天下者,非往行之也,修政其所,莫不願,如是而可以誅暴禁悍矣。故周公南征而北國怨,曰:「何獨不來也!」東征而西國怨,曰:「何獨後我也!」孰能有與是鬥者與?安以其國為是者王。
荀況竟然為「一國取天下者」美化成為「安以其國」,這不就是為法西斯帝國侵略世界開路?儒教是「大紅龍帝國征服天下」的支持者,是人類文明裡的最惡毒邪靈。
《荀子· 儒效》彼大儒者,雖隱於窮閻漏屋,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侯,莫不願得以為臣。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國莫能與之爭勝;笞棰暴國,齊一天下,而莫能傾也。是大儒之徵也。其言有類,其行有禮,其舉事無悔,其持險應變曲當。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其窮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傑化之,嵬瑣逃之,邪說畏之,眾人媿之。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上列《荀子· 儒效》裡的觀點,正是李斯推行「一」政策的思想基礎;李斯推行的「一」政策,即李斯諫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政策,此事記載於《秦始皇本紀》。
《荀子·堯問》 堯問於舜曰:「我欲致天下,為之奈何?」對曰:「執一無失,行微無怠,忠信無倦,而天下自來。執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誠盛於內,賁於外,形於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
《荀子·王霸》:「故能當一人而天下取,失當一人而社稷危。不能當一人,而能當千百人者,說無之有也。既能當一人,則身有何勞而為?垂衣裳而天下定。故湯用伊尹,文王用呂尚,武王用召公,成王用周公旦。卑者五伯,齊桓公閨門之內,縣樂、奢泰、游抏之修,於天下不見謂修,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五伯長,是亦無他故焉,知一政於管仲也,是君人者之要守也。」
《荀子·富國》:「故先王明禮義以壹之,致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重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齊之,潢然兼覆之,養長之,如保赤子。若是,故奸邪不作,盜賊不起,而化善者勸勉矣。是何邪?則其道易,其塞固,其政令一,其防表明。故曰:上一則下一矣,上二則下二矣。辟之若屮木枝葉必類本。此之謂也。」
《荀子·富國》:「故明君不道也。必將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政以齊民;然後節奏齊於朝,百事齊於官,眾庶齊於下。如是,則近者競親,遠方致願,上下一心,三軍同力,名聲足以暴炙之,威強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揮,而強暴之國莫不趨使,譬之是猶烏獲與焦僥搏也。故曰:事強暴之國難,使強暴之國事我易。此之謂也。」
《荀子·王霸》傳曰:「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謂合王制不合王制也。天下有不以是為隆正也,然而猶有能分是非、治曲直者邪?
荀況竟然用「合王制不合王制」來定義「天下」的存在意義,他竟然認為王制是真理的指標;他應該以「合神心意不合神心意」來看待世界,他是魔鬼的特使,他不可能認識神與真理。
《荀子·堯問》世俗之為說者曰:「湯武不善禁令。」曰:「是何也?」曰:「楚越不受制。」 是不然。湯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湯居亳,武王居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曷為楚越獨不受制也!
13,荀況的鬼話
荀況的鬼話:「湯武非取天下也」
《荀子·正論》:「湯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義,興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歸之也。桀紂非去天下也,反禹湯之德,亂禮義之分,禽獸之行,積其凶,全其惡,而天下去之也。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故桀紂無天下,湯武不弒君,由此效之也。湯武者,民之父母也;桀紂者、民之怨賊也。今世俗之為說者,以桀紂為君,而以湯武為弒,然則是誅民之父母,而師民之怨賊也,不祥莫大焉。以天下之合為君,則天下未嘗合於桀紂也。然則以湯武為弒,則天下未嘗有說也,直墮之耳。」
荀況認為「勝者必為民之父母,應該為王;敗者必為民之怨賊,應該無天下」,荀況完全不去面對與思考人的原罪(Original sin),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在一個充滿罪的世界裡,經常是最毒的蠱蟲咬死次毒的毒蟲而成為蠱王,兩者都是貪戀權位與財富的毒蟲,如劉邦滅了項羽、李世民滅了李建成與李元吉、朱元璋滅了陳友諒、毛澤東滅了蔣介石等;那些勝利者成為了王,王當然能隨意竄改歷史,將戰敗者醜化成大罪惡的人,如同歷史書上記載的夏桀與商紂。
14,荀況對聖人的三大定義
荀況對聖人的三大定義:此聖人即鬼王
《荀子·正論》:「故天子唯其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強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眾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聖人莫之能盡。故非聖人莫之能王。聖人備道全美者也,是縣天下之權稱也。」
從上列《荀子·正論》觀點可知,李斯為會何投效嬴政,因為嬴政完全符合荀況對聖人的三大定義,即「至強、至辨、至明」者;這三大定義是「最聰明的強者」,並不是「敬畏神與愛人如己者」。
荀況要「最聰明的強者」來「一天下」,這正是李斯說服嬴政的方式,即按荀況的思想去焚書坑儒與吞併六國,嬴政因此犯下大一統與大屠殺的罪行。
15,李斯與韓非是魔界特使
李斯求為秦帝王師,這是儒教的利見大人思想;儒生心中的大人就是有權力者,即「王」。
李斯主張「天下一統」:李斯見秦王,將儒教的大一統帝國意識傳給了秦王,導致了2千多年來東亞大陸人食秦制;「秦制」就是「儒教大一統帝國制」。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辭於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閒行者耳。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至秦,會莊襄王卒,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捨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李斯因以得說,說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幾也。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並六國者,何也?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賫持金玉以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秦王拜斯為客卿。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并爭,厚招游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李斯諫嬴政「成帝業,為天下一統」,完全是荀況思想的呈現,李斯是荀況鬼思想的附體。
皇甫謐《帝王世紀》說:「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有五百餘萬,推民口數,當尚千餘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
秦國吞併六國的戰爭導致了當時各國三分之二人的死傷,這些人都是死在李斯與儒教大一統意識的刀裡。
大一統意識下的一言堂思想,就是統治者進行順民與奴化教育的方法。
《禮記·中庸》:「今天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
上述《禮記·中庸》思想,是李斯在秦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等政策的思想基礎。
《荀子·解蔽》:「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說,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亂國之君,亂家之人,此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
正是荀況的這思想,影響了李斯,李斯建議嬴政頒布的「焚書令」。
李斯在秦政裡注入了完整的荀況魔鬼訊息,即「專制、一言堂、大一統」等思想病毒;荀況與孔丘、孟軻、韓非、李斯都已同一魔鬼化,都已成為大紅龍推銷「專制、一言堂、大一統」思想病毒的鬼差。
16,韓非的「一匡天下」
《韓非子· 十過》:「奚謂過而不聽於忠臣?昔者齊桓公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為五伯長,管仲佐之。」
《韓非子· 奸劫弒臣》:「湯得伊尹,以百里之地立為天子;桓公得管仲,立為五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孝公得商君,地以廣,兵以強。」
《韓非子· 難二》或曰:叔向、師曠之對,皆偏辭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美之大者也,非專君之力也,又非專臣之力也。昔者宮之奇在虞,僖負羈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發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無其君者也。且蹇叔處乾而乾亡,處秦而秦霸,非蹇叔愚於乾而智於秦也,此有臣與無臣也。
17,儒教是說謊者之父
約翰福音 14:6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基督就是唯一的道路、真理、生命。人的思想與行為若不是建立在基督真理與光上,那麼人很容易就墮入魔鬼的謊言而成為魔鬼的奴隸。
儒教、道教、墨教、佛教、共產主義教等都是邪教,它們等教主與門徒都是邪靈,原因是它們的思想不是建立在基督真理與光上。
人的思想只有兩條路,一條是走亞伯的路,即生命樹的路,生命樹就是基督;一條是走該隱的路,即分別善惡的知識樹的路,分別善惡的知識樹就是蛇。
儒教、道教、墨教、佛教、共產主義教等龍文化是走該隱的路,該隱的路就是以自我為世界中心,人會逐漸變成自尊自大、唯我獨尊、妒忌他人、沒有安全感、想要轄制他人、暴力、說謊等的人,這就是人類專制文化的起源。
儒教專講「仁義」,「仁義」就是魔鬼塗在嘴上的口紅;當魔鬼張開口的時候,你就可以在魔鬼的牙齒裡,看見人血,那就是孔丘殺少正卯后,從少正卯身上流出來的血。
儒教講「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政以德」、「君子以仁存心」、「仁以為己任」等,如同蛇戰,那是來自魔鬼的問安。
蛇戰:毒蛇會搖動尾巴來迷惑與引誘獵物,然後趁獵物不注意時,用毒牙咬死獵物。
毒牙就是孔丘是說謊者之父、孔丘殺少正卯、周公殘奄(周公將奄國男子全閹割了)、周武王乃廢紂臣百人(周武王將商紂的百名臣子斷手斷腳)等,這就是儒教所崇尚的聖人真面目。
18,被儒教思想綁架的幽靈
譚嗣同《仁學》:「能為仁之元神於(無)者有三: 曰佛, 曰孔, 曰耶。 佛能統孔、 耶, 而孔與耶仁同, 所以仁不同。 能調(變)聯融於孔與耶之間, 則曰墨。 周秦學者必曰孔、 墨, 孔、 墨誠仁之一宗也。」
譚嗣同《仁學》:「名非聖人之所爭。聖人亦名也,聖人之名若姓皆名也。即吾之言仁言學,皆名也。」
譚嗣同《仁學》「凡為仁學者,於佛書當通《華嚴》及心宗、相宗之書;於西書當通《新約》及算學、格致、社會學之書;於中國書當通《易》、《春秋公羊傳》、《論語》、《禮記》、《孟子》、《莊子》、《墨子》、《史記》,及陶淵明、周茂叔、張橫渠、陸子靜、王陽明、王船山、黃梨洲之書。」
譚嗣同竟然將《新約》同上列世人與邪靈
之書與並列,光與黑暗如何能並列?
譚嗣同《仁學》:故曰:「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夫禮,依仁而著,仁則自然有禮,不待別為標識而刻繩之,亦猶倫常親疏,自然而有,不必假立等威而苛持之也。禮與倫常皆原於仁,而其究也,可以至於大不仁,則泥於體魄之為害大矣哉。
譚嗣同竟然不知「禮」是來自祭祀交鬼的謊言,禮的本質就是捍衛人的等級制與專制;在人的等級制與專制裡談「仁」,如同在孔丘殺少正卯的刀裡找愛的思想,豈不腦殘?
19,殷商拜鬼文化的承傳者
孔丘拜專制與好談祭禮(交鬼)、道教專門「交鬼、拜鬼、畫符、唸咒語、行邪術、作法事」、墨翟拜鬼(請參閱《墨子·明鬼》)、佛教是拜蛇教(即拜鬼教);孔丘、李耳、墨翟、佛教等都是敵基督,屬撒旦教。
譚嗣同竟然將「孔丘、墨翟、佛教」等邪靈與「主耶穌基督」並列,譚嗣同並不了解基督的真理與光。
20,譚嗣同的思想誤區
譚嗣同《仁學》:「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惟大盜利用鄉愿,惟鄉愿工媚大盜。二者交相資,而罔不托之於孔。」
譚嗣同居然不知道秦政就是儒政,秦政就是儒教裡的唯我獨尊、專制、一言堂、大一統等病毒思想生出來的毒瘤。
譚嗣同的《仁學》,全文思想混亂,他所痛恨的「秦政」與「荀學」,就是儒教「專制」、「一言堂」、「大一統」等思想的產物。
譚嗣同竟然不知的孔丘所宣揚的「仁」,就是專門服務於「專制」、「一言堂」、「大一統」等的工具;「仁」就是儒教掌權者以「專制」、「一言堂」、「大一統」對人行兇時的遮羞布。
21,秦政的母體
「秦政的母體」就是「儒教的大一統魔咒」,這魔咒裡包含有唯我獨尊、專制、一言堂、大一統等指令;這魔咒裡有七個污鬼的靈,這七個污鬼的靈就是姬旦(周公)、管仲、孔丘、孟軻、荀況、李斯、韓非。
姬旦、管仲、孔丘、孟軻、荀況、李斯、韓非是儒教龍文化裡的邪靈;他們所販賣的「一」就是儒教的「天唯一日、一人天子、一人治天下、一政令、一言堂、一天下」,即「唯我獨尊、專制、一言堂、大一統」等病毒思想。
22,龍文化的大一統王朝
《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溥(pǔ)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夏、商、周都是大一統政權,夏、商、周都實行分封制式的大一統政權,周代分封範圍與規模比夏商大,周代的大一統王朝還包含了禮樂制與宗法制度,這也比夏商更嚴密。
周天子只是共主,並無法真正掌控與干預各諸侯國的內部政治。
秦代廢封建而行郡縣制,秦代是實行郡縣制式的大一統政權,亦可稱為中央集權式的大一統政權;秦代是升級版的大一統政權,其中央集權的權力較夏商周更全面與深入,其中央集權的權力可以透過郡縣制直接進入到更深入地掌控與干預地方的法律、賦稅、政令、政策與政治等事務。
秦王朝後,漢、唐、宋、元、明、清、國民黨、共產黨等王朝,都是屬中央集權式的大一統政權;秦代的郡縣名稱,在秦後的各王朝有不同的名稱,如州省縣市等。
23,周的大一統王朝圖譜
《春秋公羊傳》:「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旨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
武王姬發克殷二年後死,即死於主曆前1043年,享年54歲,周成王姬誦(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12歲即位,周公姬旦攝政,平定三監之亂;周成王親政後,營造新都洛邑、大封諸侯,命周公東征、編寫禮樂,強固了西周大一統王朝的統治。
周文王姬昌有十子,老大伯邑考,老二周武王,老三管叔鮮,老四周公旦,老五蔡叔度,老六曹叔振鐸,老七成叔武,老八霍叔處,老九康叔封,老十冉季載。
《逸周書·世俘解》: 「武王遂徵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
《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由上文可知,武王封「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荀子·儒效》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稱貪焉。殺管叔,虛殷國,而天下不稱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稱偏焉。
由上文可知,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吕氏春秋· 先識覽·觀世》:「此治世之所以短,而亂世之所以長也。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國相望,囚主相及。得士則無此之患。此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今無存者矣,雖存皆嘗亡矣。」
由上文可知,「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
《春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尚書·大傳》:「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行書,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尚書·周書·金滕》: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尚書·周書·金滕》: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將不利于孺子。
《古本竹書紀年》武王沒,成王少,周公旦攝政七年,制禮作樂,神鳥鳳凰見,蓂莢生。
《曲禮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踐阼臨祭祀:內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臨諸侯,畛於鬼神,曰有天王某甫。崩,曰天王崩。復,曰天子復矣。告喪,曰天王登假。措之廟,立之主,曰帝。天子未除喪,曰予小子。生名之,死亦名之。」
《史記-孔子世家》:「仲尼曰:「隼來遠矣,此肅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
《孔子家語·辯物》:「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而無忘職業。」
《史記-孔子世家》: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
儒教的「大一統」就是「儒教的大一統帝國」,就是大紅龍心中所追求的「完美的專制帝國」與「富強的龍帝國」等謊言;這龍帝國可以隨時更換朝代名稱與家天下政權,但決不更換其「專制」、「一言堂」、「大一統」的存在形式,也不決改變其轄制人與奴役人的本質。
24,儒教帝國征服世界的密碼
《詩經·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孔丘編《詩經》時,為何要收錄這些「王要吞併世界」的文字?這應該是大紅龍要統治世界的宣言?
《荀子·正論》:「聖王在上,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載其事而各得其宜。不能以義制利,不能以偽飾性,則兼以為民。聖王已沒,天下無聖,則固莫足以擅天下矣。天下有聖,而在後子者,則天下不離,朝不易位,國不更制,天下厭然,與鄉無以異也;以堯繼堯,夫又何變之有矣!聖不在後子而在三公,則天下如歸,猶復而振之矣。天下厭然,與鄉無以異也;以堯繼堯,夫又何變之有矣!唯其徙朝改制為難。故天子生則天下一隆,致順而治,論德而定次,死則能任天下者必有之矣。夫禮義之分盡矣,擅讓惡用矣哉!」
荀況在上文裡,提出「聖不在後子而在三公,則天下如歸,猶復而振之矣」,這正是孔丘「天下為公」的思想;孔丘暗示周公是聖人,因此「天下為周公」,即天下應該讓聖人周公為王,孔丘暗示自己是在世的聖人周公。
孔丘《禮記·禮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孔丘心中嚮往的「三代之英」就是「聖王專制」,即「專制」;孔丘在「專制」與「大一統」思想裡談「大同」,這「大同」就是「儒教大一統帝國」。
孔丘妄想在充滿原罪(Original sin的人類世界裡尋找「聖王與人君」來建立「完美的專制」,這是鬼話。
孔丘在《禮記·禮運》裡提出「三代之英」、「聖人」、「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大同」的概念;人若將這些概念結合後,就成為大紅龍征服全天下與建立龍帝國政權的理論基礎,孫文、毛澤東、遲浩田等都發表過征服世界的言論者。
孫文在《民族主義的第六講》裡發表了《儒粹法西斯主義宣言》:「我們要將來能夠治國平天下,便先要恢復民族主義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礎,去統一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這便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大責任!」
前儒共國軍委副主席遲浩田說:「無論如何,我們中國共產黨是不會退出歷史舞台的!我們寧肯要這整個世界甚至整個地球與我們黨共存亡,也不會退出歷史舞台!我們要用生化武器清場美國和佔領美國;解決美國問題就是解決其他一切問題的關鍵。第一,這使我們有可能向那裡大量殖民,甚至建立同屬中共領導的另外一個中國……第二,解決了美國問題,歐洲西方國家就會向我們屈服,台灣、日本和另外小國就更不在話下了。」
毛澤東在《毛澤東選集·1955年毛澤東關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講話》發表了《儒粹法西斯帝國征服世界的宣言》:「世界大戰並不可怕。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出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出來一個社會主義陣營。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爆發,就可以實現世界大同。第三次世界大戰應該早打,大打,打核戰爭,在中國打。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爆發,我建議蘇聯假裝坐觀,由我來帶領中國人民把美國軍隊吸引到中國戰場,我們同美國軍隊打常規戰。戰爭擴大滾雪球,然後我們假裝敗退,逐步把美國軍隊引入中國內地,使美國軍隊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從而迫使美國向中國戰場投入主力軍隊。當美國將主力軍隊投入中國戰場後,請蘇聯向中國戰場突然投射原子彈,將美國主力軍隊一舉殲滅在中國的戰場上。這樣的一場世界大戰中國可能會死掉四億人口。但是中國用三分之二人口的犧牲,卻換來一個大同的世界還是值得的(當時中國的統計人口是六億)。死掉四億人,還剩兩億人,用不了多少年,中國就又可以恢復到六億人口了。」
1989年六四時,儒共老軍頭王震說,共產黨政權是兩千萬人頭換的,誰想要拿兩千萬人頭來換!
王震是說謊者,他將東亞大陸人抗日戰爭中1800萬的犧牲死亡者,全都算進儒共建立政權的祭祀人頭,這種大口說謊的行為必是出於心中的邪魔使然。
這些都是由大紅龍帝國裡的血魔發出來的聲音;唯有人心中充滿了無數的邪靈與邪靈的氣息,才有可能說出如此邪惡的話來;這是一場光與黑暗權勢的屬靈戰爭,我們必須完全倚靠基督的真理與聖靈,才能抵擋這些厲鬼的攻擊與得勝,因為基督已經勝過了世界。
第七十九章,龍生巫毒
啟示錄 12:9
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牠被摔在地上,牠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啟示錄 20:2
他抓住那龍,就是古蛇,就是魔鬼撒旦,把牠捆綁了一千年。
啟示錄 19:20
那獸被擒拿,那在獸面前曾行奇事、迷惑受獸印記和拜獸像之人的假先知,也與獸同被擒拿。他們兩個就活活地被扔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
1,儒教起源
我認為儒教起源於薩滿教,薩滿教即「北亞薩滿教」、「阿爾泰薩滿教」;薩滿一詞源自西伯利亞滿洲-通古斯族語的Saman,英語為Shaman;薩滿即巫師,薩滿教分布於北亞,如滿族薩滿教、蒙古族薩滿教、中亞薩滿教、西伯利亞薩滿教。
薩滿教:滿、錫伯、赫哲、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維吾爾、烏孜別克、塔塔爾、朝鮮、大和等信奉薩滿教;韓國保存有最為完整的薩滿教,日本的神道教也是來自薩滿教的改變。
《列子》黃帝時「有神巫自齊來,處於鄭命巫咸。」
《呂氏春秋·勿躬》:「巫彭作醫,巫咸作筮。」
屈原《楚辭·離騷》:「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
《太平御覽·皇王部四·黃帝軒轅氏》:「昔黃神與炎神爭鬥涿鹿之野,將戰,筮於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
《太平御覽·方術部·醫一》:「巫咸,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之醫。」
清代陳廷煒《姓氏考略》:「黃帝臣巫彭作醫,為巫氏之始。」
宋代章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殷有巫咸、巫賢,漢有冀州刺史巫健,又有巫都,著養性經也。」
我認為儒教就是薩滿教,這源於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後,其統治者將薩滿教引入,這薩滿教成為服務於黃帝、堯、舜、禹、殷商、周、秦等政權的巫人集團。
2,儒教的種族神:黃帝
黃帝是東亞大陸人的統治者,不是被統治者;黃帝所屬的蒙古血緣,也是東亞大陸歷代人的統治者。黃帝與蒙古人都是東亞大陸統治者,不是奴。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將匈奴名稱作系統介紹,他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
黃帝即軒轅,軒轅即葷粥、獯鬻、薰育、薰粥、獯粥、薰鬻、獫狁、鬼方、混夷、戎、狄、胡、匈奴,即北方遊牧民族;黃帝的子孫就是廣義的蒙古人的子孫。
黃帝是有熊氏,熊是西伯利亞人的圖騰;亞洲的埃文基(通古斯)人、優卡吉爾人、鄂倫春、鄂溫克人等都崇拜熊。有熊氏應該是西伯利亞人的後裔。
軒轅、鬼方、混夷、葷粥、匈奴、蒙古、滿族女真、鮮卑、羌、鐵勒、柔然、回紇、突厥、沙陀、黨項、契丹、羯、氐等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都有熱衷狩獵的活動文化;他們之間有族群混居與通婚關係,他們都曾南下中原統治過東亞大陸人。
黃帝應該是來自阿爾泰語系的北方民族,阿爾泰人崇拜黃金,黃金代表尊貴;阿爾泰語系以阿爾泰山區域的人使用為主,這一語系又分為三個語族:突厥語族、蒙古語族、滿-通古斯語族。
「阿爾泰」在突厥語與蒙古語裡的意思是「黃金、金子」;黃帝可能身上穿戴很多的金飾,並乘著有配有金馬鞍的馬,故被稱為「黃帝」,代表「黃金之帝」。
阿爾泰山盛產黃金,阿爾泰山是「黃金之山」,阿爾泰語是「黃金之語」。來自阿爾泰語系的統治者崇尚黃金,這也是後來被來自阿爾泰語系人統治的東亞人崇尚黃色的原因,東亞人知道唯有皇家才能使用黃色;黃色代表權力,如黃帝「穿的衣為黃袍、聖旨用的是黃色綾錦織品、包扎官印用的是黃色織物、坐的御車為黃屋、走的路為黃道、出巡用的為黃旗、住的是黃色琉璃瓦屋頂、宮殿前後安置的鎏金大銅缸」等,還有明萬曆皇帝戴的那頂黃金帝王冠。
這些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一直都是東亞大陸人的主人,這些統治者有黃帝、堯、舜、禹、殷商、周、秦、五胡十六國、「北朝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遼、西夏、金、元、清等王朝政權。
按照儒教的思考模式:華夏自古以來都是蒙古人與其後裔(含女真人)所統治的領土;華夏人自古以來都是蒙古人與其後裔所統治的奴隸;華夏自古以來都是屬於蒙古不可分割的領土。這種屬於儒教的無腦思考法,將是多麼可笑的邏輯?
事實上,「住民」同「主權、武力、領土、種族、血緣、文化、文字、歷史、名稱」等毫無關係。
「住民自決」是來自於一群居住在土地者,他們經由共同理念所建立的自治團體,這共同理念就是追求生命、自由與幸福;其主權是來自於造物主,不是任何武力與強權者所宣示的謊言主權。
從《史記·五帝本紀》可知,黃帝、堯、舜是同血緣的承傳。堯是黃帝曾孫之子,是黃帝的直系親;舜是黃帝的第八代孫。
舜的血緣世系依序如下:黃帝-昌意-顓瑞-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重華。舜名重華,舜改姬姓為姚姓,是冀州(即今河北、遼寧、山西省)人,舜出生在姚墟(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後人稱舜為有虞氏。
從《史記·五帝本紀》可知,黃帝是「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熊是北方通古斯人與西伯利亞民族的圖騰,黃帝應該是屬於北方遊牧民族。
從《史記·五帝本紀》可知,黃帝之子玄囂生帝嚳;從《史記·商本紀》可知,帝嚳次妃為簡狄,簡狄是商部落始祖契的母親;從《史記·周本紀》可知,帝嚳元妃為姜原(即姜嫄),姜嫄為周人始祖后稷(棄)的母親。
堯、舜、禹、商始祖契、周始祖棄、秦等都是遊牧民族黃帝的後裔;黃帝、堯、舜、禹、周武王等,都有巡狩的傳統,這是遊牧民族的特徵與文化的延續。
堯,父為帝嚳,母為陳鋒氏女;帝嚳乃黃帝玄孫,所以,黃帝是堯帝的高祖。
舜,是帝顓頊的六世孫,而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舜帝是黃帝的八世孫。
禹,姓姒,名文命 ,字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有人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
從《史記·五帝本紀》可知,舜「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於祖禰廟,用特牛禮。五歲一巡狩,群後四朝。」,這些都是遊牧民族好狩獵的行為。
《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
《史記·夏本紀》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
《史記·商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
《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
《史記·天官書》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傳曰:「三年不為禮,禮必廢;三年不為樂,樂必壞。」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云。《尚書》曰,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山川,遍群神。輯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還瑞。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遂覲東后。東后者,諸侯也。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五月,巡狩至南嶽。南嶽,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嶽。西嶽,華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嶽。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禮。中嶽,嵩高也。五載一巡狩。禹遵之。後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瀆,二龍去之。其後三世,湯伐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後八世,至帝太戊,有桑谷生於廷,一暮大拱,懼。伊陟曰:「妖不勝德。」太戊修德,桑谷死。伊陟贊巫咸,巫咸之興自此始。後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說為相,殷復興焉,稱高宗。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懼。祖己曰:「修德。」武丁從之,位以永寧。後五世,帝武乙慢神而震死。後三世,帝紂淫亂,武王伐之。由此觀之,始未嘗不肅祗,後稍怠慢也。周官曰,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皆用樂舞,而神乃可得而禮也。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四瀆者,江、河、淮、濟也。天子曰明堂、辟雍,諸侯曰泮宮。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自禹興而修社祀,后稷稼穡,故有稷祠,郊社所從來尚矣。自周克殷後十四世,世益衰,禮樂廢,諸侯恣行,而幽王為犬戎所敗,周東徙雒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為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云。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閒,卜居之而吉。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尚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禮。歸,格于藝祖,用特。五載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論衡·書虛》舜之與堯,俱帝者也,共五千里之境,同四海之內;二帝之道,相因不殊。《堯典》之篇,舜巡狩東至岱宗,南至霍山,西至太華,北至恆山。以為四嶽者,四方之中,諸侯之來,並會嶽下,幽深遠近,無不見者。聖人舉事,求其宜適也。禹王如舜,事無所改,巡狩所至,以復如舜。舜至蒼梧,禹到會稽,非其實也。
《史記·夏本紀》:「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
《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史記·周本紀》:「漢興九十有餘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里地,號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史記·大宛列傳》大宛之跡,見自張騫。張騫,漢中人。建元中為郎。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
東漢班固《漢書·張騫李廣利傳》: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竹書紀年·黃帝軒轅氏》 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二十年,景雲見。以雲紀官。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五十九年,貫胸氏來賓,長股氏來賓。七十七年,昌意降居若水,產帝乾荒。一百年,地裂。帝陟。
《史注》譙周曰:「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
《帝王世紀》:「新鄭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
《史記·正義》:「《輿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
《拾遺記》:「軒轅出自有熊之國,母曰昊樞,以戊己之日生,故以土德稱王也。時有黃星之祥。」
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
《輿地志》:「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大抵徵戰所至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廁。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國語·晉語》:「昔少典氏娶於有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姬水成,炎帝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水經》:「帝生於天水軒轅谷」,「今城東南有谷與溪焉。」
酈道元《水經注》:「南安姚瞻以為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
《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
《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勳。...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暘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
《史記·五帝本紀》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辯於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班瑞。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於祖禰廟,用特牛禮。五歲一巡狩,群後四朝。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
《竹書紀年》:「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史通·疑古篇》引《汲冢書》:「舜放堯於平陽」
《史通·雜說篇》引《汲冢瑣語》:「舜放堯於陽,而書云某地有城,以囚堯為號識者,憑斯異說,頗以禪受為疑」。
《竹書紀年》:舜將堯放逐到平陽囚禁,先立丹朱為帝,後奪取帝位。
《荀子·正論》:「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是陋者之說也。」
《韓非子·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人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逸周書·世俘解》 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貓二,麋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羆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十有六,麝五十,麇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武王遂徵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磿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
《明夷卦的第三爻》:「九三:明夷於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此爻記載周武王牧野興師伐紂。
《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刘向《列女傳.卷二.賢明傳》:「莊王即位,好狩獵。」
《元史.卷二二.武宗本紀一》:「辛巳,罷益都諸處合剌赤等狩獵。」
木蘭秋獮:木蘭秋獮,又稱木蘭行圍、木蘭圍獵、秋獮大典。自清康熙二十(1681年)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期間,清代皇帝參加的秋季狩獵活動;木蘭圍場在承德府北境,即今河北省承德市、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
《左傳》昭公17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
《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暘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
黃帝的另一子昌意直接與華夏族有關。據《山海經·海內經》,黃帝娶嫘祖為妻,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即高陽氏)。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芒、句芒生瞽叟,瞽叟生舜。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史記·五帝本紀》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筴。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
《史記·五帝本紀》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史記·五帝本紀》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咸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
焦延壽的《焦氏易林》:「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
戰國的《世本》:「少典生軒轅,是為黃帝,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
《史記·楚世家》:「季連姓羋,是楚國王族的祖先……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居丹陽。」
3,匈奴
《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駞、驢、驘、駃騠、騊駼、騨騱。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毋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
《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山海經·大荒北經》: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
《史記索隱》:「張晏曰:『淳維,以殷時,奔北邊』。」
《史記索隱》:「又樂彥括地譜云:『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
《史記·匈奴列傳》:「燕北有東胡、山戎。」
從上資料可知,淳維為夏桀的兒子,淳維又名獯粥,淳維是匈奴的祖先;匈奴居住在歐亞大草原上,與歐亞大草原各族混居與通婚。
葷粥即軒轅:
《易·既濟》:高宗(武丁)伐鬼方,叄年克之。
《詩經·大雅·蕩》:內奰於中國,覃及鬼方。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黃帝由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
《帝王世紀》:「少昊邑於窮桑,以(窮桑)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帝。」
《帝王世紀》:「顓頊始都窮桑,徙商丘。」
《國語·晉語四》:「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
《水經注,渭水》:「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
《白虎通義·號篇》曰:「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
《大明一統志·古蹟》:「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
《廣輿記》:「軒轅丘新鄭,黃帝生於此故名。
明成化年間《河南總志·古蹟》載:「軒轅丘在新鄭縣境,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
《御批歷代資治綱鑒》:「黃帝母曰附寶,之郊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軒轅丘在開封府新鄭縣境。」
有人認為成都寶墩古城就是窮桑;陝西石峁就是曲阜;山西陶寺古城就是商丘;浙江良渚古城就是少昊之國。
石峁遺址:有人認為石峁古城可能是黄帝部族居邑;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神木縣高家堡鎮的一片低山丘陵上,佔地面積達430多萬平方米;地處黃土高原北部的黃河西岸,毛烏素沙漠東南緣。
石峁遺址發現4000年前,在石峁城址發現了頭骨坑,裡面有24個頭骨,多為女性的頭骨,他們砍女性頭來奠基城牆;石峁遺址發掘了外城東門址,東門址體量巨大、結構複雜、築造技術精良,包含內外兩重甕城、砌石夯土墩台、門塾、馬面等城防設施,出土了玉鏟、玉鉞、玉璜、牙璋、陶器和石雕頭像等物。
4,《易》與巫文化
儒教是巫文化,巫文化生產了交鬼的《易經》,這是危害人靈魂與思想的書,這是應該受詛咒的書。
《易經》有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與周代的《周易》,這三部合稱為易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唯有《周易》。這些都是交鬼的書,若非鬼的氣息與指示,巫如何能設計出卦爻的名稱與設定出代表意義?
西伯侯姬昌(姬姓、周氏、名昌,周昌,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史稱「西伯拘而演《周易》」;西伯侯姬昌演《周易》,應該是透過交鬼與通邪靈才能演得出來《周易》。
5,商周時的「帝」文化
在商初時,「帝」是「天上的主宰者」;商也稱「帝」為「上帝」、「皇天」、「昊天」等。
從甲骨文研究可知,殷商武丁前,甲骨文的「帝」是「天上的主宰者」;武丁死後,殷商人稱武丁為「帝」,後來殷商人都稱先王為「帝」。
周代的王,只用「王」或「天子」,不用「帝」;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也只用「王」或「侯」,也不稱「帝」。至嬴政稱「始皇帝」後,東亞大陸各朝代的王都稱「帝」。
甲骨文有關「父」、「妣」、「唐」、「帝」與「上帝」:
甲骨文有「貞隹父乙降」、「貞不隹父乙降」、「隹妣己吉降」、「貞帝不我其受又」、「貞帝,唐邑」、「貞王伐 ,帝受我又」、「殼貞今春王,伐土方」、「貞上帝降旱」、「上帝若王」、「今二月帝不令雨」、「貞不雹,帝隹其」、「貞不雨,帝隹旱我」、「翌癸卯帝不令風,夕霧」、「貞帝令雨弗其足年」、「貞帝鳥三羊、三豕、三犬」、「方帝,三羌」、「貞王乍邑,帝若。我從之唐」、「貞隹帝肇王疾」、「貞不隹帝咎王」、「帝弗缶於王」、「貞帝弗左王」。
「貞隹父乙降」的「父乙」是「先王父乙」;「隹妣己吉降」的「妣」是「過世的母親」;「貞帝不我其受又」的「我」代表「我族」(複數);「貞帝,唐邑」的「唐」即「商湯,先王」;「帝隹旱我」的「隹」是「鳥,商的祖先;帝隹表示上帝告訴商的先王」;「貞帝弗左王」的「左」是「輔佐;商人尚左,左表示保佑;商人的先人葬於都城左邊」。
商人經常透過卜來請先王向上帝轉達願望,有時商王(大巫王)也會請商朝重臣祭祀時向上帝轉達願望,如下資料可知:
《尚書·君奭》:「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於皇天。在太甲,時則有若保衡。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於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
《尚書·盤庚中》:「茲有亂政同位,具乃貝玉。乃祖乃父,丕告我高後曰:『作丕刑於朕孫。』 迪高後丕乃崇降弗祥。」
從甲骨文記載來看,武丁曾與「人方、下危、土方、及方、井方、屯方、危方、歸、龍方、先方、耳方、呂方、羌方、髳方」等發生戰爭,商人俘虜的人牲甚多。
6,夏商周的卜筮與交鬼文化
殷商時代有「骨卜、龜卜、玉卜、蓍(shī)占」;用龜甲占卜叫卜,用蓍草占卜叫筮。
《尚書·大禹謨》:「鬼神其依,龜筮協從。」
《詩經·衛風·氓》:「爾卜爾筮。」
《大戴禮記》:「介蟲三百六十,龜為長。」
《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易•繫辭上》:「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亹亹者,莫大於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易傳·繫辭》曰:「探賾索隱,鈎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史記•龜策列傳》:「略聞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龜,已則棄去之,以為龜藏則不靈,蓍久則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寶藏蓍龜;又其大小先後,各有所尚,要其歸等耳。」
《史記•龜策列傳》:「夫摓策定數,灼龜觀兆,變化無窮,是以擇賢而用占焉,可謂聖人重事者乎!周公卜三龜,而武王有瘳。」
《史記•龜策列傳》:「龜者,是天下之寶也,先得此龜者為天子,且十言十當,十戰十勝。生於深淵,長於黃土。知天之道,明於上古。游三千歲,不出其域。安平靜正,動不用力。壽蔽天地,莫知其極。」
《史記•龜策列傳》:「龜甚神靈,降于上天,陷於深淵。在患難中。以我為賢。德厚而忠信,故來告寡人。」
《史記·龜策列傳》:「太史公曰,自古聖王將建國受命,興動事業,何嘗不寶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記已。自三代之興,各據禎祥。塗山之兆從而夏啟世,飛燕之卜順故殷興,百穀之筮吉故周王。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不易之道也。蠻夷氐羌雖無君臣之序,亦有決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國不同俗。然皆可以戰伐攻擊,推兵求勝,各信其神,以知來事。略聞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龜,已則棄去之,以為龜藏則不靈,蓍久則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寶藏蓍龜..... 周公卜三龜,而武王有瘳。紂為暴虐,而元龜不占。晉文將定襄王之位,卜得黃帝之兆,卒受彤弓之命。獻公貪驪姬之色,卜而兆有口象,其禍竟流五世。楚靈將背周室,卜而龜逆,終被乾谿之敗。」《史記•龜策列傳》太史公之傳曰:「三王不同龜,四夷各異卜,然各以決吉凶,略闚其要,故作龜策列傳。」
《史記•龜策列傳》:「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傳曰:「下有伏靈,上有兔絲;上有擣蓍,下有神龜。」
《史記•龜策列傳》:「聞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青雲覆之。」
上文裡有「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龜」、周公卜三龜」、「楚靈將背周室,卜而龜逆」、「三王不同龜,四夷各異卜」(指夏、商、周三朝的龜卜)、「蠻夷氐羌...亦有決疑之卜」等文字;史馬遷指出夏商周都有龜卜,春秋戰國到漢代也有龜卜。
7,商的人牲與人殉
夏代已有人殉,從二里頭發掘的人殉可知;在安陽武官村殷墟十幾座大墓裡,人殉達5千多人,由此可知,商代大量用活人做人殉。
武丁時期主要征伐是羌方,羌人常同牛羊作為祭祀犧牲,即人牲;商人祭祀祖先經常對人牲採行「伐」(砍人頭)、「燎」(焚燒人)、「醢」(hǎi,剁成肉醬)、「沉」(沈入水死)、「埋」(活埋任於土)。
8,商代奴的集中營
羑里(yǒu lǐ)位於朝歌北面60里湯陰縣境,即河南省湯陰縣城北4公里處;羑里應該是關押周人所提供的羌人奴隸的地方。羑字從羊從久,羊代表羌人。
商代甲骨文裡有「帝其降我旱」、「帝不我降旱」、「帝其降禍」、「帝不令雨」、「帝不令風」、「帝其降禍」、「帝弗其降禍」、「帝降不若」、「貞:不隹帝咎王」、「貞:父乙咎王」、「茲雹不隹降咎」、「殻貞:不雨,隹茲商有作咎」、「方出,不隹我有作咎」、「貞:不隹帝令作我咎」、「今二月帝不令雨」、「貞不雨,帝隹旱我」、「庚戌卜,貞帝其降旱」、「貞不隹帝,我年」、「貞帝弗終茲邑」、「殼,貞王伐 ,帝受我又」、「貞今春王伐方,受有又」、「貞帝不隹降摧」、「帝弗缶於王」、「帝災年」、「帝不我其受又」、「貞燎於帝雲」、「貞隹帝肇王疾」、「帝其乍我孽」等。
這些都是交鬼與通邪的訊息,撒旦用占卜控制人;人若想趨吉避凶,就必須遵照撒旦的旨意,如此人在趨吉避凶時,就會落入罪的牢籠裡,成為幫助撒旦實行「專制、好戰、作惡、征伐、擄掠、殺人、獻祭」等活動的鬼奴。
9,周是商的人牲供應者
周是商湯屬國,羌人居住在周地,古公亶父姬亶(dǎn)、周文王姬昌是專門送羌人奴隸給殷紂王者,殷商用活人祭祀時經常用的就是羌人,羌字從羊,商人將羌人當作羊獻祭先祖王。
甲骨文的「周」象田中有四點,表示田中穀豐盛;周人重農,盛產穀物。
金文的「周」有多種畫法,如「從田從口」、「從田中有四點從口」、「從用從口」等;即「周人可以為殷人提供穀物與人牲」、「周人可以為殷人提供豐富的穀物與人牲」、「周人的人牲可以用於祭鼎」。
甲骨文的「口」象「鼎」,由於祭鼎是用人牲,因此「口」也有人口人牲的意思。
周臣於商,周人專門提供人牲、人殉與奴隸給商,這就是商滅後,周人專門抹黑殷紂王,卻不攻擊殷紂王吃人的事情,因為周人經常提供被吃的人。
甲骨文「以」有「從長柄勺」與「從人從勺」。金文「以」有「從長柄勺從叉」與「從叉從長柄勺從口」。
金文「從長柄勺從叉」類似甲骨文「司」;金文「從叉從長柄勺從口」象「巫人拿長柄勺在鼎裡取人肉」。
由此知道,甲骨文「以」與金文「以」,意思是巫人以長柄勺在鼎裡取人肉;例如,甲骨文有「以羌」。
甲骨文的「用」象「卜在圍欄中」,表示「在圍欄裡的人牲,將用於卜與祭祀」,即「在圍欄裡等待祭祀的人牲」,因此甲骨文的「用」就是「用人牲」。例如、甲骨文有「用羌」。
甲骨文裡有「貞勿隹今日用羌」,此處的「用羌」是指「取羌人作為活人牲祭祀」,因此甲骨文「用羌」就是「殺人牲」。
殷墟曾多次出土「裝著蒸熟的人頭的青銅甗」,「青銅甗(yǎn)」是祭祀人頭的用品;「青銅甗」是殷商人是撒旦子孫的證明,代表來自獸的印記。
殷商人獻人牲祭時,將頭砍下用「青铜甗」烹煮;將人肉剔好與割下後用大鼎烹煮。祭祀完後,由「公」將煮好的人肉按巫的等級分配食用。
殷商有「三公」,是僅次於王的高官,是重要的祭祀主持者,也是祭祀時分鼎食者;殷商祭鼎經常是用人肉,這必定是鬼的要求。
殷商後期紂王實行醢(hǎi)刑,將人肉醢(先剔肉,再剁成肉醬)後,方便煮後直接食用。
10,西周繼承商的人牲與人殉制度:
周武王、周公、周康王、周宣王都實行人牲祭祀制度,周武王曾指責商紂王「不敬上帝」。西周時代經常對外征伐,他們經常在洛邑進行殺俘獻祭人牲儀式。
西周也實行人殉制度;春秋戰國時代,人牲與人殉數量才逐漸減少,諸侯國也有人殉情形,如秦景公墓有166人殉與20個人牲、秦穆公墓有人177人殉、曾侯乙墓人殉21名妻妾、勾吳夫人墓人殉17人、秦始皇墓活埋工匠計以萬數。
孔丘是支持周禮文化,周禮文化有人殉,因此孔丘支持周禮的活人陪葬制度。
孔丘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孔丘的意思就是説,那些發明俑來代替活人陪葬者,應該絕子絕孫,他們應該要採用周禮的活人陪葬制度。
《墨子.節葬下》卷六記載:「若送從,曰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墨翟在此講的是東周(春秋戰國時)的人殉制度。
《西京雜記》卷六記載:「幽王(周幽王)冢甚高壯,羨門既開,皆是石堊,拔除丈餘深,乃得雲母深尺餘。見百餘屍縱橫相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
胡厚宣《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的統計,已發掘的商代墓,人殉已近四千餘人。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
從1977-1986年挖掘的秦公一號大墓,其墓規模很大,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墓主人為秦景公,此墓有186人殉。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漢書· 楚元王傳》:「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里有餘;石槨為游館,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珍寶之臧,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又多殺官人,生埋工匠,計以萬數。」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 ;血祭就是殺牲取血以祭神,這裡的牲應該是人牲,人牲才能感動撒旦,否則就會有不雨與大旱情況。
《馬可·波羅遊記》:「蒙古大汗時,殺最良之馬以供大汗來世之用,蒙兀沒時,送葬之途次,遇人盡殺之,其數在2萬人以上。」
明末毛奇齡《彤史拾遺記》:「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明史·后妃傳》:「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李朝實錄》:及帝(朱棣)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 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 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稚經而死。 韓氏臨死,顧謂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語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與崔氏俱死。 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親入辭訣,韓氏泣謂仁宗曰:「吾母年老,願歸本國。」 仁宗許之丁寧,及韓氏即死,仁宗欲送還金黑。
註:金黑為韓麗的乳母。韓麗是朝鮮人,朝鮮王朝在主曆1417年(永樂15年)將她進貢給明成祖朱棣為妃。主曆1424年(永樂22年),朱棣去世時,韓麗被迫吊死殉葬;韓麗曾向明仁宗朱高熾請求回朝鮮照顧母親,朱高熾拒絕,因此殉葬。韓麗之死,代表明王朝殘忍的人殉制,神必審判朱家的罪行;主曆1644年,明崇禎朱由檢上吊於煤山,終年34歲。
商周都採行人牲與人殉制度,此舉必定遭神懲罰,在商代甲骨文裡不斷出現「帝咎王、帝乍我孽、帝降禍、帝肇王疾、帝不雨、帝大旱、帝災年」等訊息,可知神的憤怒。
商周拜鬼與交鬼,鬼迷惑了商周人,使他們相信:若不多殺人牲獻祭,如何能討撒但歡心與請撒但幫忙消災降雨?
第八十章,海中之獸
啟示錄13:1-2
我看見一隻獸從海裡上來。牠有十隻角和七個頭,十隻角上戴著十個王冠,七個頭上都有褻瀆的名號。我所看見的這獸,彷彿一隻豹,牠的腳像熊的腳,口像獅子的口。龍把自己的能力、王位和大權交給了這獸。
1,商來自東夷的部落
商來自東夷的部落,東夷人與商人都是玄鳥圖騰崇拜者,東夷人與商人都實行人牲祭祀與人殉陪葬方式;東夷人包括古東北夷人、中原夷人、古東夷人與古淮夷人等四族群。
《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註:帝嚳是黃帝與嫘祖的長子)
《詩經·商頌》是來自商地人的歌謠,其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商之先後,受命不殆」、「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撻彼殷武」、「曰商是常」、「商邑翼翼」等,可知商人自稱「殷」與「商」。
商國為夏朝方國,商國的君主唐(湯),為河南商丘人;唐(湯)用「伊尹、仲虺」等人為輔,滅「葛國、韋國、顧國、昆吾」等,繼而作《湯誓》,舉兵戰桀於鳴條,在三千諸侯大會,眾人舉湯為天子,自稱「武王」(意指是戰無不勝的戰爭王),定都亳(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國號「商」,為商朝開國大巫王。
《竹書紀年》:「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254年,更不徙都。」
《尚書·盤庚上》: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率吁眾戚出矢言。曰:「我王來,既爰宅于茲;重我民,無盡劉。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臺?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斷命,矧曰其克從先王之烈?若顛木之有由蘗,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紹復先王之大業,厎綏四方。」、「無有遠邇,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凡爾眾,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後日,各恭爾事,齊乃位,度乃口。罰及爾身,弗可悔。」
2,武丁好戰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武丁好戰,四出征伐,在位的59年間,征伐過81方國,攻擊了龍方、土方、鬼方、羌方、人方、夷方、巴方、蜀、虎方等地,因此擴大了領土。
《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史記·殷本紀》:「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復興。」
武丁曾造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甗等青銅器。
甲骨卜辭載,商人曾攻擊北方的鬼方,南方的虎方,東方的夷方,西方的羌方,還攻擊土方、呂方、苦方、龍方、馬方、蜀方、盂方等地。
《今本竹書紀年》武丁三十二年記曰:「伐鬼方,次於荊。」
《今本竹書紀年》三十四年記曰:「王師克鬼方,氐羌來賓。」
從武丁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正好是三年,這符合下列《既濟》卦爻辭裡的三年;《既濟》卦爻辭裡的高宗即商武丁。
《既濟》卦爻辭: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竹書紀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
公亶父死,他的第三兒子季歷伐西落鬼戎;季歷即周文王父親,商武丁是武乙的曾祖父,武乙是文丁父親,文丁殺季歷。
《史記·殷本紀》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獵於河渭之閒,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立,殷益衰。
在商王武丁時,商與周之間有戰爭,周後來成為商朝的屬國,周與羌都是商的臣虜。
3,商人好祭祀
《禮記·表記》裡,孔丘曾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
然而,夏商周的巫文化本質是相同的,即都採行占卜的交鬼文化,都屬於交鬼與通邪靈的文化。
《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
4,商朝末年
箴言 24:20
因為惡人終不得善報,惡人的燈也必熄滅。
以賽亞書 3:11
惡人有禍了!他必遭災難,因為要照自己手所行的受報應。
詩篇 11:6
他要向惡人密布網羅,有烈火、硫磺、熱風做他們杯中的份。
箴言6:16-19
耶和華所恨惡的有六樣,連他心所憎惡的共有七樣,就是高傲的眼,撒謊的舌,流無辜人血的手,圖謀惡計的心,飛跑行惡的腳,吐謊言的假見證,並弟兄中布散分爭的人。
殷商人罪惡滿盈:殷商人交鬼、好戰、以戰搶奪財寶與擄人、對俘虜實行殘忍刑罰、以活人祭祀、食人牲、流人血等,這些都是不敬耶和華、不愛人的惡行,必被耶和華所懲罰,耶和華常用更惡的人來懲罰惡人,耶和華興起了周人來滅商。
朝歌是陪都:《竹書紀年》「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254年,更不徙都。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
《括地志》:「相州安陽(縣)本盤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
殷紂王即帝辛、辛、子受、受德、受德辛、殷辛、後辛、紂、紂王、商紂王;殷紂王時,殷是主要都城,朝歌只是陪都,也是殷紂王享樂的行宮;朝歌是殷紂王對王都的擴建。
《史記正義》:「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朝歌原名為「沬邑」,商紂王將「沬邑」改名「朝歌」;「朝歌」在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朝歌街道;朝歌位於「殷墟」南。
5,殷紂王在朝歌王城築有三道城:
第一道城,北在高村橋,南在常屯一帶,西依太行,東臨淇水。第二道城,北中三里橋,西在老車站南、恆泰一帶,東在農神廟橋,南在南關一帶。
第三道城是宮城,即紂王宮,在今西壇、三海二村之間。左有宗廟,右有社稷壇。
社稷壇是殷紂王祭祀土神和谷神處。
《荀子·議兵》:「紂刳比乾,囚箕子,為炮烙刑。」
《韓非子·喻老》:「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邱,臨酒池。」
《史記·殷本紀》寫:「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列女傳》:「紂乃為炮烙之法,膏銅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輒墮炭中,妲己乃笑。」
《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閒,為長夜之飲。」
淇縣古稱朝歌,亦稱殷國、雅歌、朝歌、臨淇;帝辛在朝歌有瓊室、鹿台、玉門、酒池肉林等設施;鹿台在淇縣城西15里太行山東麓,鹿台是殷紂王所建:「其大三里,高千尺。」,是殷紂王積存財寶處。
桀有瑤台、紂有鹿台、周有靈台、楚有章華台、秦有和琊台、漢有通天台等。
《竹書紀年》:「桀,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
《通鑒外紀》:「桀作瑤台,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鈎索鐵,手搏熊虎。多求美女以充後宮,為瓊室、瑤台,金柱三千,始以瓦為屋,以望雲雨。」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妺喜好聞裂繒之聲而笑,桀為發繒裂之聲,以順適其意。」
《史記·周本紀》: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吕氏春秋·疑似》:周宅豐、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悅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冠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
6,商滅亡原因:
《左傳·昭公四年》:「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
《左傳·昭公十一年》:「桀克有緡,以喪其國,紂克東夷,而隕其身。」
《尚書·牧誓》:「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
《尚書·太誓》:「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沉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
《論語·子張》:「紂王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周趁虛而滅商:周人拜鬼,因此得鬼助,周人也賊鬼,賊鬼意思是非常像鬼;周人如鬼殺人與吃人,趁商虛而滅商。
商滅亡的具體原因,是周趁商人在東南用兵時,聯合羌人攻擊軍事虛弱的商都,由於商的諸侯與俘虜也倒戈投周,於是周順利擊商成功。
殷紂王為王之後,征服當時西北地區的鬼方、周、吉方、土方和羌方;征服當時東南有夷方。
《左傳·昭公十一年》所記,「紂克東夷,而殞其身」,殷紂王的連年征討東夷,耗盡財政與軍事人力,這是周武王能趁虛攻克殷紂王政權的主要原因。
《史記·律書》說:「殷紂,手縛豺狼,足追四馬,勇非微也;百戰克勝,諸侯懾服,權非輕也。」
殷紂王征東夷與南蠻,將帝國領土從河南殷之地,擴張至陝西、山東、安徽、淮河流域、長江流域、江蘇沿海等地。
周文王有羌尚輔佐,欲滅商,他先攻擊西北與西南,征服了犬戎與密須等方國;接著,他出兵東渡黃河滅了黎與崇等商的屬國。
《史記·殷本紀》: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爾未知天命。」乃復歸。
周武王的父親周文王姬昌死後的第4年,即主曆前1046年發兵擊商;周武王姬發有姜尚、周公旦、召公、畢公輔佐。
姬發在孟津與諸侯會盟,周武王即行誓師,此為著名的「盟津之誓」;姬發知滅商時機未至,故暫時引兵退回。
《史記·殷本紀》: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彊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
《史記·殷本紀》: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白旗。殺妲己。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殷民大說。於是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而封殷後為諸侯,屬周。
一年後,商都內亂,紂王殺伯父丞相比干、囚伯父箕子,微子投奔周。周武王見勢,於是伐紂,武王親率戎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聯合各地諸侯、庸、蜀等部落,與各地諸侯再會師於盟津,欲與商決戰。
周武王遂從盟津渡河,在「修武」停留後,再往東進軍至殷郊牧野;商紂王發兵拒於牧野(河南新鄉),雙方發生大戰,商的大批俘虜倒戈。
紂兵戰敗,紂王逃至都城商邑(河南淇縣,商人自稱大邑商),登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周武王「散鹿台之財,發巨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
盟津即孟津,位在朝歌西南180公里的黃河岸南;周武王軍過了黃河處稱「修武」,周武王在此休整修造武器,因此取名為「修武」;牧野,位於朝歌、衛輝之間的地區。武王誓師之地是衛輝的汲城村。
清《孟津縣誌》稱孟津曰:「當天下之要衝,西連關陝,東通曹衛,南北抵京都而達襄楚,可謂形勝之地也。」
7,受詛咒的商王朝
商王朝從商湯(約主曆前1670年-前1587年,又名子履、武湯、成湯、天乙、天乙湯、大乙、成、唐、成唐) 建立商王朝開始;商王朝開始於約主曆前1600年-前1046年,共計554年。
商湯是商部族首領主癸之子,商族從始祖契到湯,共遷居八次,至湯將商邑擴建為亳,稱之為亳邑(今河南偃師商城);商湯歷經十一戰爭,滅了夏桀王朝。
商湯以伊尹﹑仲虺等二相共同輔政,滅了鄰近的葛國(今河南寧陵),再滅夏的聯盟韋(在今河南滑縣)﹑顧(在今河南範縣)﹑昆吾(在今河南許昌)等部落﹑方國,經過十一次吞併戰爭而成為強國,最後作《湯誓》伐夏;商湯與夏桀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大戰,夏桀敗,夏王朝結束。
商王朝拜鬼與交鬼,商是由巫人統治的王朝,商王就是大巫王,大巫王下是巫人統治集團;商的巫人統治集團實行人牲與人殉制,他們祭祀人牲後食人牲,因此他們是食人族,食人族必受詛咒,因為神怎麼可能容許神的兒女隨意被牲化、被祭、被殺、被食?
創世紀9:6
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為 神造人,是照自己的特質造的。
馬太福音 26:52
耶穌就對他說:「把你的刀收回原處!因為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
根據甲骨文統計,商代後期被殺人牲有一萬四千多;武丁時期被殺人牲有九千多;小屯乙組第7號宮殿址的人祭有五百八十五人。神如何可能不懲罰這些殺人罪?
歷史上,周武王、周公、周康王、周宣王、魯國的季平子、晉文公、秦景公等都實行人牲祭祀;大汶口文化(主曆前3500年-前2500年)、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年前-4000年前)、龍山文化(距今約4500-4000年)、齊家文化(主曆前2500年-前1500年)、夏代二里頭文化(主曆前2070年—前1600年)、商代、周幽王、秦景公、秦始皇、曾侯乙墓、西漢南越王趙眜、漢景帝、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兀、朱元璋、努爾哈赤、皇太極等都實行人殉陪葬。
《墨子·節葬下》:「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商王朝王列表:湯、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商王朝從湯傳至31世至商紂王(帝辛)而亡。
從商王文丁開始,周人興起;商紂王的祖父文丁用「冊刑」處死了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季歷,商紂王又將周文王姬昌被關在羑里七年,因此周與商有永不可解除的仇恨。
殷商在商紂王(帝辛)時期,貴族勢力強大,商紂王試圖抑制貴族勢力,這導致了貴族既得利益團體的抵制與叛變,例如,微子啟、箕子、比干等。
商王盤庚時期,將商都遷於殷,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個帝王都以殷為都,商紂王擴大殷都至於沬邑,大修離宮別館,稱為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
當商紂王將軍事主力用於打擊東南方的人方(東夷)時,擊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將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此時,朝歌城兵力空虛,周武王趁機聯合了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西方方國與部落一同偷襲商,商紂王臨時集結了奴隸與犯人17萬大軍,同周武王的「兵車300乘,虎賁(壯士)3000人,甲士4萬5千人,共4萬8千人」戰鬥;牧野之战,商軍裡的奴隸與犯人紛紛倒戈,造成商軍大敗,周軍直攻至朝歌城;牧野之戰後,商紂王逃回朝歌,登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商王朝從此滅亡。
微子啟是商王帝乙的長子,為商紂王(帝辛)的庶兄,即商紂王的同父異母兄,微子啓叛商降周,為宋國的始祖。
箕子,本名胥余,商朝的太師,是商文丁的庶子,商帝乙的哥哥,為商紂王的伯父,封地在「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帶),周武王滅商後,箕子與殷商遺族在朝鮮半島建立的箕子王朝,或稱殷氏箕子王朝,定都在今平壤一帶;《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也。其後箕子朝周。」;「殷人尚白」,朝鮮人喜穿白衣,此為繼承殷人傳統。
比干是商紂王的宰相,商王文丁庶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紂王帝辛之叔,封地在「比邑」(今山西汾陽)。
《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閒,為長夜之飲。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強,辨之疾,並脯鄂侯。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而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史記·殷本紀》:帝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乾,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白旗。殺妲己。釋箕子之囚,封比乾之墓,表商容之閭。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殷民大說。於是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而封殷後為諸侯,屬周。
8,殷商文明在朝鮮一千年
《漢書·地理志》:「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
《後漢書東夷列傳》:「昔箕子違衰殷之運,避地朝鮮,始其國俗未有聞也,及施八條之約,使人知禁,遂乃邑無淫盜,門不夜扃,回頑薄之俗,就寬略之法,行數百千年。」
朝鲜王朝史學家安鼎福編寫《東史綱目· 卷一》己卯(周武王十三年),朝鮮箕子元年。殷太師箕子東來,周天子因以封之。箕子,子姓,名胥餘。封於箕而子爵,故號箕子。仕殷為太師。紂為淫佚,箕子諫,不聽而囚之,乃被發佯狂而為奴,鼓琴以自悲。及周武王伐紂入殷,命召公釋箕子囚,問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王乃問以天道。箕子為陳《洪範》九疇。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而不臣也。都平壤。築城郭。施八條之教。箕子之來,中國人隨之者五千。詩、書、禮、樂、醫、巫、陰陽、卜筮之流,百工技藝,皆從焉。初至,言語不通,譯而知之。設禁八條,其略:相殺償以命;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為家奴,女為婢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俗猶羞之,嫁娶無所售。是以其民不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其民飲食以籩豆。崇信讓,篤儒術,釀成中國之風教。以勿尚兵鬥,以德服強暴,鄰國皆慕其義歸附。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國。箕子用殷田制,教民以田蠶織作。不三年,民皆向化。禮俗以興,朝野無事,人民歡悅。以都邑之江比黃河,以其山比嵩山,作歌頌其德。韓氏百謙曰:「余到平壤,見箕田遺制,阡陌皆在,周然不亂。古聖人經理籌劃變夷為夏之意,猶可想見。其田形畝法,與今孟子所論井字制不同。其中含球、正陽兩門間區劃,最為分明。其制皆為田字形,田有四區,區皆七十畝。大路之內,橫而見之,有四田八區。四田,四象之義耶?八區,八卦之象耶?八八六十四,正正方方,其法象先天方圖。噫!此蓋殷制也!《孟子》:「殷人七十而助。」七十畝,本殷人分田之制。箕子,殷人,其畫野分田,宜效宗國。 壬午(周武王十六年),(箕子)四年,箕子朝周。箕子以素車白馬朝周,過故殷墟,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不可,欲泣為近婦人,乃作《麥秀》詩以歌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所謂狡童者,紂也。殷人聞之,皆為流涕。
朝鮮史書《東國通鑒》箕子朝鮮:殷太師箕子,紂諸父也,紂無道,比乾諫而死,微子去之,箕子即被發佯狂為奴,嘗曰:商其論喪,我罔為臣僕。及周武王伐紂,訪道於箕子,箕子為陳《洪範九疇》,武王封於朝鮮,都平壤,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為民設禁八條: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俗獨羞之,嫁娶無所售,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其田野都邑飲食以籩豆,有仁賢之化,其後孫朝鮮侯見周襄,而燕稱王,將東略地,亦自稱王,欲興兵伐燕,以尊周(室),大夬禮諫之而止,使禮西說燕,燕亦止不攻,後子孫稍驕虐,燕乃遣將攻其西,取地二千餘里,至滿潘汗為界,朝鮮遂弱。及秦並天下,築長城抵遼東,四十代孫否立,畏秦,遂(左月,右上匕,右下水)屬於秦。否死,其子準立,二十餘年而陳項起,天下亂,燕齊趙民愁苦稍稍亡歸凖,及盧綰為燕王,準與燕以浿水為界,及綰反入匈奴,燕人衛滿亡命聚黨千餘人,魋結蠻夷服,而東渡浿水,來居西界、為藩屏,凖信之,拜為博士,賜以圭,封之百里,令守西鄙。滿誘亡黨稍眾,乃遣人詐告準:漢兵十道至,欲入宿衛,遂襲凖,凖戰不敵,浮海南奔。(臣等按)範曄曰:箕子違衰殷之運,避地朝鮮,施八條之約,使人知禁,邑無淫盜,門不夜扃,柔謹為風,道義存焉,省簡教條,而用信義,其得聖賢作法之原矣。涵虛子亦曰:箕子率中國五千人入朝鮮,其詩書禮樂、醫巫陰陽卜筮之流、百工技藝皆從而往焉。既至朝鮮,言語不通,譯而知之,教以詩書,使其知中國禮樂之制、父子君親之道、五常之禮,教以八條,崇信義,篤儒術,釀成中國之風,教以勿尚兵闘,以德服強暴,隣國皆慕其義而相親之,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國,故曰詩書禮樂之邦、仁義之國也,而箕子始之,豈不信哉!
《東國通鑒》是朝鮮王朝時期漢文編年體歷史書,朝鮮成宗命徐居正、鄭孝恆等學者編撰;此書編撰始於1446年,至1485年完成。
成書於15世紀,由徐居正、鄭孝恆等學者編著。
《史記·宋微子世家》 箕子者,紂親戚也。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為桮,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紂為淫泆,箕子諫,不聽。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於民,吾不忍為也。」乃被髪詳狂而為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故傳之曰箕子操。王子比干者,亦紂之親戚也。見箕子諫不聽而為奴,則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武王既克殷,訪問箕子。 箕子對曰:「在昔鯀陻鴻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從鴻範九等,常倫所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鴻範九等,常倫所序。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也。其後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所謂狡童者,紂也。殷民聞之,皆為流涕。
由上記載可知,武王克殷,箕子恥臣周,走之朝鮮,建箕子朝鮮,都今平壤;殷民從之者五千人,詩、書、禮、樂、醫、巫、陰陽、卜筮之流,百工技藝,皆從焉。
依據《太原鮮于氏世谱》可知,箕子朝鮮統治朝鮮半島近一千年,箕子王朝共歷41代君王,直至漢惠帝二年(主曆前193年),箕子的第41世孫箕准,其王朝為門下衛滿所滅,箕准南逃。
第八十一章,地中之獸
1,周人的興起
《大雅·生民》寫周人始祖在邰(故址在今陝西武功縣境內)從事農業生產;此篇寫公劉由北豳遷豳開疆創業;而《大雅·緜》詩則寫古公亶父自豳遷居岐下(在今陝西岐縣),以及文王繼承遺烈,使周之基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恆之秬秠,是獲是畝。恆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昂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
上文記載周的始祖后稷的神話故事,后稷姬姓,名棄,生於稷山,曾是被遺棄嬰兒。
姬棄因善於種植五穀,在堯舜時當農官,教人耕種;舜封他邰(今陝西武功西)。姬棄被稱為后稷;「后」是王,「稷」是穀,「后稷」即是「穀神」。
後人尊稱他為「農稷帝君、稷王、稷神、農稷神、后稷、農神、穀神」;周人崇拜后稷為「祖靈」、「稷神」,經常以郊禮祭祀。
後人甚至以「社稷」稱王朝江山,這代表周是重農文化,儒教崇尚的周文化,因此儒教大都崇尚重農文化。
《詩經·大雅·公劉》:「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覯於京。京師之野,於時處處,於時廬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篤公劉,於京斯依。蹌蹌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廼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上文裡,有「逝、瞻、陟、覯、登、景、相、觀、度」與「相其陰陽」等字,如同「觀風水」與「相陰陽」;從此文可知,周的始祖公劉是「陰陽」與「風水」概念的開創者。
此篇記載夏朝末年,公劉率周人部落,從北豳遷到岐山下的豳(今陝西省彬縣),與西戎人混居;商代稱西戎人為羌或氐羌。
《大雅·緜》:「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 廼立皋門,皋門有伉。廼立應門,應門將將。廼立冢土,戎醜攸行。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柞棫拔矣,行道兌矣。混夷駾矣,維其喙矣!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此篇記載周祖先古公亶父率領周人從豳再遷往岐山周原,岐山在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古公亶父娶羌女,生了周文王,這代表周羌聯婚為親。周文王繼承古公亶父家業,趕走昆夷,使周更為興旺。
此篇裡有「爰始爰謀,爰契我龜」,表示龜卜與作契;周文王後來將伏羲八卦演釋成六十四卦,即《周易》,這是繼承父業,但卜的方式不同。
龜卜要火灼燒龜甲來看兆的裂痕,以此斷吉凶;《周易》是用是蓍草占卜與按文字來斷吉凶,因此需要卦辭與爻辭。龜卜與蓍(shī)占都是希望透過交鬼的方式,來取得鬼的旨意與回覆。
周文王曾娶商的女子
《泰》卦第十一,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帝乙為殷高宗,即紂王之父。「帝乙歸妹」即「帝乙將其女嫁給了周文王」。
2,周人的發展
周的始祖母是「姜原」(女子),是有邰氏女,是後稷的母親;周與羌人部落聯婚;在甲骨文裡,「羌」從羊從人,「姜」從羊從女,「羌」是男性、「姜」是女性,「羌」與「姜」都屬「羌」部族。
《史記·周本紀》: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殷本紀》載商的始祖殷契是帝嚳(kù)的次妃簡狄所生,帝嚳是黃帝與嫘祖的長子,故商朝是黃帝的後代;《周本紀》載周的始祖姬棄是帝嚳的元妃姜原所生,故周朝也是黃帝的後代。
周人早期居於姬水一帶,因此姓「姬」;周人後來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因此稱「周」。因此可說,周人崛起于周原(今陝西岐山、扶風兩縣北部交界處)。
《呂氏春秋·審分覽·君守》講:「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昆吾作陶,夏鯀作城。」
3,周繼承商文化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共554年)即大邑商,周人稱其為殷。周文王將都城從岐邑遷至豐,周武王又遷都於鎬;豐京是宗廟與園囿之地,鎬京為周王宮殿與政治之地,鎬京即宗周。
周武王滅商後,建立西周王朝(主曆前1046),定都於鎬京(今西安市長安區鬥門街道以北,灃河東岸);周王朝繼承了殷商的專制與拜鬼文化。
周武王滅商是摧毀商紂王政權,他分封商人繼續治理河洛地區;西周王朝(主曆前1046-前771),共275年,此時期河洛地區仍然保留商代文明。
周武王滅商後,封其九個弟為侯,例如,封周公於魯,周公遣其長子姬禽去魯建立魯國;封姬奭(shì)於薊,姬奭遣長子姬克去薊建立燕國。
姬昌與正妻太姒有十子,即長子姬考(伯邑考),二子姬發(武王),三子姬鮮(管叔),四子姬旦(周公),五子姬度(蔡叔),六子姬振鐸(曹叔),七子姬武(成叔,即郕叔武、成叔武、郕叔),八子姬處(霍叔),九子姬封(康叔),十子姬載(季載,即聃季載、冉季載、冉季)。
《史記· 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載。厓季載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周武王滅商二年後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等諸侯不服,聯合紂王之子武庚起兵清君側,即三監之亂。三監即周公兄管叔、弟蔡叔、霍叔,「監」是指「監督殷商遺民,避免其造反」。
周公東征,歷經三年平定三監之亂,即是殺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管叔,囚禁蔡叔於郭鄰,廢霍叔為庶民;周公平定「三監」後,周公「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確立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周公攝政七年,成王已長,他因此還政於成王。
周公平定「三監」後,周公封微子於宋地(為商族發祥地,今河南商丘一帶),周准宋國用天子禮樂祭祖;微子,名啓,商帝乙之子,商紂王之庶兄,庶即妾生的兒子。
《史記·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武王已克殷紂,復以殷余民封紂子武庚祿父,比諸侯,以奉其先祀勿絕。為武庚未集,恐其有賊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祿父,以和其民。
《史記·卷三十五·管蔡世家》: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
《史記·卷四·周本紀》:初,管、蔡畔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
《尚書·周書·蔡仲之命》: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於商,囚蔡叔於郭鄰,以車七乘;降霍叔於庶人,三年不齒。
《史記·卷四·周本紀》: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尚書大傳》稱「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行書,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史記·宋微子世家》微子開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紂之庶兄也。紂既立,不明,淫亂於政,微子數諫,紂不聽。
《史記·宋微子世家》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當國。管、蔡疑之,乃與武庚作亂,欲襲成王、周公。周公既承成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開代殷後,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於宋。微子故能仁賢,乃代武庚,故殷之餘民甚戴愛之。
周成王時,周人興建東都雒邑(今洛陽市),即成周,以此來對東方的商人進行控制;在主曆前770年,周平王東遷至成周(今洛陽市),開始了東周王朝(主曆前770年至前256年),東周王朝是周商文明的融合時期。
周人出於西羌,無文化、無文字,周人沿用殷商甲骨文與金文;金文,即銘文或鐘鼎文,是鑄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始於商朝中期,盛於西周。
周人無禮樂,周公參考殷商禮而製作禮樂;「禮」重「別」,即「尊尊」,以此區分人的尊卑貴賤,建立了人的等級制與差序位格;「樂」重「和」,即「親親」,成為後來儒教倡導的「親親相隱」的刑律原則。
西周的宗法制,包括建立周禮、確立人的等級制(區分尊卑貴賤)、建立父權的家長制(親親)、建立人的血緣文化、確立嫡長子繼承制,以此來維護其封建王權的統治。
孔丘的「君臣父子」、「無違」、「孝道」等觀點,是周禮的主要內涵,也是維護周代封建王朝的重要思想根基。
《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學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孔丘所說的「無違」與甲骨文的「孝」意思相同;甲骨文的「孝」是指「遵循王命」。
孔丘所說的「無違」是指「無違於人」,即「無違於王命、無違於父命、無違於王禮」,王禮即王所制定之禮;人是有罪性的(Original sin),人應該完全無違於God,而非完全無違於人。
使徒行傳5:29
彼得和眾使徒回答說:「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
申命記13:4
你們要順從耶和華——你們的神,敬畏他,謹守他的誡命,聽從他的話,事奉他,專靠他。
西周的宗法制,是人類文化的邪惡產物,它徹底否定了「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 by God」,它是違反真理的思想與制度。
周公的「尊尊」與「親親」是「禮法、禮制、禮治」的核心思想,也是維護「家長制」與「君主制」的核心力量。
《呂氏春秋·仲冬紀·長見》呂太公望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望曰:「尊賢上功。」周公旦曰:「親親上恩。」太公望曰:「魯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魯雖削,有齊者亦必非呂氏也。」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齊國;魯日以削,至於覲存,三十四世而亡。
《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親親」思想產生了「親親相隱」意識;「親親相隱」意識就是「儒教的說謊文化」,「儒教」成為說謊者之父。
《呂氏春秋·仲冬紀·長見》裡,呂太公望與周公旦的對話,預言了齊國與魯國未來的命運,兩者最終都將被消滅,因為兩者都是屬人的國,不是屬神的國。
《大盂鼎》:大盂鼎,是煮肉鼎,1849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縣(今寶雞市郿縣),岐山是古代周朝的发源地;大盂鼎鑄造於西周康王(主曆前1003年)時期,鼎高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重153.5公斤,腹內側鑄有銘文291字,記載有關周康王在宗周告誡盂之事。
從此鼎可知,其銘文與殷商甲骨文相同,其青銅器的製造技術與饕餮紋圖案來自殷商人。
大盂鼎器的口沿下和三隻足上都有饕餮(tāo tiè)紋。饕餮紋,經常在商代鼎裡出現,這證明周繼承了商文化;饕餮紋,即獸面紋,有類似水牛的雙角、雙眉、雙耳、ㄧ鼻、ㄧ口、雙頷(下巴)等。
饕餮紋象徵威武、鎮山川鬼怪、威嚇壞人、戰爭、武力、暴力、吞食、吞併、殺戮等意義,饕餮紋代表商周人爭戰文化。
龍有九子,即「霸下、螭吻、蒲牢、憲章、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饕餮為龍的第五子。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狍鴞即饕餮。
《左傳·文公十八年》: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凶德,醜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少嗥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蒐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捨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此三族也,世濟其凶,增其惡名,以至於堯,堯不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渾敦(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
戰國末年《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大盂鼎》銘文內容:
隹九月,王才宗周,令盂。王若曰:「盂!丕顯文王受天有大令,在武王嗣文乍邦,辟氒慝,匍有亖方,畯正氒民。在雩御事,[虘又] 酒無敢鴆,有祡蒸祀,無敢 [酉夔],故天異臨子,法保先王,匍有四方。我聞殷述命,隹殷邊矦、田,雩殷正百辟,率肆於酒,故喪師。已!女妹辰有大服,余隹即朕小學。女勿[象匕] 余乃辟一人,令我隹即型稟於文王正德,若文王令二三正。今余隹令女盂,召榮敬雍德經,敏朝夕入諫,享奔走,畏天威。」
王曰:「須!令女盂型乃嗣祖南公。」王曰:「盂!廼召夾死司戎,敏[言束]罰訟,夙夕召我一人烝四方,雩我其遹省先王受民受疆土,易女鬯一卣,冂、衣、巿、舃、車馬,易乃祖南公旗,用狩。易女邦司四伯,人鬲自馭至於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口口遷自氒土。」王曰:「盂!若敬乃正,勿廢朕令!」盂用對王休,用乍祖南公寶鼎,隹王廿又三祀。
4,周公代行王權的文獻:
西周禽簋(guǐ)銘文:王伐奄侯,周公謀。禽祝,禽有脤祝,王賜金百寽。禽用作寶彝。
此出土的西周禽簋,其銘文證明了周公並未稱王,周公為王謀,周公並不是王。周公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攝政」,實際上是握有全部的王權,如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即奉天子而征四方。
《史記·魯周公世家》:「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繆卜。......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強葆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
周武王死,成王年少,但並非在強葆(襁褓)之中,周公足已將成王當作傀儡來操縱,這就是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的原因,若周公敗於三監,那麼就將是管叔取代成王擔任周天子了。
周文王姬昌的二子姬發(武王)死,按夏商王朝都曾有過「兄終弟及」的原則,可以由姬昌的三子姬鮮(管叔)繼位為王,而不必由四子姬旦(周公)來擔任「挾制天子的攝政」。
夏朝時期,夏朝第13代帝王為不降(主曆前1842-1784)在位59年。夏帝不降因兒子孔甲不才,而禪位其弟北扃(jiōng),史稱「內禪」。
依據劉秉光考證,「文王十五年生武王,在位四十八年,則武王即位時三十四歲,次年改元,武王在位總計十三年(含周天子兩年半),享年四十七歲。周成王即位時應在十四、五歲,次年改元,在位三十年,駕崩時應在四十五、六歲。」、「通過青銅器銘文、史料記載,得知成王元年為公元前1037年,成王末年為公元前1008年,前後共計三十年(含周公攝政七年)。成王實際執政二十三年(前期仍有戰事),加上兒子康王執政二十六年(二十四年有戰事),天下安定四十餘年,與『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相吻合。」
《史記 周本紀》:「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周公行政七年後,反政於成王,此時成王約14歲,因此周公應該是以「輔政」之名行「攝政」之實。
《詩經·國風·豳風·鴟鴞》 :「鴟鴞(chī xiāo)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 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今女下民,或敢侮予。予手拮據,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譙譙,予尾翛翛,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
此詩作者不詳。《毛詩序》說:「《鴟鴞》,周公救亂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爲詩以遺王,名之曰《鴟鴞》焉。」
《史記·魯周公世家》:「成王長,能聽政。於是周公乃還政於成王,成王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諸侯。及七年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於神曰:『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於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
《詩經·國風·豳風·鴟鴞》 :「鴟鴞(chī xiāo)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 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今女下民,或敢侮予。予手拮據,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譙譙,予尾翛翛,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
此詩作者不詳。《毛詩序》說:「《鴟鴞》,周公救亂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爲詩以遺王,名之曰《鴟鴞》焉。」
《史記·魯周公世家》:「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成王。』」
《史記·周本紀》:「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叛周。」
《尚書·康誥》: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材》。
《尚書·康誥》: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於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侯、甸、男邦、採、衛百工、播民,和見士於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誥治。
《尚書·康誥》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
《尚書·康誥》王曰:「嗚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
上兩文裡的「封」是周武王有个九弟叫康叔封,即姬封;《尚書·康誥》是周公東征後建東都時的作品,此時周武王已死多年,能稱封為「弟」與「小子」者,唯有周公,此篇為周公轉述成王的話,因此有「王若曰」的用語。
《禮記·明堂位》:「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於成王。」
《荀子·儒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稱貪焉。殺管叔,虛殷國,而天下不稱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稱偏焉。教誨開導成王,使諭於道,而能揜跡於文武。周公歸周,反籍於成王,而天下不輟事周;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天子也者,不可以少當也,不可以假攝為也;能則天下歸之,不能則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離周也。成王冠,成人,周公歸周,反籍焉,明不滅主之義也。周公無天下矣;鄉有天下,今無天下,非擅也;成王鄉無天下,今有天下,非奪也;變埶次序節然也。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以弟誅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順也。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業,明主枝之義,抑亦變化矣,天下厭然猶一也。非聖人莫之能為。夫是之謂大儒之效。」
《荀子·君子》:「論法聖王,則知所貴矣;以義制事,則知所利矣。論知所貴,則知所養矣;事知所利,則動知所出矣。二者是非之本,得失之原也。故成王之於周公也,無所往而不聽,知所貴也。」
荀況在此文裡,提到「故成王之於周公也」,暗指「成王法聖王」,將周公比喻成「聖王」。
《屍子》:「昔武王崩,成王少,周公踐東宮,祀明堂,假為天子。」
《韓非子·難二》:「周公旦假為天子七年。成王壯,授之以政。非為天下計也,為其職也。」
《韓詩外傳》卷三:「周公踐天子之位七年。 」
《淮南子·氾論訓》:「武王崩,成王幼少。周公繼文王之業,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政,平夷狄之亂,誅管、蔡之罪,負扆而朝諸侯,誅賞制斷,無所顧問,威動天地,聲懾四海。」
金滕:交鬼者的謊言
《尚書·金滕》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今我即命于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乃卜三龜,一習吉。啟籥見書,乃並是吉。公曰:「體!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茲攸俟,能念予一人。」 打開字典 公歸,乃納冊于金滕之匱中。王翼日乃瘳。
周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趁商朝傾師伐東夷與朝歌城兵力空虛時,攻擊商而滅了商,周武王聯軍殺死了近18萬人,導致「血流漂杵」;周武王還將商朝百名臣子斷手斷足,他是殺人魔王,他的罪何其大?
周公是野蠻與暴力的殘奄者,閹了「奄國全國男子」之罪何其大?如此野蠻與暴力者會有為周武王之死的代贖之心嗎?
周公是專職的祭祀與交鬼者,交鬼者最擅長弄虛造假;殘奄與交鬼者願意代殺人魔王而死,這種邪惡代贖邪惡有何意義?
事實上,周武王克商二年後即病死,這是殺人者的報應,這金滕是無效的禱告,這金滕更像是美化自己的造假文件。
《史記·周本紀》:「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泵。」
《尚書· 周書·武成》:「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chǔ)。」
《逸周書·世俘》:「維四月乙未日,武王成辟,四方通殷,命有國。惟一月丙午,旁生魄,若翼日丁未,王乃步自於周,征伐商王紂。越若來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於商。則咸劉商王紂,執矢惡臣百人。」
《逸周書·世俘》:「武王向四方征討,計攻滅九十九國,殺敵一十七萬七千七百七十九人,生俘三十萬又二百三十人,總計征服六百五十二國。」
從上《逸周書·世俘》記載可知,牧野之戰,周武王戰勝,接著征伐列國,滅99國,共征服652國,殺死177779人,近18萬人,生俘33萬人。
《逸周書·世俘》:「時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朝,至燎於周,維予衝子綏文。武王降自車,乃俾史佚繇書於天號。武王乃廢於紂矢惡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師。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帥、司徒、司馬,初厥於郊號。武王乃夾於南門,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太師負商王紂,縣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
《史記·周本紀》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諸侯,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諸侯畢從。武王至商國,商國百姓咸待於郊。於是武王使群臣告語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
從以上的文字資料可知,周武王與周公是多麼殘忍的殺人魔王?儒教美化周武王與周公,代表儒教是崇拜殺人魔王的宗教。
5,周代的大一統戰爭
《史記·周本紀》:「武王已克殷,後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武王亦醜,故問以天道。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懼,穆卜,周公乃祓齋,自為質,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後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
《史記·周本紀》:「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開代殷後,國於宋。頗收殷餘民,以封武王少弟封為衛康叔。晉唐叔得嘉穀,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初,管、蔡畔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故初作大誥,次作微子之命,次歸禾,次嘉禾,次康誥、酒誥、梓材,其事在周公之篇。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周採行封建體系,周武王滅商後,武王進行第一次分封諸侯;三監之亂後,周公為強化封建體系,周公進興第二次分封諸侯,周公分封了71國,其中有53者為姬姓,皆為文王、武王與周公之後裔。
《魯周公世家》:「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誥。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餘民,以封康叔於衛,封微子於宋,以奉殷祀。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諸侯咸服宗周。」
《史記·周本紀》:「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作召誥、洛誥。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泵。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史記·周本紀》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於蔡。餘各以次受封。
周武王封尚父於營丘,國號為齊,營丘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東北十公里;營丘在薄姑旁,薄姑在今山東博興縣東南,從淄博市到博興縣有50公里。
周武王封周公於奄,國號為魯,奄在今山東曲阜縣舊城東,正是奄國的中心地。
薄姑與奄為東夷的兩大國;周武王封姜太公於營丘與封周公於奄,正是要監督薄姑與奄國,避免他們興兵反抗。
《魯周公世家》: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誥。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餘民,以封康叔於衛,封微子於宋,以奉殷祀。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諸侯咸服宗周。
上文提到「周公為師,殘奄」,是什麼意思?這能呈現周公的人性特質嗎?
周公十分野蠻與殘忍,這就是「儒教所崇拜的聖王」的真面目;周公率兵將奄地男子全部閹割以為奴;故後世稱被閹割者為奄人,秦漢時期經常以奄人守門,奄與門合為「閹」字。
《新唐書·趙憬傳》:「時杜黃裳遭奄人讒詆, 穆贊、韋武、李宣、盧雲等為裴延齡 構擯,勢危甚,憬救護申解,皆得免。」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奄人暴橫,多潛殺不辜,至今猶往往見變怪。」
夏代時,奄地為東夷方國;周公東征,滅奄國,奄國都城為奄,在今山東濟寧曲阜舊城東;周公旦長子伯禽在奄國故地建立了魯國。成王滅奄國後,部分奄人遷往秦地,部分奄人逃到江南,在今江蘇省常州市南區建立「奄(淹)城」,春秋時,南方奄國為吳國所滅。
《逸周書·作雒解》:「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畔。」、「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國。」(註:熊盈族即東夷)
《孟子·滕文公下》說:「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韓非子·說林上》說:「周公旦已勝殷,將攻商蓋,辛公甲曰:『大難攻,小易服,不如服眾小以劫大。』乃攻九夷而商蓋服矣。」
《書序》:「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作《成王政》。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於蒲姑,周公告召公,作《將蒲姑》。」(註:《書序》即《書敘》,即《尚書》的小序或大序。)
《左传·昭公九年》:「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潁。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邇封之有,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
6,九州的中心之州為「豫州」
西周的何尊,内底鑄有銘文:「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咸誥。雍州何賜貝卅朋,用作口(周)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何尊銘文提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即武王克商后,祭吿於天言:余住入天下中心,自此治理人民;周武王在世時即已決定在洛邑建都,因此周成王五年四月,在成周開始營建都城洛邑。註:乂(yì)即治理。
此處的「中國」即「河南洛陽」,當時意指「河南洛陽」是「天下之中」,為「世界中心之國」與「九州的中心之州」;當時廣義的中國為「以洛陽為中心的平原地區」。
大禹所定的豫州的區域,與今河南省範圍類似;殷商時代,都城在河南,當地河南雨林盛產大象,河南上人自古擅長馴服象,並能騎象作戰,故大禹定河南地區為豫州。
金文「豫」從雙圈長繩從人從象,表示「人騎在大象上,有雙圈長繩」;金文「豫」代表河南曾是大象居住的雨林區域。
1976年婦好墓出土了三件象牙杯,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八十根象牙,2001年四川金沙遺址發現有數千根用於祭祀的象牙,這些出土象牙證明了古代河南與四川是大象居住的雨林區域,是龍文化摧毀了美麗的雨林與消滅了大象。
人要坐騎在大象背上,需要雙圈長繩固定坐椅;一圈圈住右前象腿並綁住坐椅右邊,另一圈圈住左前象腿並綁住坐椅左邊,如此即可固定象背上的坐椅了。
《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踐伐之。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乃為三象,以嘉其德。」
7,何尊銘文與下列資料可以對觀分析。
《史記·封禪書》:「昔三代(夏商周)之君,皆在河洛之間。」
《呂氏春秋·慎勢》:「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史記·周本紀》:周公認為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逸周書·度邑》武王:「自洛汭延於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於三途,北望過於有岳,鄙顧瞻過於河宛,瞻於伊洛。無遠天室,其曰茲曰度邑」
《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淮南子·地形訓》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
第八十二章,龍鳥之戰
1,龍與鳥的戰爭
周出於羌人,商出於東夷,因此周與商的戰爭,是羌人與夷人的戰爭,是崇拜龍(蛇)圖騰者與崇拜玄鳥圖騰者的戰爭,是龍族與鳥族的戰爭,是重農文化與重商文化的戰爭。商周都卜筮與交鬼,因此都屬於巫文化。
2,羌人與夷人的戰爭
羌,又稱羌人、羌方、羌戎、氐羌。夏出於羌,商滅夏,商經常用羌人作人牲,以防羌人威脅;周與羌通婚,周羌密不可分,周人自稱夏人,周的始祖母羌原是羌人。
《史記·六國年表序》: 「故禹興於西羌」。 陸賈《新語·術事》: 「大禹出於西羌」。 《鹽鐵論·國病》: 「禹出西羌」。
漢朝陸賈《新語·術事》:「大禹出西羌」。
魏晉皇甫謐在《帝王世家》註解:「孟子曰,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出西羌,是也。」
東漢《說文解字》:「羌,西戎牧羊人也。」;東漢《風俗通義》:「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從羊、人,因以為號。」
夏人、羌人與蘇美人
甲骨文「夏」從日從大眼跪人;金文「夏」象「一群人捉住大鼻子人,砍其手腳」。大眼大鼻子人應該是蘇美人,夏朝的統治階層應該有蘇美人的血緣,大禹應該是蘇美人。
甲骨文「夏」是頭頂日的大眼跪人,甲骨文「蜀」是大眼的蛇,四川人並非都是大眼者,但是三星堆的大巫都是大眼大鼻者,例如青銅大立人;青銅大立人是大巫,是蜀王,應該是大禹的後裔。
大禹故里,是大禹的出生地,位於北川縣禹里羌族鄉境內,距綿陽市100公里;其地充滿了豐富的羌文化,其地有羌、藏、漢人居住,其地仍保留了一些大禹的遺跡,其地每年仍舊有禹王廟會和羌歷年,是慶祝大禹出生,將有數日的狂歡歌舞。
創世紀25:1-6
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書亞。約珊生了示巴和底但。底但的子孫是亞書利族、利都是族,和利烏米族。米甸的兒子是以法、以弗、哈諾、亞比大,和以勒大。這都是基土拉的子孫。亞伯拉罕將一切所有的都給了以撒。亞伯拉罕把財物分給他庶出的眾子,趁著自己還在世的時候打發他們離開他的兒子以撒,往東方去。
亞伯拉罕在撒拉去世後娶了基土拉(Keturah),基土拉應該是亞伯拉罕晚年迦南地居住地的女子,迦南受周圍蘇美爾、埃及、 巴比倫、腓尼基等文化影響;亞伯拉罕打發六子往東方去,應該去了蘇美人居住之地,後來巴比倫統治了蘇美人。
主曆前4500年,蘇美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建立文明,約主曆前2000年時,亞摩利人佔領了蘇美爾,建立了巴比倫帝國;巴比倫帝國始於約主曆前1894年,滅於約主曆1000年;巴比倫的商隊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將蘇美人的青銅製造技術帶到了四川成都(三星堆遺址),又將四川的絲綢帶到了埃及。
蘇美人在5000-6000年前已有製造青銅器的技術;古埃及與蘇美人在6000年前已少量使用鐵器。赫梯帝國在3400年前已充分掌握了冶鐵技術並大量生產鐵器;秦國地處西部,可能最早取得赫梯的冶鐵技術,因此在春秋七國之中,最早掌握了高超的冶鐵技術,在秦景公(死於主曆前537年)墓葬裡出土了鐵器。
1993年,《自然雜誌》報導了《古埃及絲綢的使用》,文中提到考古人員在埃及底比斯發掘了一座屬於主曆前約1000年的古埃及21王朝墓葬,墓葬中有一位女性木乃伊的頭髮上,發現了一塊來自蜀地的絲綢碎片。
三星堆出土了4662枚的海貝,是環紋海貝(Monetriaannulus),中間有齒形溝槽,這種海貝只產於印度洋深海裡,三星堆的海貝應該是海外商隊透過南方海上絲綢之路從印度洋北部地區帶進來的;這海外商隊應該是巴比倫商隊。
1977-1978年,挖掘的曾侯乙墓,遺址位於湖北隨縣縣城西郊的東團坡,屬於戰國初期楚惠王時期的墓葬(約主曆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發現有173顆蜻蜓眼玻璃珠,這些蜻蜓眼玻璃珠是來自埃及或學習埃及技術製成的;曾侯乙墓中還有青銅禮器、用器及其附件共125件。
婦好墓出土了青銅器468件、玉器755件、6800多枚貝殼、阿文綬貝(產於北自福建廈門以南近海島嶼、台灣、南至南沙群島)、來自渤海灣的紅螺;其中的貝殼產於台灣、海南、位於阿拉伯海西北的阿曼灣、南非等地區,這些貝殼均非來自海上絲綢之路。
商代的玉器主要以維疆的和田玉為主,婦好墓裡的玉器很多是屬於維疆的和田玉,和田玉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交易貨品。
巴比倫的商隊帶來了蘇美人的楔形文字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聖書體),這啓發了雲南、四川與圖博的交界處的麗江及其鄰近地區納西族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這也啓發了殷商人的甲骨文,這些都具有象形與表意文字的特徵。
巴比倫承載了蘇美文明,巴比倫的商隊帶來了蘇美文明與中東地區的貿易,這可以從婦好墓、曾侯乙墓與三星堆裡出土的大量海貝可知。
三星堆遺址,距今4800-3100年,涵蓋了夏商周時期;我認為三星堆遺址代表了獨立的夏文明,其青銅器鑄造技術高於殷商人,例如,三星堆的青桐樹已呈現精密的焊接技術,殷商青銅器無此技術。
三星堆出土了青桐樹,樹高395cm,3簇樹枝,每簇3枝,上有27個果實與9只鳥,樹幹上嵌鑄了一條龍。
夏人的青銅器鑄造技術早於殷商人的青銅器鑄造技術,殷商的青銅器鑄造技術應該是從夏人學習而來的;然而,夏的青銅器鑄造技術,並沒有因為商滅夏而停止發展,甚至其鑄造技術遠遠超越了殷商。
我認為殷商的青銅器製造技術來自於陸上的絲綢之路;三星堆的青銅器製造技術來自於海上的絲綢之路。三星堆的青銅器製造技術明顯高於殷商的青銅器製造技術,三星堆與殷商的青銅器製造技術應該都從蘇美人那裡傳來的。
巴比倫的商隊是否曾經海路去了東亞大陸?巴比倫的商人與殷商的商人是否有關係?殷商人鑄造青銅器、發明象形文字、祭祀台、城市建築、農業、水利、泥磚等技術,是否是透過巴比倫的商隊或蘇美人傳授給他們?羌人是否來自亞伯拉罕牧羊人的子孫?以上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更深入地研究。
3,周對商湯的敵意
盤庚遷新邑,甲骨文稱「大邑商」,甲骨文從不自稱為「殷」;周滅商後,周人以「殷」來輕蔑「商」,因此「殷」是周人的始用語。
商都附近有商王的田獵區,名為「殷原」,地處偏遠鄉區;周人稱「商」為「殷」與「殷商」,意思是「鄉野人」與「鄉巴佬商人」。
周武王滅商後,毀壞商朝王都而成為廢墟,因此稱其為「殷墟」。
「商湯」為商王朝開朝之王,子姓,名履,河南商丘人;商代甲骨文與金文稱他為「唐、成、咸、大乙、高祖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
春秋戰國時代,出現有「武王、武湯、商湯、成唐、湯、成湯、小子履、天乙、天乙履、天乙湯、齊」等對「成唐」的新舊稱號。
甲骨文裡從來不稱「唐」為「湯」,何以東周時才出現「湯」的稱號?這要從金文裡找答案。
金文的「湯」從水從昜,表示「切鳥頭與剔鳥肉,然後祭河神」;金文「昜」象「切鳥頭與剔鳥肉」,商人絕不會用此字來稱開國的大巫王與先祖王。
「唐」與「湯」發音類似,「湯」應該是周人借用的同音假借字;唯有周人才可能用「湯」來形容商的先王,因為商人自稱是鳥的後代,怎麼可能用「昜」來形容自己的先王?
周人刻意用「湯」來形容商的先祖王,就是一種對商祖靈的咒詛;這與一些儒粹者稱「港獨」與「台獨」為「港毒」與「台毒」是同樣的心裏意識。
《尚書•周書•泰誓上》:「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作《泰誓》三篇。」
《尚書•周書•泰誓上》:「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宮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殘害於爾萬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婦。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大勛未集。」
《尚書•周書•泰誓上》:「肆予小子發,以爾友邦冢君,觀政於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祗,遺厥先宗廟弗祀。犧牲粢盛,既於凶盜。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懲其侮。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有罪無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尚書•周書•泰誓上》:「同力度德,同德度義。受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貫盈,天命誅之。予弗順天,厥罪惟鈞。予小子夙夜祗懼,受命文考,類於上帝,宜於冢土,以爾有眾,厎天之罰。天矜於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爾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時哉弗可失!」
周武王在在黃河渡口孟津作《泰誓》,泰誓,即太誓、大誓,意思是「極大的誓言」。周武王的《泰誓》的對話對象是先王與上帝。
因此,周武王自稱為「予小子」;他指稱其父周文王承受上帝滅商的旨意,即「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大勛未集」。
周武王指稱殷紂王不事上帝,即「弗事上帝神祗」;他指稱自己將事奉上帝,即「惟其克相上帝」與「類於上帝,宜於冢土」。
周武王在《泰誓》所對話的先王與上帝,不是耶和華,是撒旦;周武王自稱願意事奉撒旦,所以求撒旦助其成功。
由此可知,周武王順服鬼上帝,鬼上帝會幫助周武王;「武王伐紂」的背後力量是「鬼」,這正是周文王每次用《易》時所求問與求助的「鬼」。鬼上帝幫助周武王成功克商與成為周天子。
《周逸書•世俘》:「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時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朝,至燎於周,維予沖子綏文。武王降自車,乃俾史佚繇書於天號。武王乃廢於紂矢惡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師。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帥、司徒、司馬,初厥於郊號。武王乃夾於南門,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太師負商王紂,縣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若翼日辛亥,祀於位,用籥於天位。越五日乙卯,武王乃以庶祀馘於國周廟,翼予沖子,斷牛六,斷羊二。庶國乃竟,告於周廟,曰:『古朕聞文考修商人典,以斬紂身,告於天於稷。用小牲羊犬豕於百神水土、於誓社。』曰:『惟予沖子,綏文考,至於沖子,用牛於天、於稷,五百有四,用小牲羊豕於百神水土社三千七百有一。』」
從《周逸書•世俘》記載可知,這儒教奉為聖人的周武王非常殘忍,斬殷商臣百人手足,將戰俘耳朵與紂王頭焚燒祭祀,又用504牛祭天神與穀神、用3701羊豬祭祀山川土地眾神。
主曆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周,行分封制,周武王成為西周第一代天子,共傳30代37王。周的王朝是繼殷商後的「新的鬼政權」,因為商周都靠占卜與求鬼取得政權。
4,孔丘崇拜商湯與周公
春秋時代,孔丘在《彖辭》裡用「湯武革命」來讚美商湯,但這不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觀點。周人對商紂王與商的先祖王唐(湯)是有敵意的。
商湯是孔丘的祖先
孔丘的父親「孔紇」,字叔梁,又名叔梁紇,祖先是宋國公室,是商紂王的哥哥微子的後人,因此商湯是孔丘的祖先。
孔紇的祖父孔防叔為避宋國內亂逃至魯國,孔防叔曾在魯國為官;叔梁紇為魯國陬邑大夫。
孔丘《易·革·彖辭》:「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周公以「制禮作樂」來建構「王權制、父權制、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諸侯卑」的人的等級制;來鞏固「禮法與宗法制」;來維護周天子的「絕對專制統治」。
孔丘最崇拜周公,尊周公為聖人,孔丘讚賞周公的「制禮作樂」;周公的「制禮作樂,就是建立周代的「人的等級與專制制度」,就是建立周代的「巫文化」。
《論語·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孔丘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文化與社會制度,孔丘希望恢復西周的大一統與專制文化,孔丘希望恢復西周的巫文化與奴文化,孔丘就是專制與奴文化的捍衛者。
第八十三章,永火焚龍
彼得後書3:10-13
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熔化。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
龍文化就是不敬畏神的文化、就是以自我為至尊的文化、就是抬高與擴大自我的文化、就是愛肉體與慾望的文化、就是愛世界的文化,凡是死在這種文化裡的人未來必將面對被烈火熔化與承受火湖之刑。
馬太福音 25:41
那時王要對在左邊的人說:「你們這些被詛咒的人!離開我!進到那已經為魔鬼和他的使者們所預備好的永遠的火裡去!」
殷商人與周人都尚左,都以左為尊,都占卜交鬼,都崇尚祭祀,都用卜鬼來治國;這些交鬼的文化,為神所憎恨,他們必將在永火裡滅亡。
甲骨與青銅器的詛咒
1,殷商的甲骨:
殷商的甲骨包括各種龜甲與各種獸骨,殷商的甲骨代表殷商的殺人與吃人文化,殷商的甲骨代表殷商的邪靈,殷商的甲骨代表殷商的詛咒;凡是摸過這些甲骨者,都會受到詛咒。
殷商大量使用龜甲,代表殷商的水源資源充足,漁業發達;殷商有大量使用獸骨,代表殷商的牧草豐富,畜牧業發達。
金文的「豫」從繩圈從象,表示「擅長馴服象的人」;河南有象,代表河南是森林茂密的雨林地帶,農業發達。
殷商時代,河南地區漁業發達、畜牧業發達、農業發達、又是森林茂密的雨林地帶,如此美好的地方,後來為什麼會成為貧窮之地?
每當黃河洪水泛濫時,河南人只能逃難到外地,經常為貧窮所迫,甚至淪落成為乞丐、為奴、苦力、偷騙、盜匪等淒慘命運;黃河洪水泛濫是神的降災與懲罰,這就是河南人世代所承受的殷商詛咒。
婦好墓裡出土「玉象」;在1928至1937年間殷墟考古發掘,出土了象骨、象牙、象骨器、象牙器,並發現兩座象坑;1978年在殷墟西北崗墓葬群有一座象坑。
殷商屬河南,在《尚書·禹貢》書裡,河南屬「豫州」,故簡稱「豫」;豫州包括今河南省大部、山東省西部和安徽省北部地區。
《尚書·禹貢》,九州依順序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包括今的「河北、山東、江蘇、湖北、湖南、河南、四川、陝西、山西」等地區。
《呂氏春秋·古樂》説:「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踐伐之。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此文記載「商人騎著大象攻擊東夷」。
大禹之子啟建立夏朝後,命九州牧鑄九州鼎,將九州山水刻於鼎身,九鼎象徵天下,後遂有「問鼎天下」之詞。
2,殷商文化的詛咒:
龜文化的詛咒:殷商人應該是依照龜殼紋路來制定天干與地支。龜背正中有3格,有人稱為「天、人、地」;龜背正中外有12格,象12地支,也象12生肖;龜背的邊緣有24格,象24節氣;龜底部有10格,象10天干。凡使用這種龜文化紀年者,都無法擺脫專制文化的詛咒。
近代考古甲骨時發現,商後期帝王帝乙時,有一塊甲骨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知這是商的日曆。殷商人用天干與地支記錄年、月、日、時。
在東亞大陸,這干支記年法從殷商朝一直使用至清朝滅亡;漢文字文化圈裡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在近代前也一直使用,他們歷代也同樣承受了來自殷商專制文化的詛咒。
感謝主耶穌基督,人類因著主耶穌基督的出生年制定了現代通行的主曆紀年,這代表人類正走向光與真理的道路。
3,青銅器的詛咒
傳道書2:1-3
我心裡說:「來吧,我以喜樂試試你,你好享福。」誰知,這也是虛空。 我指喜笑說:「這是狂妄」,論喜樂說:「有何功效呢?」 我心裡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體舒暢,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
提摩太前書 6:6-8
其實敬神加上知足,才是最大的收穫。實際上,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不過有了吃的、穿的,我們將以此為滿足。
婦好墓的陪葬品
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西北,殷墟宗廟宮殿區附近出土了婦好墓。
其陪葬品,共計1928件,有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其中玉器共755件,青銅器佔468件,骨器564件,海貝6800枚,還有精美的象牙環;但墓主人的屍骨卻腐蝕消失了。
殷人好戰,為何好戰?殷人不懂得知足,永遠渴望得到更多,他們經常發動侵略戰爭,為的是要搶奪更多的土地與資源,這些不斷搶奪得到的土地與資源,真的能完全填補人的貪婪嗎?
腓立比書 3:13-14
弟兄們,我不認為自己已經得著了;但是我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爭取前面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婦好一生奔跑追求的標竿是什麼?難道是這些死後帶不走的陪葬品嗎?人若賺得了世界,卻失去生命,這一切的財寶還有什麼意義?
如此豐厚的陪葬品,可以推知其生前的豪華享樂情狀,然而這一切都是虛空;這些財寶,並不能幫助婦好走天國與永生的道路。
人唯有在神裡,才能有真正靈的平安與喜樂;武丁與婦好的對外爭戰,最終只帶給世界各種的仇恨與殺戮,即使死時能將這些掠奪的寶物與其陪葬,那也不是她可以帶走的東西,她能帶走什麼?還有什麼比天國與永生更可貴?
殷商時代的青銅器,是殷人用來祭祀的器具,也是煮人肉的工具;撒旦用人的恐懼與痛苦來建立其權威,人牲與煮人肉是讓人恐懼與痛苦最有效的方式。
殷商的巫人集團從迎合撒旦的旨意來得著各種益處,用人牲祭祀撒旦,正是這人鬼交易的最邪惡戲碼。
殷商的青銅器代表「龍文化的詛咒」與「人的罪惡」;神的智慧高於人的智慧,神要用什麼方式,來懲罰這殷商青銅器所帶來的罪惡?
4,鉛中毒的詛咒
人體經常攝入鉛元素會引起鉛中毒(lead poisoning),鉛對人的身體是有劇毒的;鉛進入人體後,會儲存在人體的大腦、腎臟、肝臟、毛髮、牙齒與骨骼等器官裡,其中 95%會儲存在骨骼與牙齒組織裡。
鉛會損害人體大腦、牙齒、骨骼、毛髮、所有內臟(肝腎)、紅血球、造血功能、心血管系統、泌尿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中樞神經系統、骨骼系統、生殖系統。
用金屬容器盛裝酒、醋、茶、咖啡的液體時,這些液體會讓金屬容器大量釋放出重金屬元素;人若經常飲用金屬容器盛裝的這些液體時,身體會積存重金屬元素。
夏商周代的青銅器裡含銅、錫、鉛。人若經常飲用「青銅容器盛裝的酒」時,就會發生鉛中毒。
夏商時代貴族經常使用青銅酒器飲酒並用青銅鼎烹煮食物,這會造成鉛中毒現象,鉛中毒者死後屍骨會粉末化。
鉛中毒症狀:暴怒、頭痛、頭暈、牙痛、高血壓、痛風、胃痛、便秘、貧血、噁心、疲倦、坐立不安、易怒、尿糖、失眠、骨骼疾病、關節痛、認知障礙、智能下降、喪失聽力、四肢無力、四肢麻木(鉛麻痺症)、食慾減退、精神異常、肝病、腎病、不能生殖、性功能下降等症狀。例如,夏桀與紂王生前都有鉛中毒症狀。
《史記·殷本紀》:「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這可能是紂王鉛中毒後有性功能障礙,因此藉口遷怒於九侯。
5,女性鉛中毒會影響胎兒
女性懷孕時,骨骼中的鉛會釋放到血液裡,因此女性鉛中毒時,會有胎死、流產、早產、低出生體重或生下畸形兒等現象,例如,甲骨文記載了「婦好」的流產。
夏商時代貴族大都很早死亡,而且死後骨頭會粉末化,考古者發現「殷商墓裡找不到貴族的遺骸,只有人牲與人殉者的遺骸」的原因;人牲與人殉者是奴隸,奴隸無權與不可使用青銅器具,不會有鉛中毒現象。
婦好曾率領1.3萬多人軍隊抵抗鬼方,獲勝而歸。婦好曾受命於武丁,北討土方、東南伐夷、西敗巴軍,擴大了商的領土。
6,鉛中毒死亡案例
婦好屢建侵略戰功,身體原本應該很好,為何在甲骨文裡會有以下的病症?
我認為原因是「青銅酒壺與酒杯」,武丁在婦好屢建戰功後,賞賜了酒壺與酒杯給婦好,婦好使用後逐漸造成鉛中毒,因而免疫力下降與疾病纏身,這就是青銅器的詛咒。以下是甲骨文紀錄的婦好疾病:
「貞:好羸,於祖辛。」(合709);意思是「婦好身體病弱,卜求祖辛保佑」。
「貞:婦好冎凡有疾」(合709正);意思是「婦好身體病痛如剮」。
「婦好禍風有疾」(709正);意思是「婦好感染嚴重風寒」。
「婦好弗疾齒」(合773甲);意思是「希望婦好牙痛會痊癒」。
「貞:婦好嚏,惟出疾」(合13633);意思是「婦好打噴嚏,卜求除病」
「貞婦好不死,有子」(契491);意思是「婦好懷孕有子,卜求婦好不死,指難產」。
「貞婦好不其死」(合17063);意思是「卜求婦好不要死」。
「貞婦好延死」(甲944);意思是「卜求婦好延後死亡」。
「貞婦好其死」(合17064) ;意思是「卜問婦好為何而死」。
1976 年發掘的殷墟婦好墓,發掘報告,「在壙穴中,至少有殉人十六具。經鑒定有男性四人,其中一人為青年;女性兩人;兒童兩人。其餘八人均為肢骨,分辨不出性別和年齡。在這 些殉人中,至少有一人被砍頭,一人可能被腰斬。殉狗共發現六隻。墓壙中人狗雜處,殉人數量是狗的兩倍以上,以及殉人被殺戮,被腰斬等 現象,再次證明殷代奴隸主階級對於奴隸的野蠻和殘暴。」
婦好墓裡的人殉與狗殉的遺骸都保存完好,甚至可以清楚看見人殉腰斬的痕跡,唯獨無法找到婦好的遺骸;這應該是因為她身體鉛中毒,遺骸最終化為泥粉末。
商代的酒壺與酒尊通常用青銅鑄造,婦好喜飲酒,她所使用的青銅酒壺與酒尊,應該是促使其鉛中毒死亡的原因。
婦好墓裡有「青銅方壺」,是盛酒器,器蓋上很光亮,應該是經常掀開蓋子裝酒與取酒飲用而造成的;婦好墓裡還有「鴞尊」,鴞(xiāo,音與義同梟)就是貓頭鷹,即殷商人所稱的玄鳥,代表戰神鳥,有如此殊榮的酒杯,婦好豈能不經常使用?
7,鉛中毒與王朝滅亡
《羅馬帝國衰亡史》書中提到鉛中毒導致帝國衰亡。羅馬貴族大量使用含鉛質酒器和烹飪用具,鉛酒器會溶出鉛元素,鉛遇熱也會溶出鉛元素,這導致羅馬統治階層普遍的鉛中毒現象,例如男女患不孕症與少子問題。
羅馬帝國末年與殷商王朝末年相似,羅馬帝國與殷商王朝都是亡於鉛中毒;商紂王在王朝最後導致滅亡的牧野之戰時,大量使用了奴隸參與戰爭,奴隸的倒戈是殷商此戰戰敗與王朝滅亡的主因,這說明殷商人也有普遍少子的問題。
夏代晚期遺址:從河南的偃師二里頭、新鄭望京樓、商丘、鄭州洛達廟和上街、陝縣七里鋪、洛陽東乾溝、臨汝煤山,還有山西夏縣東下馮二里頭、淅川下王崗等夏代晚期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
這些夏代的青銅器裡有容器爵、角、鼎、斝(jiǎ)、盉(hé);樂器單翼鈴;兵器鏃、戈、鉞;工具錛、鑿、錐、魚鈎、牌飾等。
其中的爵、角、斝(jiǎ) 、盉(hé),都為裝酒的容器;鼎為烹煮的器具。
商紂王與夏桀原本都是文武雙全、氣力與智力過人者,但後來都因為好飲酒而心智瘋狂了,這應該都是因為他們使用了含鉛的青銅飲酒器而導致鉛中毒的現象;鉛中毒是夏王朝與商王朝滅亡的原因,這應該是耶和華對惡人罪的審判與懲罰。
《史記·律書》:「夏桀、殷紂手搏豺狼,足追四馬,勇非微也;百戰克勝,諸侯懾服,權非輕也。」
《通鑒外紀》:「桀作瑤台,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
《竹書紀年》:「(桀)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
《史記·夏本紀》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迺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使至此。」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湯封夏之後,至周封於杞也。
《史記·殷本紀》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湯曰:「格女眾庶,來,女悉聽朕言。匪台小子敢行舉亂,有夏多罪,予維聞女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眾,女曰: 『我君不恤我眾,捨我嗇事而割政』 。女其曰: 『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眾力,率奪夏國。眾有率怠不和,曰: 『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 !夏德若茲,今朕必往。爾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從誓言,予則帑僇女,無有攸赦。」以告令師,作湯誓。於是湯曰:「吾甚武」,號曰武王。
《史記·殷本紀》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嵕,俘厥寶玉,義伯、仲伯作典寶。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報。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
《詩經·商頌·長髮》:「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墨翟《墨子·法儀》:「暴王桀、紂、幽、厲,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天侮鬼,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家,身死為僇於天下,後世子孫毀之,至今不息。」
劉向《列女傳· 孽嬖·夏桀末喜》:「桀既棄禮義,淫於婦人,求美女,積之於後宮,收倡優、侏儒、狎徒能為奇偉戲者,聚之於旁,造爛漫之樂,日夜與末喜及宮女飲酒,無有休時。置末喜於膝上,聽用其言,昏亂失道,驕奢自恣。為酒池可以運舟,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昙其頭而飲之於酒池,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為樂。
8,西漢鉛中毒死亡案例
1968年,挖掘「中山靖王劉勝」墓,其中一號墓墓主人是劉勝,二號墓墓主人是他的王后竇綰。
墓裡,劉勝身穿金縷玉衣,劉勝的遺骸卻在金縷玉衣裡化為粉末;劉勝的金縷玉衣是由2498玉片與1.1公斤金絲製成。竇綰也身穿金縷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約700克組成;竇綰玉衣形式與劉勝墓的相似,頭下有鎏金鑲玉銅枕。這些財寶,並不能幫助劉勝與竇綰走天國與永生的道路。
有人問,「為什麼竇綰身穿金縷玉衣裡有殘骸,而劉勝的金縷衣裡卻沒有殘骸?」
我認為答案在「鎏(liú)金銀蟠龍紋銅壺」,因為劉勝好飲酒又珍愛此酒壺,必定經常用此青銅酒壺裝酒飲用,故導致身體鉛中毒;其妻竇綰未必經常用青銅酒器飲酒。
劉勝(主曆前165年-前113年)是漢武帝劉徹的哥哥,終年53歲;在劉勝的墓裡,出土了數量很多的各樣酒具。
其中最著名是「鎏金銀蟠龍紋銅壺」,是青銅器,高59.5釐米、腹徑37釐米,重16.25公斤」,此壺是裝酒的容器;壺底有銘刻:「楚大官,槽,容一石口,並重二鈞八斤十兩,第一」等字。
「鎏金銀蟠龍紋銅壺」本來是屬於楚王劉戊,由於他參與七國之亂戰敗而死;他死於主曆前154年,他的全部財產被朝廷沒收,此壺是漢武帝再轉賜給中山王劉勝的。
漢武帝在主曆前154年6月25日封劉勝為中山王,當時劉勝為12歲;劉勝12歲時得「鎏金銀蟠龍紋銅壺」,這壺與他相伴41年,直至劉勝53歲死(主曆前165年-前113年)。
《史記·五宗世家》載,「中山靖王勝,以孝景前三年用皇子為中山王。十四年,孝景帝崩。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枝屬百二十餘人。」
《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餘人。」
《後漢書》記載,劉勝曾曰,「王者當日聽音樂,御聲色。」
司馬遷與劉勝是同時代的人,東漢班固(主曆32年-92年)晚於劉勝接近2百年,因此司馬遷記載的可信度較高;司馬遷所說的「枝屬」,應該是指旁系親屬,包括同族與外戚等。
劉勝好酒好色,兒孫共計一百二十餘人;這可能是晚年才開始使用此青銅酒壺或其它酒器,如此不影響其早年生育,但也因此導致53歲提早死亡。
劉勝墓出土了各類酒器,如壺、鍅、鍾、鏈子壺、橢圓形杯等青銅酒器;有樽、卮、耳杯等漆酒器;有琉璃耳杯與許多陶制的大酒缸等。
七王為: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
另外,還有劉勝之妻竇綰墓的陪葬品:「青銅合卺(jǐn)杯」;這是漢代婚禮上喝交杯酒的杯子,這些酒杯很美觀,具有紀念意義,但劉勝與竇綰未必會經常使用。
在劉勝墓裡,擺放著 33件陶制的大酒缸,這些酒缸盛酒總重量約為一萬斤;由此可知,劉勝酷愛飲酒。
甲骨文與青銅器都是殷商人用於殺人牲與獻祭的工具,這些都是屬撒但的器物,這些器物裡充滿了人牲血的吶喊與邪靈的詛咒。
歷史上,那些食甲骨文與青銅器文化的人都受到了報應,那就是死在甲骨文與青銅器文化的詛咒裡,永遠無法擺脫邪靈的控制,永遠無法認識真理與光,永遠無法走天國與永生的道路。
甲骨文與青銅器都是邪靈的載體。現在青銅器已放在博物館,但是由甲骨文生出來的兒子漢文字還在危害人類,其邪靈還在做工,但願人類能早一點將漢文字送進博物館裡,以免它繼續再吃人。
9,巨龍之衰落
在這末後日子,人必須知道「人沒有能力消滅龍,唯有基督能消滅龍」;人如何能透過「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與行為來消滅龍?
人想能透過「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與行為來消滅龍,那不就是將自己獻祭給龍嗎?
當人「以自我的肉體與情慾為中心」時,他如何能不被大紅龍擄去而成為其囚徒?他如何能不被大紅龍轄制而為其作惡?
當基督的真理與光出現在人心時,那麼大紅龍龍就會在人心裡衰落了;那裡有主的靈,那裡大紅龍就必定要逃亡。
啟示錄 12:9
於是那巨龍被摔了下來。牠就是那古蛇,被稱為魔鬼和撒旦,那迷惑普天下的。牠被摔在地上,牠的使者們也與牠一起被摔了下來。
啟示錄20:1-3
接著,我看見一位天使從天上降下來,手裡拿著無底坑的鑰匙和一條大鎖鏈。他抓住了龍——那古蛇,就是魔鬼撒旦,把牠捆綁了一千年。這位天使把牠丟進無底坑裡,關上了無底坑,並用印封上,使牠不能再迷惑列國,直到那一千年完結。這些事以後,牠必須暫時被釋放。
彼得後書 2:4
就是天使犯了罪,神也沒有寬容,曾把他們丟在地獄(Tartarus),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審判。
啟示錄 21:8
但那些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所有說謊的人,他們的份就在燃燒著烈火和硫磺的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亡。
那巨龍即是古蛇,是說謊者、是迷惑人的、是惡者、是敵基督;它最終將必滅亡,成為神最後審判的對象。
傳道書1:1-11
在耶路撒冷做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
詩篇 90:10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創世記 47:9
雅各對法老說:「我寄居在世的年日是一百三十歲。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不及我列祖在世寄居的年日。」
路加福音 12:20
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雅各書 4:14
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
約伯記 24:24
他們被高舉,不過片時就沒有了;他們降為卑,被除滅,與眾人一樣,又如穀穗被割。
申命記 34:7
摩西死的時候年一百二十歲,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
王懿榮與王國維之死代表什麼?我認為他們之死,且死意堅定,代表了龍文化之死,也代表了龍文化裡沒有盼望。
王懿榮與王國維是崇尚使用漢文字者,也是研究甲骨文的專家,他們從龍文化與龍文字裡所得到的生命觀與價值觀,並不足以抵抗人類生命虛空之虛空與勞苦愁煩的本質。
王懿榮與王國維之死,證明了龍文化是絕路,不是嗎?
為什麼摩西在一百二十歲死的時候,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那麼摩西有真正意義上的死嗎?或是,那是他的永生路程的開始?
那麼後世的王懿榮與王國維,若在類似的苦難情況下,應該如何面對未來的生命呢?
我們來觀察一下大衛在被追殺與極痛苦時,他如何面對?大衛的心靈面對方式,同王懿榮與王國維的心靈面對方式,有何不同?
詩篇22:19-21
耶和華啊,求你不要遠離我!我的救主啊,求你快來幫助我! 求你救我的靈魂脫離刀劍,救我的生命脫離犬類!救我脫離獅子的口!你已經應允我,使我脫離野牛的角。
詩篇22:22-23
我要將你的名傳於我的弟兄,在會中我要讚美你。你們敬畏耶和華的人,要讚美他!雅各的後裔,都要榮耀他!以色列的後裔,都要懼怕他!
詩篇22:27
地的四極都要想念耶和華,並且歸順他,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
大衛在面對死亡威脅與痛苦時,他用倚靠神(向神禱告求救)、讚美神、敬畏神、敬拜神、榮耀神等五種方式來面對,他沒有選擇用倚靠自己、發怨言、存詭詐心、喪失信心、絕望等方式來面對。
大衛在生命最垂危與痛苦時,竟然會選擇用這五種方式來面對,這真是大奧妙,他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信心?
世界裡的人總是用自己的智慧與能力來面對人生所有的危機與苦難,這是心中沒有神的應對方式,最終人將因此而走向絕望與滅亡;大衛心中有神,他倚靠神來面對這些人間的危機與苦難,所以他對神有信心。
人若信心不足,人可以透過向神求信心的方式,來獲得神的幫助;人對神的信心,是人面對其生命危機與苦難的最好的選擇,即將個人所面對的問題,全然交託給神。
馬可福音9:23-24
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那麼彼得、保羅、雅各等,在大患難時,是用什麼樣的態度與方式來面對?
彼得前書1:6-7
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羅馬書 12:12
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
雅各書 1:2-4
我的弟兄們,你們遇到各種試煉的時候,應當看做是極大的喜樂,因為你們知道,你們的信仰經過考驗就生出忍耐;但要讓忍耐發揮完全的功效,好使你們成熟、完備,在任何事上都沒有缺欠。
彼得、保羅、雅各等,將各種苦難視為試煉,並用大喜樂來面對,因為他認為苦難可以幫助人在屬靈生命上的成熟;他們怎麼可能對神有這麼大的信心?
以下經文,可以幫助人了解他們信心的來源與根基。
約翰福音 16:31-33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現在相信嗎? 看哪,時候就要到了,而且已經到了!你們要被驅散,每個人到自己的地方,留下我一個人。其實我不是獨自一人,因為父與我同在。我把這些事告訴了你們,好讓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患難,然而你們要鼓起勇氣!我已經勝過了這世界。」
羅馬書 8:26-27
況且,聖靈也照樣扶助我們的軟弱。事實上,我們不知道該禱告什麼、如何禱告,但聖靈卻親自用說不出的嘆息,為我們代求。而且,洞察人心的那一位,知道聖靈的意念是什麼,因為聖靈是按神的意思為聖徒代求的。
再者,下列的故事與經文,也可以幫助後世的王懿榮與王國維走未來的道路,也就是不必走自殺的道路,而走定睛在永生與盼望的道路。
馬太福音 14:22-31
隨後,耶穌催門徒上船,叫他們先渡到湖對岸,祂則遣散眾人。
待眾人都離開了,祂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在那裡一直待到晚上。
那時,門徒的船離岸已遠,遇到逆風,船身被波浪撞擊得搖擺不定。 天將破曉的時候,耶穌從水面上向門徒走去。
門徒看見有人在湖面上走,都嚇壞了,說:「是幻影(phantom)!」他們害怕得又喊又叫。
耶穌立刻對他們說:「有勇氣吧(be-Ye-having-courage)!是我,不要怕。」
彼得說:「主啊!如果真的是你,就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
耶穌說:「來!」
於是,彼得就從船上下去,走在湖面上,要去耶穌那裡。
他看到風浪很大,就害怕起來,身體開始往下沈,便大喊:「主啊,救我!」
耶穌馬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為什麼懷疑呢?」
從這些經文可知,基督保守那些定睛走向他的人;人若不時刻地定睛在基督,那麼他如何能時刻得蒙基督的保守呢?
基督在水上行走時,基督對彼得說「來!」;當彼得定睛在基督時,則基督就保守他的腳步。
當彼得定睛在大風浪時,基督就不保守他的腳步,他的身體就會下沈於水;此時,基督稱他為「小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