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2009

Hugo: 胡適的Anti-individualism行為

在紅色的大糞坑裡,閹豬奴對糞坑外的螢火蟲說,“胡適談‘個人主義’(Liberalism)時曾說,‘個人主義的色彩。但我們當時曾引杜威先生的話,指出個人主義有兩種:(1)假的個人主義就是為我主義(Egoism),他的性質是只顧自己的利益,不管群眾的利益。(2)真的個人主義就是個性主義(Individuality),他的特性有兩種:一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於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身,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的利害。這後一種就是我們當時(指五四運動時期)提倡的健全的個人主義。’。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螢火蟲提出了意見,“如果你用‘主耶穌基督的道德與精神理念’與‘《十誡》的絕對道德理念’來思考‘Individualism’時,你就不可能同意胡適的觀點;‘Liberalism’具有“Love、Justice、Righteousness、Individual freedom、Freeman、Spirit of Liberty、Free will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Free will and moral choice、Self-dignity、Self-control、Self-government、Self-responsibility、Self-joy、Self-happiness、Self-directed morals、Self-enforced orientation、All power from the people、Limited power of the government、Human rights take precedence over sovereignty、People have the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Democracy、The rule of law”與“Fight for human rights , liberty, justice, and freedom”等理念本質,胡適有這些理念嗎?胡適有這些理念的內在信仰支撐力量嗎?”

“Individualism沒有權利從事Anti-individualism的行為!如果胡適有上述的理念,那麼他怎麼可能為了為了榮華富貴出賣良心而當蔣介石的御用文人?那麼他怎麼可能為了錦衣玉食出賣良心而當蔣介石養的一條狗?那麼他怎麼可能為了高位厚祿出賣良心而當蔣介石一黨專制的幫兇?”

“Individualism沒有權利容忍Anti-individualism的行為!如果胡適有上述的理念,那麼他怎麼可能為了當臺灣中央研究院長(1958年4月10日,胡適在臺北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而出賣雷震與《自由中國》雜誌?那麼他怎麼可能睜著眼睛看蔣介石政治迫害吳國禎、孫立人、雷震、殷海光等人而不挺身聲援?那麼他怎麼可能成為支持‘蔣介石非法連任總統’的連署人?”

“Individualism沒有權利不反對Anti-individualism的行為!如果胡適有上述的理念,那麼他怎麼可能在1959年《自由中國》雜誌發表《容忍與自由》一文?那麼他怎麼可能在晚年經常說‘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那麼他怎麼可能對‘1960年9月4日,蔣介石下令臺灣省警備司令部,以涉嫌叛亂為由,逮捕了雷震等人,籌組中的中國民主黨也胎死腹中。10月3日,臺灣當局以涉嫌包庇匪諜,知情不報,並連續以文字為有利於叛徒之宣傳的罪名,判處雷震有期徒刑10年,出版了290期的《自由中國》雜誌也正式停刊’之事毫無表達抗議或譴責之聲?”

“1952年2月,臺灣召開國大首屆第二次代表大會,在美國的吳國禎上書該大會,嚴厲批評政府,將臺灣問題歸結為六點:(1)一黨專政。(2)軍隊內有黨組織和政治部。(3)特務橫行。(4)人權無保障。(5)言論不自由。(6)思想控制。並提出六條建議:(1)徹底查明國民黨經費來源。(2)撤銷軍中黨組織和政治部。(3)明白規定特務機關權力。(4)公開接受無故被捕者親友之控訴以保障人權。(5)徹底查明過去言論何以不自由。(6)撤銷青年團,並不得再有變相之組織。接著,吳國禎在美國雜誌《Look》上發表了《在臺灣你們的錢被用來建立一個員警國家》,提出了‘美國人(每年)提供了30至40億美元,用來創造一個極權國家’與‘臺灣和美國的納稅人都在為青年團、國民黨、秘密員警和其他威權機構買單,他們當然不知道這一點。’的觀點,胡適卻願意在此時充當蔣介石的狗,他竟然寫信與發表文章嚴責吳國禎,胡適這種無道德的行為不就是典型的Anti-individualism者嗎?”

2009-5-8(Hugo Liberalitas:http:/ blog.roodo.com/hugoliu1)